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宏观层面的过度需求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整体经济的真实情况。官僚协调通过设立各种行政壁垒以及采取配额、专款专用等各种方式阻碍了单一市场的形成,整个经济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但尽管如此,各个经济部门结构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自发的“漏出”和“虹吸抽出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部门有权在各个领域之间调配产品、资源和劳动力。
首先我们来考察宏观层面的需求构成。这里不打算进行全面分析,主要还是集中于与本章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领域。下面不仅列出了需求的主要构成成分,而且还根据不同部门的需求依赖程度(以及创造需求的部门自行干预相应产品及服务的力量大小)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五类:
1.企业对投入品的需求(进行当前的生产)。相对于严格的产出计划要求,投入品配给数量不足,供给的不确定性,对纵向和横向短缺的预期,这些都导致企业不断囤积投入品,而且尽可能把未来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品全部购齐。
2.企业对投资品的需求;扩张冲动引发了投资饥渴。由于这一现象,强制性增长也成为导致短缺的因素之一[9]。一般来说,无法满足的投资饥渴对过度需求的影响最为强大。
3.外贸部门对出口产品的需求。这一部门对出口换汇产品的需求特别强烈。尽管国外市场的需求有限,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最终能够以相当低的价格销售到国外(如利用价格补贴)。外贸部门的需求(强制性出口要求)也倾向于无限扩张。
4.对权力有重要影响的国有预算部门(维持运行)对投入品的需求。“弱势”预算部门无法强行要求上级机关满足其需求,它们只能接受按规定分配到的有限的投入品(如医疗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但“强势”预算部门(如军队)一般都不会进行自我约束,在分配过程中,他们会全力为自己争取
到必要的产品和服务。①
5.来自消费领域的需求。正如前一部分所指出的,消费领域既有可能出现真实的过度需求,也有可能因为形成了强制调整均衡而不会出现过度需求。
这五种需求(以及未能提到的其他经济部门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总需求并与总供给相互对应。就宏观总量而言,经典社会主义始终存在着过度需求。②
1—4类中的各个部门对需要使用的产品、服务和资源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它们的预算约束是软的,需求总是倾向于无限膨胀。对第5类中的消费领域而言,如果存在压制型通货膨胀,那么就有可能增加过度需求。即使5中不存在压制型通货膨胀[12.6],1—4类所产生的过度需求也足以延伸至整个经济体中,甚至不需要这四类需求同时扩张。实际上,单单是由扩张冲动所引发的投资饥渴就可能形成整个经济的过度需求,而且它通常都会和1—3中的各个部门无限膨胀的需求相互结合。
在12.6部分一开始时,我们曾假设消费领域与经济中的其他部分是相互独立的,这一假设能够使最初的理论分析更为清晰。现在可以考虑放弃这个假设。实际上,1—4中的各个部门都力图从消费领域“抽走”用于家庭消费的产品和服务,③只有极少数产品和服务具有某种物理特征使它们仅适合于家庭使用。如果产品和服务可以进行交易,那么就可以计算流出的数量。此外,除了家庭之外,国内还有大量购买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单位和组织。办公室可能会占用住宅,企业或机构可以雇车,餐饮和酒店行业要购买食品,办公室里也需要家具,等等。
①C. Davis 通过研究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现象(1989,1990)。
②对如何衡量宏观层面过度需求的程度一直存在争论。很难从统计上明确界定企业领域的需求。如何将过度需求的不同项目进行加总也还存在着不少经济方法和技术上的问题。很难说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计算出一个可以代表经济中全部需求的全局变量(或者说一个可接受的总量数值)。因此,不论是在以前的著作中,还是在本书中,我都避免用一个数字来代表宏观层面的总需求(或过度需求)。我更倾向于使用一种比喻的说法:需求的构成元素(结合在一起之后也就相当于总需求)都倾向于无限膨胀,远远超出了供给能力。
③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抽走”与英美国家经济中所使用的“挤出”一词有关。“挤出”是指在某一分配过程中(例如信贷分配),势力较强的集团通过抬高价格或借助于国家干预将弱小者挤出分配。
从消费领域抽走的不仅仅包括成品,更重要的是,许多原本应供应给消费品领域用于消费品生产的各种资源(原材料、半成品、劳动力、投资、用于购买进口产品的外汇)也可能会分配给其他经济部门。其中最关键的是,所有领域内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部门都会在资源分配计划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充分利用其政治优势来获得更多的资源[7.5,9.2]。
最终,消费领域的产品供给不仅要满足家庭需求(他们手中的钱受到硬预算约束和自己购买意愿的制约),还要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它们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而且具有强烈的虹吸倾向)。
没有从家庭部门抽走全部供给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管理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制止了这一趋势。经济管理部门认为家庭必须获得一定比例的消费品供给。它们会禁止企业到公众商店里购买商品,也不允许把住宅用做办公室。在此之前,管理部门会按计划将投入品配额分配给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官僚协调的方式,采取直接控制手段完成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面向消费市场的主要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宏观层面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即使这些企业发现不存在来自家庭部门的过度需求(例如,消费市场已经形成了强制调整均衡),它们也不会像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企业那样行动。它们认为销售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是暂时现象,消费市场上迟早会出现更多的直接或间接购买者,即形成买方市场。如果整个经济出现了宏观层面上的过度需求,那么卖方市场就会占据支配地位,这些企业同时将向整个消费领域迅速蔓延,任何单个的买方市场都不可能长期存在。
宏观层面的过度需求也影响了劳动力的分配状况(第10章讨论的问题)。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在较长时期内都处于一种对立分化的状态:在产品上是短缺压倒了剩余,而在劳动力问题上,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两分状态一直会持续到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纳为止。但强制性增长最终却会导致出现劳动力短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而且是劳动力的持续短缺。
最初的两分状态必然会消失并最终变成短缺综合症的一部分,生产的调整和技术的发展都极为僵化,而且不存在以价格和成本为基础的严格计算。即使如此,计划者和企业经理层仍然会感到劳动力和原材料投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他们感觉到总是存在某种投入品的短缺,一会儿是工人不够,一会儿又是原材料、机器或其他设备供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
常常进行临时调整,在各种投入品之间进行强制替代。最后就会导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已经没有任何长期剩余的生产要素可以用来缓解另一种生产要素严重的持续短缺。此时,短缺已经支配了整个经济领域。
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讨论过,经济中的各个领域都仿佛是大海中一个个相互连接的岛屿,一旦周围的海域被某一种经济形态所支配,那么任何一个处于另外一种经济形态的孤岛都不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如果整个经济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那么劳动力的分配也迟早会出现短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