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四 宋文
武王论
苏轼
惊人之论,无奈出于戒惧之心,便占得世间第一等道理。于是其言反复而愈不穷,恣肆而更悦其纯粹也。
武王克殷¹,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²。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³。
苏子曰⁴:武王非圣人也。(劈空落大笔,发怪论,不怡天雷,不怕王法。妙,妙。)昔者孔子盖罪汤武⁵,(上只大书六字一句,下便忙请孔子自解。妙,妙。)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⁶,故不敢,(略曲,始下。)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⁷,禹吾无间然⁸。”(证)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证孔子罪汤武。)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⁹。”(又证。)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¹¹。”(又证。)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¹¹,而孔子予之¹²。(又证。)其罪武王也甚矣。(证已骂武王,不背于孔子。)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¹³?(妙论,正论。)
而孟轲乃乱之曰¹⁴:“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¹⁵。”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妙论,正论。)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¹⁶,南巢之事¹⁷,必以叛书;牧野之事¹⁸,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又无中生有为证。)周公作《无逸》¹⁹,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²⁰。”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又无中生有作证。)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²¹。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出正论。)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²²,或死于乱,股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²³,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出正论。)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²⁴,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出正论。)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出正论。)而以兵取之²⁵,而放之,而杀之,可乎?(出武王案。)
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²⁶,圣人之徒也,(骂武王,忽颂荀文若。大奇,大奇!然是作论正意。)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頌荀文若,大奇!却是正意。)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²⁷,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颂荀文若,大奇!却是正意。)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²⁸。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²⁹,而道似伯夷也。(颂荀文若,大奇!却是正意。)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再出正论。)楚人将杀令尹子南³⁰,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³¹,王泣而告之,既而杀子南,其徒曰³²:“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人?”“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³³,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也。武王之封武庚,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悉是正论。)殷有天下六百年,圣贤之君六七作³⁴,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股不伐周而周伐之,(大奇!)诛其君,夷其社稷³⁵,诸侯必有不悦,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悉是正论。曲折畅快之至。)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注释】
¹武王克殷:公元前1066年正月,周武王起兵伐纣。由于殷纣王的荒淫无道,士兵纷纷倒戈反击,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很快就被周
攻克。殷商王朝灭亡。
²“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二句:纣,殷纣王。武庚,字禄父。《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
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史记·殷本纪》:“(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
³“武王崩”四句:崩,去世。周武王于灭商后二年(公元前1064年)病逝。子姬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权等不服,武庚遂联合管叔、蔡权等叛周。周公平定武庚等人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宋。事见《史记·股本纪》及《史记·周本纪》。
⁴苏子:苏轼自称。
⁵汤武:商汤、周武王。
⁶殷之子孙:《史记·孔子世家》:“孔丘,圣人之后。”集解引服虔曰:“圣人谓商汤。”周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索隐引《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后。”微子启为殷纣王之庶兄,与纣王玫见不同。武庚禄父与管权、蔡叔叛乱被平定以后,周公、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孔子既是微子启的后人,微子启为周臣,故孔子亦可称为周人。
⁷大哉巍巍乎尧舜也:语见《论语·秦伯》。此处引文与《论语》原文稍有出入。
⁸禹吾无问然:《论语·秦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孔安国注:“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复间厕其间。”
⁹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语见《论语·八佾》。《武》,相传为周武王时的乐曲,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和建立周朝的内容。孔子认为《武》乐从艺术上来看是“美”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却是未尽“善”的。
¹⁰“三分天下有其二”四句:语见《论语·秦伯》。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有三分之二的国土、得到三分之二国民的拥护。服事:朝贡、听命。服,五服,指诸侯国依照服数向殷王朝纳贡。
¹¹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四句:伯夷、叔齐,殷商时孤竹国君之二子。《史记·伯夷列传》:“父欲立叔齐,及父卒,权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也。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首阳山。”
¹²予之:赞许他们。予,赞许。《史记·伯夷列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¹³敦:谁。严:严格遵循孔子责备武王的观点。
¹⁴乱:违背。之:指孔子的观点、说法。
¹⁵“吾闻武王诛独夫纣”二句:独夫,一夫。《孟子·梁惠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¹⁶良史:优秀的史官。董狐:一称“史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以史笔正直闻名后世。
¹⁷南巢: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放,流放。桀,夏桀。
¹⁸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会合各路诸侯兵马伐纣,曾大败纣兵于此。事见《史记·周本纪》。
¹⁹《无逸》:《尚书》篇名。相传为周公姫旦所作。
²⁰迪哲:能启迪众人之圣哲。
²¹“文王之时”四句:周文王(西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政治清明,各地诸侯皆向往之。《史记·周本纪》:“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受命,承受天命。虞、芮二国之人相让所争之地以后,有四十多个诸侯国归服西伯,推尊西伯为王。
²²考:年老。终:去世。
²³二王:夏:殷商的帝王。
²⁴观兵:检阅军队。孟津:黄河古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也称盟津。《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²⁵以兵:用军事手段。
²⁶荀文若:荀彧(yù有),字文若,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时曹操的谋士。他曾建议迎接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市),这一建议为曹操所采纳并付诸实施,从而使曹操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的有利地位。
²⁷神器:帝位,玫权。
²⁸“及操谋九锡”二句:九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卓著功勋的大臣或极有权势的诸侯的九种礼品。后世有政治野心的大臣在篡夺帝位前,一般都谋求先赐九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建议为曹操进爵国公并赐操九锡。遭荀彧反对。曹操由此对彧不满,不久,荀彧即服毒自杀。事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魏氏春秋》。
²⁹张子房: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封留侯。
³⁰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军政长官。
³¹驭士:驾御马车的仆夫的官长。
³²徒:徒众,指仆夫。
³³武王亲以黄钺诛纣:公元前1066年正月武王起兵伐纣,二月底攻入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殷纣王被迫自杀身亡。《史记·周本纪》:“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太白之旗。”
³⁴作:兴起。
³⁵夷其社稷:夷,夷灭、削平。社稷,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