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通货膨胀倾向:短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字数:1782

从第10、11和第12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存在着能够引发并维持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下面列出的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在宏观层面上,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长期存在;(2)生产者和销售者有提高价格的动机;(3)劳动力短缺造成了工资上涨的压力;(4)放任的货币政策会不断增加货币供给,直至引发过度需求。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经典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了通货膨胀倾向。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这个观点想传达这样一个意思:社会主义体制(及其内这在特征)具备了发生通货膨胀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通货膨胀一定会“爆发”;而且即使爆发,也很可能是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上面列出的四个因素中,其中几个并不能发挥很大影响。只有因素1(过度需求)的影响力会相当大。因素2(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力不是很大。由于预算软约束,利润对企业而言,并非事关生死。除了涨价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他许多方式来弥补所产生的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利益动机完全在别的方面。因素3(工资上涨压力)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因为没有独立的工会组织或大规模的罢工,因此行政性的工资控制极为严格有效。最后是因素4,放任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并不是刻意地人为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经济活动,因此,不能将它视为推动需求上升并引发通货膨胀的动力。0货币扩张激励没有什么特别的刺激因素。

①相反的情况也同样适用这一规律。通常的观点认为,如果能够在劳动力的分配中维持其卖方市场地位,那么将有利于工人的利益,而如果在产品分配过程中引入买方市场,就会促进消费者的利益。实际上这种两分状态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因为始终存在着替代趋势(而且经济活动必然会利用这种趋势)。

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出现的持续短缺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倾向都具有相同的根源,而且往往是由相同或相互关联的因素所导致的。这两种现象仅仅是相互伴随的关系,还是存在着权衡取舍的关系呢?经济研究文献中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既然这个问题由两个部分组成,那么也就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回答。

1,我们假设经典社会主义经济中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但国家通过工资和价格政策将这一趋势部分或全部压制了下来。与此同时,出现了短缺现象。如果部分或全部解除了对通货膨胀的压制措施(通货膨胀将继续下去,也就是说,压制型通货膨胀部分或全部转变成为公开的通货膨胀),那么短缺的严重程度会有所降低吗?

我同意那些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答案的人。这一政策可能会暂时克服或减轻短缺问题,但过不了多久,短缺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何解释这一预测呢?我们可以沿着上一部分的论证思路继续往下分析。从企业部门来看,由于软预算约束以及对价格极不敏感,企业首先不会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从家庭部门来看,由于硬预算约束以及对价格极为敏感,他们肯定会有反应:他们的需求和实际购买量会降低。在第一轮的价格上涨之后,家庭部门的总支出会下降。但如果体制中没有出现其他变化,

12.7部分的1、2、3和4中的各个部门会强力吸纳家庭部门没有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由于租金过高致使家庭无力入住的房屋成为办公室,因为企业或机构完全可以支付这笔高额租金。家庭没有购买的纺织品会被军队收购。家庭无力负担的汽油和燃气会被国有工厂或运输企业买走。

这里不仅仅是最初应由家庭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卖不出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直接行政控制对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家庭需求的下降使得计划部门可以将部门投入品转而分配到那些他们认为最关键的领域,这样就减少了对家庭的供给。

③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应对经济萎缩和经济衰退,货币当局在实施凯恩斯宏观经济

政策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这种形式投放货币。

最后,被迫减少实际消费的家庭部门承担了价格上涨的后果,但短缺依然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短缺兼通货膨胀将继续存在下去。

2,假设出现了显性通货膨胀,并且通货膨胀率已经稳定下来(例如,价格上涨率维持在每年5%左右)。除了有通货膨胀之外,短缺现象也始终存在。问题是:如果通货膨胀加速,例如从每年的5%上升到每年的10%,那么短缺的严重程度会随之降低吗?

在此,我还是同意那些给出否定答案的人。这里不需要再进行详细的论证,其基本逻辑与上面的解释大致相同。这里只提出一点。

让我们从宏观关系开始[12.7]。假设在通货膨胀加速之前,经济中已经存在过度需求。即使所有衡量指标(需求、供给、实际销售和购买量)都乘以1.1,下一年再乘以1.1,那么情况会有本质变化吗?!关键是供给与需求的相互比例出现了变化,但单位衡量指针不会有任何变化(即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最后可以做一个总结,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基本特征必然会导致短缺经济。至于通货膨胀,社会主义经济只是具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倾向,而是否会发生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公开及程度如何?压制及程度如何?公开宣布的通货膨胀有多高,多少被隐藏了起来?)主要取决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12.7 宏观层面的过度需求12.9 短缺的自我诱发和自我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