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谢乐毅书

字数:1283

燕策三

层层折折,反反复复,只是一意说上说下,更不别换意。后贤千遍读之,能长异样姿态。

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¹,(叙往事。)则寡人之不肖明矣。(妙,妙!今人不肯写,亦写不出。)敢端其愿²,而君不肯听,(叙今事。)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妙,妙!今人不肯写,亦写不出。只此二语,今人便写不出。)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牵先王,妙,妙!)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妙!)不虞君之明罪之也⁴;(妙!)望有过则君教诲之,(妙!)不虞君之明弃之也;(妙,妙!以上一层。)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妙!)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妙!)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⁵。(妙!妙!以上又一层。)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⁶,仁者不危人以要名⁷。”故掩人之邪者⁸,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妙!)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⁹,(妙!又牵先王。)轻弃寡人以快心,(妙!)则掩邪救过,难得于君矣。(妙,妙!以上又一层。)且世有薄而故厚施¹⁰,行有失而故惠用¹¹。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¹²,(妙!)而君有失厚之累¹³,(妙!)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妙,妙!以上又一层。)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坦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妙!)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¹⁴。(妙!)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妙,妙!以上又一层。)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妙!)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¹⁵。(妙!)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¹⁶,(妙,妙!以上又一层。)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妙!)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妙!)而君不得

厚:(妙!)扬寡人之辱,(妙!)而君不得荣,(妙!)此一举而两失也。(妙,妙!以上又一层。)义者不亏人以自益¹⁷,(妙!)况伤人以自损乎!(妙!)愿君无以寡人不肖,(妙!)累往事之美。(妙,妙!以上又一层。)昔者,柳下惠吏于鲁¹⁸,三黜而不去¹⁹。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²⁰。"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妙,妙!以上又一层。)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上日“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此又曰“国人未知”。)语曰:“论不修心²¹,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²²。”弃大功者,辍也²³;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²⁴,(妙!)不望之乎君也。(妙,妙!以上又一层。)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²⁵,复从教寡人!(又牵先王,妙,妙!以上又一层。)意君曰²⁶,(妙!)余且慝心以成而过²⁷,(妙!)不顾先王以明而恶,(妙!又牵先王。)使寡人进不得修功(妙!)退不得改过,(妙!)君之所揣也²⁸,唯君图之!(妙,妙!以上又译懇。如此无数层,却只是一意。)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注释】

¹捐:弃。
²端:犹专。
³非:过错。
⁴虞:料想。明罪:公开谴貴。
⁵尽厚:竭尽宽厚。
⁶毁:诽谤。
⁷要:通“徽”,求取。
⁸邪:不正当。这里指过失。
⁹成尊:变成尊贵。
¹⁰薄而故厚施:意即人虽薄待我,我反而因此厚施恩惠。
¹¹行有失而故惠用:行为有过失,反而因此惠爱任用之。
¹²任:担负。
¹³失厚之累:不宽厚的过失。累:牵连、过失。
¹⁴4通计:适用于一般情况的谋虑。
¹⁵商容:殷纣时大夫,因直谏纣王被贬。箕子:纣王的叔父,封于箕,故叫箕子。因纣王暴虐,箕子进谏不听,便披发佯狂为奴,纣王把他拘囚起来。周武王灭纣后,才被释。
¹⁶高:高尚。薄于行:使品行轻薄。
¹⁷亏:损。
¹⁸柳下惠:即展获,字禽,又字季。因食邑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当他任士师时,曾三次被黜。
¹⁹黜:贬斥、废免。
²⁰“荀与人之异”四句:意为只要同别人个性不合,到哪里去怎么会不受贬斥呢?尚且要遭受贬斥,宁愿留在本国了。这四句与《论语·微子》篇所载:“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略有出入。
²¹团修:黄丕烈《战国策札记》认为“修”或“循”字之讹。
²²简:犹弃。
²³辍(chuò绰):中止。
²⁴远者:指疏远之臣。
²⁵惟:恩。
²⁶意君曰:猜想您会说。
²⁷恶(tè忒)心:不善之心。此句意为我将待以不善之心来造成你的过失。
²⁸揣:忖度。


乐毅报燕王书申子请仕从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