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约燕昭王书

字数:1954

燕策二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之,王乃不行。)

此文看他三“正告”,三“欲攻”,三“困于”,五“谪曰”,五“之战”,笔态犹如群龙戏于空中,一一麟爪中间,皆有大风大雨大霸大电应时而集。初学一气千遍读之,可以平增无数才气。

(苏代曰)“楚得枳而国亡¹,齐得宋而国亡²,(突然起。)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只此一句是正意。盖是时,燕新克齐,秦方忌之故也。以下,俱写秦。)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一句,头。)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³,乘夏水而下江⁴,五日而至郢⁵。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⁶,乘夏水而下汉⁷,四日而至五渚⁸。寡人积甲宛⁹,东下随¹⁰,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¹¹。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¹²,不亦远乎?'(看他一样文法。)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¹³,一日而断太行¹⁴。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¹⁵,二日而莫不尽繇¹⁶。我离两周而触郑¹⁷,五日而国举¹⁸。(看他又一样文法。)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¹⁹,塞女戟²⁰,韩氏、太原卷²¹。我下枳²²,道南阳、封、冀²³,兼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铦戈在后²⁴,决荥口²⁵,魏无大梁²⁶,决白马之口²⁷,魏无济阳²⁸;决宿胥之口²⁹,魏无虚、顿丘²⁰。陆攻则击河内³¹,水攻则灭大梁。'(看他又一样文法。三段,凡作三样文法,段段精彩。)魏氏以为然,故事秦。(以上,三“正告”。)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³²,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看他一样文法。)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看他又一样文法。)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³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³⁴,塞鄠隘³⁵,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看他又一样文法。三段,又作三样文法,段段精彩。)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鄲隘为楚罪。(以上,三“欲攻”。)

“兵困于林中³⁶,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³⁷,以济西委于赵³⁸。赵得讲于魏³⁹,质公子延⁴⁰,因犀首属行而攻赵⁴¹。(看他比上省。)兵伤于离石⁴²,遇败于马陵⁴³,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⁴⁴。已得讲于赵,则劫魏⁴⁵,(又省。)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⁴⁶,赢则兼欺舅与母⁴⁷。(更省。以上,三“困于”。)适燕者曰⁴⁸:“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⁴⁹,用兵如刺蜚绣⁵⁰,母不能制,舅不能约。(以上,五“谪曰”。看他又将上文复写一遍,倍加精彩。)龙贾之战⁵¹,岸门之战⁵²,封陵之战⁵³,高商之战⁵⁴,赵庄之战⁵⁵,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以上,五“之战”。看他再将上文复写一遍,倍加精彩。)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⁵⁶;三晋之半⁵⁷,秦祸如此其大。(一句结秦。)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只此一句是正意,直与上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接连作一句读。)

【注释】

¹枳(zhǐ止):战国时楚国的枳邑,在今四川涪陵县。
²宋:国名,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战国时为齐所灭。
³汶(mín岷):指汶江,即四川省的岷江。
⁴夏水:水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⁵郢:春秋时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⁶巴;指巴郡,在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⁷汉:汉水。亦称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
⁸五渚:在汉水下游。
⁹宛: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县。
¹⁰随:古国名,在今湖北省随县。
¹¹华(sǔn笋);即鹁,俗称鱼鹰。
¹²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县南,是秦的东关。东自崤山,西至潼津,深险如函,故名函谷。攻函谷:即攻秦。
¹³少曲:地名,在今山西高平。
¹⁴断:止,到。太行:即太行山。
¹⁵宜阳:战国时为韩国宜阳邑,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触:抵。平阳:战国时为韩邑,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¹⁶霉(yáo摇);动摇。
¹⁷郑:古国名,在今河南新郑。
¹⁸举:攻克、占领。
¹⁹安邑:古邑名,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²⁰女戟:地名,在太行山之西。
²¹韩氏:指韩国。太原:郡名,地辖今山西中部地区。一说太原,应是“太行”。卷:为“绝”字之误。因绝与卷草书相似,因以致误。
²²枳:一本作“轵”,即枳道,亭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²³南阳:即修武。故城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封:封陵。冀:冀亭。
²⁴铦(xiān先):锋利。
²⁵荣口:即荥泽之口,与今汴河口通,其水深,可以灌大梁。
²⁶大梁:战国时魏都。
²⁷白马之口:即白马津,古为汾水分流处。在今河南滑县北。
²⁸济阳:战国魏邑,故址在今河南兰考县境。据《水经注》:“河水(即黄河)旧在白马县南,决通济阳。”
²⁹宿胥之口:即宿胥口,古河沟名,在今河南濬县西。
³⁰虚: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延津县。顿丘:地名,战国时属魏,在今河南滩县。
³¹河内:泛指黄河以北,一般指河北。
³²为木人:做一个木头人,上面写上秦王的名字。
³³茵: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离石县西。
³⁴均陵:地名,在今湖北省均县北。
³⁵鄳(méng萌)隘:即鄳阨,古关隘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县西南之平靖关。
³⁶林中:地名,即河南苑陵(今河南新郑县)的林乡。
³⁷胶东:即胶东国,辖今山东省平度、莱阳、莱西等县及连南一带。
³⁸济西:在今山东聊城以南一带地方。
³⁹讲:和解。
⁴⁰公子延:魏国公子。
⁴¹属行:连兵相属。
⁴²离石: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离石县。
⁴³马陵:古地名,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⁴⁴叶:楚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蔡:国名,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县。
⁴⁵劫:威逼。
⁴⁶太后:指秦昭王母宜太后。很侯:即魏冉,宣太后的同母弟。
⁴⁷舅:指魏冉。母:指宣太后。
⁴⁸适:同“谪”,即上文所谓因以为罪者。
⁴⁹言如循环;意为谪问的话无穷无尽。
⁵⁰蜚绣: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云:一本作“剌绣”。
⁵¹龙贾之战:据鲍彪《战国策注》:“魏襄五年,秦拔我龙贾军。”
⁵²岸门:即岸头亭,在今山西河津县南。
⁵³封陵:亭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魏襄十六年,秦败魏于封陵。
⁵⁴高商之战:姚宏《战国策注》本,无此字。鲍彪云:《史》不书。
⁵⁵赵庄:赵将。赵肃侯十三年(公元前337年)赵庄与秦战,死河西。赵庄之战即此。
⁵⁶上雒:魏地,在今陕西商县一带。三川:韩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一带。
⁵⁷三晋之半:指西河、上锥为魏地,三川为韩地,为秦所得,巳占魏、赵、韩三国领土之半。


郭隗说燕昭王乐毅报燕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