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四 宋文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今日送昌言,却写自幼狎昌言。凡作四番情事,而后写到此使。后幅自欲赠言,却写往年彭任为我言,因而借意便收,真奇笔也。
昌年举进士时¹,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²,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³;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其狎⁴。(一番情事。)昌年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⁵,未成而废⁶。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又一番情事。)后十余年,昌年及第第四人⁷,守官四方⁸,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悟,摧折复学⁹。(又一番情事。)又数年,游京师¹⁰,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¹¹。出文十数首¹²,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年说,乃颇自喜。(又一番情事。)今十余年,又来京师¹³,而昌言官两制¹⁴,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¹⁵,建大施¹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¹⁷,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直至此,始写昌言北使。妙在接手便收上,又接手便落下。此等文字,谓之神助。)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¹⁸。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¹⁹,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²⁰,剑槊相摩²¹,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²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²³。”(上幅写自幼与昌年狎,凡四段,段段出像写;此后幅不意又出像写。)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²⁴。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²⁵,以为夷狄笑²⁶。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老泉识胆如此。)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²⁷。(妙。)今之匈奴²⁸,吾知其无能为也。(妙。)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²⁹。”况于夷狄³⁰?(妙。)请以为赠。
【注释】
¹昌年;即石扬休。扬休,字昌年,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官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的石扬休奉命出使契丹,苏洵作此文以赠。这本是一篇送别的赠序,因作者避其父苏序讳,改“序”为“引”。
²先府君:这里是指先父。先父,已故的父亲。
³啖(dàn旦)我:给我吃。
⁴甚狎(xiá侠):十分亲近。
⁵句读(dòu豆):断句。属(zhǔ主)对:撰写对偶句子。
⁶废:停止。
⁷及第:考中进士。
⁸守官四方:在各地担任官职。《宋史·石扬休传》:“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郎,知中牟县,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出知宿州。”
⁹摧折:即“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复学:重新致力于学习。
¹⁰游京师:此指苏洵第一次由四川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时在宋仁宗庆历五一六年(公元1045—1046年)间。
¹¹劳苦:这里是慰问的意思。《史记·张耳列传》:“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1十数首:十余篇。
¹³又来京师:指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第二次到汴京。1两制: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二:“国初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为两制,首其掌行内外制也,舍人官未至者,则云知制诰。”其时石扬休官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故称“两制”。
¹⁵虏:敌虏,这里指宋朝北方的敌国契丹。
¹⁶旆(pèi佩):旌旗。
¹⁷都门:京都之门。
¹⁸折冲口舌之间:立场坚定地和敌方进行外交谈判。折冲,折退敌人的战车。引申为坚持原则,和敌方进行外交斗争。
¹⁹彭任:字有道,蜀人,曾随富弼山使契丹,后来担任过灵河县主簿。从:跟从、跟随。富公:指富弼。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曾出使契丹,后来(至和年间)曾出任宰相。
²⁰介马:披甲之马。介,甲。
²¹槊(shuò朔):长矛。
²²怛(dá达)然:惊恐、忧伤的样子。
²³心掉:内心惊怕。掉,动荡。不自禁:不能自我控制。
²⁴中国:中原地区。此类:指甲马、武力等。
²⁵失辞;指说出有损于朝廷、民族尊严的话。
²⁶夷狄:原是我国古代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契丹。
²⁷奉春君:即刘敬。刘敬,号奉春君。冒(mò末)顿(dú独):汉初匈奴单于之名。《史记·刘敬传》:“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佶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²⁸今之匈奴:指契丹。
²⁹说大人,则藐之:引自《孟子·尽心》。说(shuì税),游说、劝说。大人,大人物。藐,藐视。
³⁰况于夷狄:何况是夷狄之君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