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四 宋文
战国任侠论
苏轼
如飓风之蓬蓬起于大海,如黄河之滔滔下于龙门,岂复蘸笔点墨之恒事乎?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¹,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养士。先提。)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²,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³。靡衣玉食⁴,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所养士。先提。)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⁵,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⁶,而田文招至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⁷,齐稷下谈者亦千人⁸,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⁹。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¹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¹¹,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其见者有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¹²。(其未见者何限?)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一句收过。下爽兀发论。)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大奇,大奇!趁此一笔而下,势如黄河倒注矣。)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一断。下突兀重发论。)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断定,下快说。)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¹³,皆役人以自养者也。(看他两“皆……·者也”句,参差槎枒,是何笔态!最要善学。)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¹⁴。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¹⁵。(一断。)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¹⁶,战国至秦出于客¹⁷,汉以后出于郡县吏¹⁸,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¹⁹,隋、唐至今出于科举²⁰。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看他忽然住笔,大奇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²¹,皆椎鲁无能为者²²,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妙绝,妙绝!谁有此识?即有此识,谁有此胆?即有此胆,谁有此笔?真是大奇、大奇!)
始皇初欲逐客²³,用李斯之言而止²⁴,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²⁵,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²⁶,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²⁷?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²⁸?(妙绝,妙绝!大奇,大奇!又故作摇曳,愈见突兀,愈见槎枒。)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妙绝,妙绝!大奇,大奇!)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²⁹,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再找一笔,是何气势!切切学之。)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妙)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³⁰,萧、曹为政,莫之禁也³¹。(妙。余勇未息,犹湍悍如此。)至文、景、武之世³²,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³³,皆争致宾客³⁴,世主不问也³⁵。(妙)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之士³⁶,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妙,妙。是,是。奇,奇。大奇,大奇!)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³⁷。”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通篇如百万笳鼓竞奏。临了,忽以雅歌落之。)
【注释】
¹春秋:时代名。因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时代,一般认为起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止。战国:时代名。因此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故有“战国”之称。战国时代,一般认为起自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止。
²谋夫说(shuì税)客:为人出谋划策的游说之士。指苏秦、张仪一类人物。谈天雕龙:指战国时齐国的学者驺衍、驺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迁大而闽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五德始终,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日谈天。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坚白同异:战国时名辩中关于“坚白”“同异”两个争论的问题。这里是指两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
³鸡鸣狗盗:鸡鸣,能伪装鸡叫的人。狗盗,能伪装成狗进行夜盗的人。相传战国时的孟尝君,依靠这类门客的帮助,窃得了狐白袭,骗开了关门,才得以摆脱困遇,从秦国逃回齐国。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汉书·游侠传》:“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⁴靡:华丽。玉食:珍贵的食物。
⁵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越王勾践曾将部队分为左右军,而以“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见《国语·吴语》。私卒君子,即所养之士。
⁶魏无忌:即信陵君。《史记·信陵君列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齐田文:即孟尝君。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大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赵胜:即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黄歇: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国贵族。《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入秦,曾任丞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立时,曾尊吕不韦为相国。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被免去相国之职,后忧惧自杀。《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⁷面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任侠,以抑强扶弱、打抱不平为己任。薛,齐邑,故城在今山东滕县南。
⁸稷下:古代地名。即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地区,为当时各学派人士讲学、议论之所。齐宣王在位时,曾在此扩置学官,文学游说之士及著名学者聚集于此者达千人以上。
⁹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创立者。公元前445一前396年在位。燕昭王:名职。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太子丹:名丹。战国末期燕王喜的太子。他曾被作为人质送往秦国,逃归后,暗中养士多人,曾于公元前227年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
¹⁰“张耳、陈馀号多士"三句: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汉初诸侯王。曾参与反秦的武装斗争,项羽曾封他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为赵王。陈馀,秦末大梁人。曾参与反秦的武装斗争,他曾拥立赵歇为王,后在韩信破赵的战争中兵败被杀。《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杰,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
¹¹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田横,在楚汉战争中曾自立为齐王,后为汉军所破。汉朝建立后,他率门下士五百人避居海岛。汉高祖刘邦命令他至洛阳,因不愿臣服于汉,途中自杀身亡。留居海岛的门下士闻讯也全部自杀。见《史记·田儋列传》。
¹²度:估计。其余:指不见于史书记载者。倍官吏:为官吏人数的一倍。半农夫:为全国农民人数的一半。
¹³类:大多。恶衣食:恶劣的衣食。指自己吃、穿的都很差。
¹⁴四者:指具有智、勇、辩、力四方面才干的秀杰之民。
¹⁵靖:平民。
¹⁶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学:学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国,都城。
¹⁷客:门客。
¹⁸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代以察举孝廉、秀才的方法选拔人才。由丞相、列侯或郡县吏荐举,经考核合格者,得任以为官吏。
¹⁹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各郡推选有声望者担任“中正”,根据德才两方面的条件,将当地士人品评为九品,政府则根据各人品第的高低再加以选用。以后这种选拔制度为豪门贵族所把持,所谓人才品第的高低也就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
²⁰科举:隋唐时期,实行分科考试取士的制度。隋文帝时正式废除了为世族所把持的九品中正制,并在地方设州、县学以培养人才。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设志行修谨、法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又设进士科,开始以考试取士。唐代沿袭隋制,实行科举取士,但两朝设科的情况不尽相同。
²¹力耕:这里指致力耕作的农民。奉:事奉。
²²椎鲁:朴实、迟钝。
²³逐客:驱逐客卿。客,指在秦为官的他国人。
²⁴用李斯之言而止:秦始皇下令逐客后,李斯写
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上给秦始皇。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撤销了逐客之令。
²⁵“堕名城”二句:堕,毁坏。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
²⁶四公子:即无忌、田文、赵胜、黄歇。
²⁷槁项:瘦弱的样子。黄馘(xù旭):面色腊黄。蜮,脸。布褐:贫贱者所穿之衣。
²⁸辍耕:停止耕作。太息:叹息。俟时:等待时机。
²⁹百万虎狼:这里是比喻战国末年各诸侯、权臣所养之士。
³⁰代:汉初诸侯国名。《汉书·韩信传》:“陈豨为代相,监边。”
³¹萧、曹:萧,萧何。曹,曹参。萧何此时担任相国之职,曹参此时身为齐(汉初诸侯国)相。陈豨叛汉被斩后,曹参曾接任萧何的相国职务。
³²文、景、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³³吴濞:吴王刘濞。汉高祖之侄。淮南:淮南王刘安。汉高祖之孙。梁王:梁孝王刘武。汉文帝之子。魏其:魏其侯窦婴。汉文帝窦皇后之侄。武安:武安侯田蚡。汉景帝王皇后之同母弟。
³⁴争致宾客:争相招揽、收养宾客。
³⁵世主:皇帝。
³⁶縻(mí迷):系牵。引申为笼络之义。
³⁷“君子学道则爱人”二句:孔子语。见《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