12.3 生产管理部门的行为

字数:1182

前两部分已经对竞争性私人企业和经典国有企业进行了对比,这使我们更容易进行体制之间的比较。事实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看待一家社会主义企业。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企业领导人是负责生产的低层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尽管他们在各种讨价还价的决策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影响,但大部分重要决策仍然是由官僚体制内更高级别的机构做出的。

前面所描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中国有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行为特征同样适用于官僚体制中的中下级官员。仅举一个方面:从一般趋势来看,官僚机构对投资品(特别是投资资源)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当然,这里还需要做几点补充。

分配者在计划过程中总是试图向下级单位下达严格的任务,尽量迫使它们能够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最多的产品[7.5]。这种想法本身就可能形成纵向短缺,因为相对有限的投入品配给总是很难让企业完成产出计划,同时也满足不了数量驱动型增长。

决策者位置越高,就越倾向于使用总量指标。①这又回到了我们再三讨论到的信息问题。例如,服装厂的厂长在执行生产计划时,不得不考虑衣服的样式、颜色和尺寸。而服装行业的部门主管却只考虑更广义的总量指标:应该生产多少男装,多少女装,多少儿童服装。到了轻工业部,他们的脑海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整个服装行业对总产出的贡献有多大。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按照以总量指标为基础编制的报告来衡量下级企业领导的业绩,部门主管没有心思去关心与购买者需求有关的细节问题。“计划一定要完成”基本变成了必须实现总量产出指标,甚至可以根本不在乎购买者的需求意愿,是多一点绿色的衣服,还是少一点蓝色的产品;是生产更多宽大的裤子,还是少生产紧身的裤子,这些都无关紧要。这也是为什么短缺和剩余能够同时并存的原因之一。

与安排产出任务一样,官僚化的投入品分配也是以粗糙的总量配额为基础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按计划会分配给服装厂各种定量的棉花或布料(也根据质量划分为不同等级),但不可能根据专门的101种布料质量分类标准进行详细分类,这并不是因为官僚机构忽视了这方面的考虑,而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官僚制分配体系没有办法完成现代生产所要求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金字塔式的层层配置任务。粗糙的配给制度导致了大量配置错误、短缺和剩余。①

①见A. Banerjee和M. Spagat(1987)。

官僚机构不得不常常忙于处理短缺所造成的各种问题,这不仅包括负责生产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而且还包括各级党委组织。当一家企业很可能因为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而无法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的党委书记有责任去与供应企业的党委书记进行协商,与当地党委联系,甚至要找到中央。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由采购部门低层管理人员做的事却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高层政治领导的日常工作之一。一个个低层官僚往往通过以下方式来标榜和显示自己的权力:他们有本事让上门求助的下属单位及时弄到配给物资并获得特殊待遇。

还有一种现象最好用相互影响而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旦出现短缺,最关键的是经常让官僚机构来处理(至少是去处理那些最棘手的问题)。但这种“救火”式的处理办法,往往会加剧投入一产出品的运输紧张,从而使经济中各个环节的短缺状况更为严重。


12.2 企业行为:长期决策12.4 相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