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字数:2158

苏轼

说王说霸,乃如说家常事者,直是心地光明,眼光洞越,手腕迅疾,笔墨恬净,故能至此。盖四者之中,若少一件,亦不得也。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¹。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²。或者之论曰³:“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⁴,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夫王道者⁵,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⁶,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开胸畅论,不顾世有冬烘老生与黄口小儿。自起至此,只是一句话。)

范蠡、留侯⁷,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欲出乐毅,却突然出范蠡、留侯,先反说,甚畅。)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⁸。(范如此。)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⁹!”(留如此。)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反说,甚畅。)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¹⁰,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出乐毅。随出随断。)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¹¹,卒走乐生¹²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上只泛断,下方细翻、细断。此先细翻。)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细断。)何者?燕之并齐¹³,非秦楚三晋之利¹⁴,(祠悉。言霸者知此,便应速下残城。)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¹⁵,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¹⁶。(此是断其必败,然所以至于必败者,下文转出。)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确确。乐生又有何辩?)夫以齐人苦滑王之强暴¹⁷,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¹⁸?(言如范、如留,可也。)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面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¹⁹。(确确。乐生又有何辩?)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²⁰,可灭此而后食²¹,其谁曰不可?(读此,想见先生用军最精。)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收完起一段话。)

【注释】

¹三王:指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与武王。
²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位诸侯。此处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³或者:有的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齐国使者说越王曰:“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敵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敝,通“弊”。伯,通“霸”。
⁴齐桓:齐桓公,即萎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一前643年在位。他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力富强,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次子。公元前636一前628年在位。他曾平定周的内乱,迎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在城濮大胜楚军,又在践土盟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又一霸主。
⁵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称为王道。反之,则称为霸道。
⁶徐偃王:一称徐隐王。相传为西周时徐国国君。周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徐偃王,穆王令楚出兵灭其国。事见《荀子集解·非相篇》“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七《乐毅论》注引《淮南子》:“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然而身死国亡,子孙无类。”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齐桓公去世后,他图谋称霸。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出兵伐郑,与支援郑国的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楚军渡河时,宋襄公反对部将提出的趁机袭击的计划,而主张以礼义待之,等楚全军过河后列好阵式再战,结果使宋军为楚军所败,宋襄公也受了伤。襄公伤重,医治无效,于次年去世。
⁷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曾佐越王勾践灭吴。灭昊后,他出游齐国,后改名陶朱公。留侯:即张良。张良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⁸“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六句:吴王夫差战败,派使者王孙维至越,恳求越王勾践宽容其罪,勾践欲许之。范蠡劝告勾践,认为“十年谋之,一朝弃之”,是很大的失策,千万不可答应吴王的要求。王孙锥一再向越方提出恳求,范蠡决定不再向越王禀报,即击鼓兴师向姑苏官台进军。夫差被迫自杀,吴国遂告灭亡。事见《国语·越语下》。姑苏,指姑苏官之台,在苏州闻门外。桴(fú扶):鼓槌。
⁹“项籍之解而东”五句:《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高帝,即汉高祖刘邦。
¹⁰乐毅:战国时燕国的著名将领。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教率兵伐齐,先后攻克七十余城,因功封为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齐国反间之计,疑乐毅对其不忠,乃使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遂出奔至赵国。赵封乐教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后来,乐毅老死于赵国。
¹¹骑劫:燕国将军姓名。
¹²卒走乐生:终于使乐毅出走(赵国)。
¹³并:并吞、占领。
¹⁴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¹⁵两城:指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史记·乐毅列传》:“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¹⁶大公:指吕尚。西周初年军事、玫治家,曾佐武王灭纣,有功,封于齐。《史记》有《齐太公世家》。太公,是吕尚的称号。穰苴:春秋时齐国军事家。田氏,名穰苴。《史记》有《司马穰苴列传》。司马,官名。
¹⁷齐人苦湣(mǐn敏)王之强暴:《史记·乐毅列传》:“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邱,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齐人,齐国百
姓。
¹⁸田单:战国时齐国将领。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城。燕惠王即位后,他施反间之计,使燕君臣相疑,乐毅被迫出走至赵国。后又用火牛阵击败骑劫所率领的燕军,收复全部失地。以战功卓著,被齐襄王任用为相国,封安平君。见《史记·田单列传》。谁与:和谁一道。
¹⁹徐:缓慢。
²⁰燕齐之众:燕国和齐国的军队。乐毅伐齐,连克七十余城,齐地已大部分为燕军占领,故燕、齐已联成一体。
²¹灭此而后食:此,指坚守莒、即墨两城的少数齐国军队。食,吃饭,此句谓齐军将会很容易地就被消灭掉。


荀卿论战国任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