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十四 宋文
留侯论
苏轼
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¹。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一句,巉然立论。)匹夫见辱²,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³,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⁴,而其志甚远也。(上论巉然,得此一落始畅。)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⁵。(人事。)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⁶,出而试之?(先作浅笔略断。)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⁷,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先作浅笔,就事略证。)而世不察,以为鬼物⁸,亦已过矣。(先作浅笔略驳。)且其意不在书。(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头也。)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⁹,其平居无罪夷灭者¹⁰,不可胜数,虽有贲、育¹¹,无所复施¹²。(笔力劲甚。)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¹³。(笔力劲甚。)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¹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¹⁵,盖亦已危矣。(笔力劲甚。)千金之子¹⁶,不死于盗贼¹⁷,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¹⁸。(上文笔力劲甚,此略作抒缓。)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¹⁹,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²⁰,以侥幸于不死,(妙论,可感。)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抒缓。)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²¹,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²²。”(妙论,可感。看他连作三起笔,皆劲甚;连作三落,又皆抒缓。)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祖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²³。(一证。)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²⁴。(又一证。二证不甚相伦,却是行文到此时,更少不得。)且夫有报人之志²⁵,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此先生自己无中生有之论,却说得极透彻。看他下文紧接“何则”二字。)何则?非有平生之素²⁶,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²⁷,油然而不怪者²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妙,妙。可感,可念。至此,一论已毕,下乃余勇成文。)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忽推说到高帝、项籍。)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²⁹;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³⁰,此子房教之也。(此段,本已推开子房,却仍归功子房,真乃恣情、恣笔之文。)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³¹。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³²?(只为欲畅忍不忍二论,故推开子房,再说高帝。又偶因手便,仍结归子房耳。看他却又还一证佐,恣情、恣笔,一至于此哉!)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³³。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余波,更复胜。)
【注释】
¹节:节操。
²匹夫:普通人。见辱:受到侮辱。
³卒然:突然。卒,通“猝”。
⁴所挟持者:所怀抱的。指志趣高远。
⁵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黄石公)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很高兴,送他一部书,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⁶隐君子:隐居的名士。
⁷观其:唯他。其,指黄石公。微:略微、隐约。见:同“现”。
⁸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所以也有人认为他并非人,而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⁹刀锯鼎镬(huò或):古代残酷的刑具。
¹⁰夷灭;灭族。夷,削平,消灭。
¹¹贲、(bēn奔)育:孟贲、夏育。二人均系古代勇士。
¹²无所复施:没有什么本领可以施展。
¹³其势未可乘:其势方盛,无可乘之机。
¹⁴逞于一击:逞,得意。一击,指张良年轻时在博浪沙(今河南武阳县东南)与大力士用大铁椎行刺秦始皇的事。当时行刺未中,秦始皇大搜天下,张良更换姓名,逃亡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¹⁵其间不能容发:其间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比喻距离死亡很近,情况十分危险。
¹⁶千金之子:有钱人家的子弟。
¹⁷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盗贼的拼搏上。
¹⁸不足以死:意为不值得去和他拼搏。
¹⁹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元勋。太公:即吕尚。参见苏轼《乐毅论》注16。
²⁰荆轲、聂政:战国时剌客。荆轲为燕太子丹派遣,曾去秦刺杀秦王。聂政为韩卿严仲子效命,曾谋杀韩相侠累。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²¹鲜牍(tǎn舔):无礼、厚颜。折:挫折、侮辱。之:指张良。
²²孺子可教也:这是张良为黄石公穿上鞋子,黄石公深感满意以后所说的话。孺子,这孩子,指张良。
²³“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伐郑,事见《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郑襄公。肉袒,袒露胸臂,表示屈服。下人,屈于人下。信用其民,以信义管理他的百姓。舍之,释放了他(郑伯)。
²⁴“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归臣妾于吴,归属于吴国,充当其臣妾。
²⁵报人:向人报仇。
²⁶平生之素;平时交往甚多,十分有交情。
²⁷仆妾:奴仆婢妾。仆妾之役:指拾鞋、穿鞋等事。
²⁸油然:和顺的样子。
²⁹轻用其锋:轻易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³⁰弊:疲困、衰败。
³¹“当淮阴破齐”三句:公元前203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求封为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的部队围困于荥阳)。刘邦闻讯大怒,斥责说:“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后在张良的示意下,为笼络韩信,才决定封他为齐王。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淮阴侯韩信。
³²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之,指刘邦。
³³“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三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不称: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