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字数:1820

[7-1]PaulA.Co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WangT’aoandReforminLateCh’ingChina(Cambridge: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87).

[7-2]《李先念传》编写组编:《李先念传1949–1992》(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下册,页1049;NinaP.Halpern,“LearningfromAbroad:ChineseViewsoftheEastEuropeanEconomicExperience,January1977–June1981,”ModernChina11,no.1(January1985):77–109.

[7-3]DengXiaoping,SouthChinaElitesWeekly,August17,2004,转引自林重庚:〈序言: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载吴敬琏编:《中国经济50人看30年:回顾与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4]李向前︑韩钢:〈新近发现邓小平与胡耀邦等三次谈话纪录〉,《百年潮》,1999年第3期,页4–11,收入杨天石编:《邓小平写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页192。

[7-5]DXPSTW,pp.55–56.

[7-6]关于中国经济学家对东欧改革的看法,可以参见JinglianWu,UnderstandingandInterpretingChineseEconomicReform(Mason,Ohio:Thomson/South-Western,2005),pp.17–30.

[7-7]XinhuaGeneralOverseasNewsService,March9toApril6,1978.

[7-8]谷牧:〈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抓对外开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回忆邓小平》(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上册,页155–156。另参见谷牧:〈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百年潮》,1998年第1期,页4–11,后收入杨天石编:《邓小平写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页203–204。

[7-9]张根生:〈听谷牧谈亲历的几件大事〉,《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页3–5。

[7-10]徐瑷:〈不看不知道:访原国家轻工部部长杨波〉,载宋晓明、刘蔚编:《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纪元访谈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页539。

[7-11]XinhuaGeneralOverseasNewsService,May2toJune7,1978.

[7-12]徐瑷:〈不看不知道〉,页540。

[7-13]《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49–1992》,下册,页1050–1054。

[7-14]谷牧:〈小平领导我们抓开放〉,页203–204。

[7-15]XinhuaGeneralOverseasNewsService,May2toJune7,1978.

[7-16]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页263–266。

[7-17]崔荣慧:〈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访原广东省省委书记王全国〉,载宋晓明、刘蔚编:《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纪元访谈录》,页558。

[7-18]徐瑷:〈不看不知道〉,页541。

[7-19]同上,页541;崔荣慧:〈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页558。

[7-20]崔荣慧:〈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页559。

[7-21]谷牧:〈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抓对外开放〉,页156。

[7-22]张根生:〈听谷牧谈亲历的几件大事〉,页3。

[7-23]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页70;萧冬连:〈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提出与争论:大转折纪实之一〉,《党史博览》,2004年第10期,页4–10。

[7-24]萧冬连:〈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提出与争论〉。

[7-25]谷牧:〈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抓对外开放〉,页156–157。

[7-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978年9月20日,页387–388。

[7-27]萧冬连:〈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页59–70;DXPSTW,pp.53–61.

[7-2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8年9月20日,页388。

[7-2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卷,页235。

[7-3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卷,第3卷,页252。

[7-31]苏台仁编:《邓小平生平全纪录:一个伟人和他的一个世纪》(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页625。

[7-32]这时很多地方还有“革委会”,即包括很多拥有军职的地方干部和被授予军职的地方干部的政府机关。

[7-33]苏台仁编:《邓小平生平全纪录》,第2卷,页623–624。

[7-34]王恩茂(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决定中国命运的“工作重点转移”〉,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页204–206;SWDXP-2,pp.141–144.

[7-35]李德生:〈伟大的转折,历史的必然: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231–235。

[7-36]DXPSTW,pp.131.于光远的中文原着是《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李向前、韩钢:〈新发现邓小平与胡耀邦的三次谈话纪录〉,页190–200。

[7-37]DXPSTW,pp.131。另见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页46–181。

[7-3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0月底,第415页;苏台仁:《邓小平生平全纪录》,第2卷,页625。

[7-39]李向前、韩钢:〈新发现邓小平与胡耀邦的三次谈话纪录〉,页129–148;DXPSTW,pp.128–148.

