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本 >
- 认知工具-李宸、肖应婷译 >
- 第7章 心智解读
学习心智解读
1000多对5岁的双生子接受了全面的心智解读测试,结果显示,每对双生子内部在表现上的相关性是相同的,为0.53,非同卵双生子的平均基因的50%是相同的,而同卵双生子的所有基因都是相同的。这些测试展示了“大量共同环境因素对个体心智理论的差异的影响,基因的影响微乎其微”(Hughes et al.,2005)。换句话说,它与认知本能观点相冲突,并表明学习在心智解读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就双生子数据本身而言,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心智解读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学习最重要。关键的学习可以“是理论-理论”假设的类型,儿童心理学家根据行为数据检验假设;或模拟理论所设想的那种类型(Goldman,2006),在这种理论中,孩子通过内省弄清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想象自己与其他人处于同样的处境;或者,正如认知工具观点表明的那样,最重要的学习可能是教学的结果。“理论-理论”和模拟理论都将学习视为一种个人主义过程。学习的对象,要被理解的东西,是他人,但是他人对推进学习过程并不起积极的作用。他们不提供假设或进行模拟。相反,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孩子们被教导如何进行心智解读与被教导如何进行纸质阅读所采用的方式大致相同:通过搭建基本框架或“认知工程”(Sterelny,2012)以及明确指导。
一项自然实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以语言为基础的教学对心智解读的发展至关重要。自然实验研究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尼加拉瓜聋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手语(new sign language,简称NSL)。派尔斯和森哈斯(Pyers and Senghas,2009)比较了两组成年NSL使用者的错误信念理解。他们发现,第一组人在NSL还是一种基本语言时学习了NSL,与第二组人相比,他们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较差。第二组人在大约10年后学习了NSL,当时NSL包含了更多的表示心理状态的符号。这表明,尽管第一组人比第二组人年长10岁——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形成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试错(“理论-理论”),反思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模拟理论),同时观察社会伙伴们的行为——他们对于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却落后于比他们年轻10岁的第二组人。由于缺乏对心理状态进行描述的词汇,第一组人无法接受心智指导(Pyers and Senghas,2009)。此外,这些针对NSL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另一项更新的研究的支持,这项研究表明,生活在萨摩亚群岛的人认为谈论心理状态是不合时宜的,那里的儿童对于错误信念的理解大约是在8岁时才得以发展的,这比欧洲和北美的儿童晚4年或5年(Mayer and Träuble,2013)。
结合其他典型或非典型儿童发育研究(Meristo Hjelmquist and Morgan,2012;Slaughter and Peterson,2012),NSL和萨摩亚的研究表明,我们通过关于心智的对话来了解心智。原则上,适当的对话体验可以来自“窃听”或倾听心智解读专家在无意教授新手时所说的话。然而,许多研究表明,专家——尤其是母亲——会调整他们的谈话,以便帮助儿童理解其中的意思(Taumoepeau and Rufman,2006;2008;Meins,2012)。例如,在与15个月大的孩子交谈时,母亲提及欲望和情感的频率要高于思想和知识,欲望/情感谈话的频率有选择地预示着孩子们在24个月时的心智解读表现。相比之下,在24个月时,母亲提及思想/知识的频率高于欲望/情感,而提及思想/知识的频率可预测孩子在33个月时的心智解读(Taumoepeau and Rufman,2008)。欲望/情感比思想/知识更容易理解,因为婴儿和儿童不断尝试满足自己的欲望,情感往往反映在与众不同的面部表情中。因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就像新手纸质阅读者在接触“困难单词”之前先接触“简单单词”一样,新手心智解读者在接触“困难状态”之前先接触“简单状态”,而这种针对孩子学习环境的认知工程促进了心智解读的发展。
心智解读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使用诸如“思考”、“想要”和“快乐”的频率来预测,也可以通过父母关于心智的“因果解释”陈述出现的频率预测,这种“因果解释”是为了具体说明情境、心理状态和可观察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她笑是因为她很快乐”,或者“她认为玩具在绿色的盒子里,因为她没有看到它移动到黄色的盒子里”(Slaughter and Peterson,2012)。此外,罗曼和托马塞洛(Lohmann and Tomasello,2003)发现,当成人使用补语句法时,训练3岁和4岁儿童与成人谈论欺骗性对象(例如,一支看起来像花的笔)的训练尤其有助于提高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例如“你认为它是什么?”和“你说它是一朵花”,它们把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它们的宾语补足语。对因果解释性陈述和补语句法的研究(de Villiers and de Villiers,2012)表明,关于心智的对话不仅仅是教给儿童心理状态的标签,它还教给他们心理状态的概念——什么是“思考”或“感受”、“快乐”或“怀疑”——并给他们一种表示这些概念的格式。换句话说,在文化上,儿童从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心智解读专家(O’Brien Slaughter and Peterson,2011)那里继承了专门用于表达心理状态的机制。
因此,自然实验、观察性研究和传统实验提供的证据表明,心智解读的教学方式与纸质阅读的教学方式大致相同。有趣的是,这种经验性工作很少在美国进行,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它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自由之地的研究人员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就像许多其他科学学科一样,他们通常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心智解读概念,其中心智解读的能力是基因赋予的和(或)通过艰苦的假设检验的劳动获得的。相比之下,认知工具的心智解读观点将其视为一项集体成就。每个文化都有一个基于汇集经验的心智理论,文化内的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群体其他成员的积极的合作互动而构建的理论变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