[7-40]DXPSTW,pp.167–168.

[7-41]DXPSTW,pp.18–22.

[7-42]DXPSTW,pp.29–32.

[7-43]这一信息来自我与一些东南亚官员的交谈,邓小平访问这一地区时曾与他们会谈。

[7-44]朱佳木:〈胡乔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304;DXPSTW,p.21.

[7-45]DXPSTW,pp.65–72.

[7-46]DXPSTW,p.24.

[7-47]Ibid.,pp.23–28.

[7-48]DXPSTW,pp.51–53.

[7-49]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DXPSTW,pp.39–42.

[7-50]王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广东的改革开放〉,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198–203。

[7-51]这个信息来自与叶选基的交谈,当时他正与他的叔父叶剑英一起工作。另见他的文章:〈叶帅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读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有感〉,载《南方周末》,2008年10月30日,D23。于光远是邓小平的讲话起草人之一,对谈话都认真做笔记,但是他不知道11月11日的会议。

[7-52]钱江:〈张闻天冤案是怎样平反的〉,《纵横》,2001年第2期,页4–6。早在6月25日邓小平就读了有关61人案件的报告。邓小平看报告时说,这些案子必须解决,但事实上直到6个月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才得到解决。这61个人是否为获释出狱而与国民党配合过于密切的问题,中央领导人早在1936年4月已有结论,认为他们是清白的。但是林彪、康生和江青在1967年3月再次宣佈他们是叛徒。

[7-53]DXPSTW,pp.63–65.另见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77–79。

[7-54]DXPSTW,p.70.

[7-55]DXPSTW,pp.71–72.

[7-56]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85–86。

[7-57]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第90–91页。

[7-5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978年11月10至15日,页1155–1156;1978年11月12至13日,页1156。

[7-59]DXPSTW,pp.72–76.

[7-60]DXPSTW,pp.46–51,74–76,78–79,166.

[7-61]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86。

[7-62]DXPSTW,pp.80–90,108;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115–125。

[7-63]DXPSTW,pp.163–165.

[7-6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8年12月22日,页457。

[7-65]DXPSTW,pp.39–46.

[7-66]吴象:〈万里谈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改革〉,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286–287。

[7-67]梁灵光:〈一次划时代的中央会议〉,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273–274。

[7-68]任仲夷:《追寻1978年的历史转轨》,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页216。

[7-69]DXPSTW,p.127.

[7-70]朱学勤:〈30年来的中国改革,有两个阶段〉,《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16日。

[7-71]《叶剑英年谱(1897–1986)》,页1157,1978年11月中旬。

[7-72]DXPSTW,pp.76–78收录了邓小平评论的原文。

[7-73]DXPSTW,pp.76–78收录了邓小平评论的原文。

[7-74]DXPSTW,p.78.

[7-75]此处对邓小平讲话稿的准备工作的讨论以及所引用的邓小平讲话,同上注,页129–148。我这里的讨论也利用了于光远的采访。见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另见韩纲:〈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百年潮》,1997年第4期,页4–6,载杨天石:《邓小平写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页186–189;李向前、韩纲:〈新发现邓小平与胡耀邦的三次谈话纪录〉,载《邓小平写真》,页190–200。

[7-76]DXPSTW,pp.185–190.

[7-77]DXPSTW,pp.129–143.

[7-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SWDXP-2,pp.151–165.

[7-79]DXPSTW,pp.132–139.

[7-80]Ibid.,pp.168–172.梁灵光:《一次划时代的中央会议》,页175。

[7-81]RobertD.Novak,ThePrinceofDarkness:50yearsreportinginWashington(NewYork:CrownForum,2007),pp.324,326.

[7-82]任仲夷:〈追寻1978年的历史转轨〉,页215–216。

[7-83]DXPSTW,pp.205–207.


没有加冕礼的权力交接第8章为自由设限:1978–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