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燕策二
善读此文者,必能知其为诸葛《出师》之蓝本也。其起首、结尾,比《出师》更自胜无数倍。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¹,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叙事次第。)三城未下²,而燕昭王死。(叙事次第。)惠王即位³,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⁴。(叙事次第。)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⁵。(叙事次第。)齐田单诈骑劫⁶,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叙事次第。)惧赵用乐毅承燕之敝以伐燕⁷。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叙事次第。)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辞令好。)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辞令好。)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⁸,故召将军且休计事。(辞令好。)将军过听⁹,以与寡人有隙¹⁰,遂捐燕而归赵。(辞令好。)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只此一段,辞令先自妙绝!)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¹¹,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叙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¹²,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¹³,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叙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¹⁴。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¹⁵立名之士也¹⁶。(成功立名,通篇注意。)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¹⁷,有高世之心¹⁸,(遥识先王。一。以下,一路看他陈叙。)故假节于魏王¹⁹,而以身得察于燕²⁰。(自魏来燕。二。)先王过举²¹,擢之乎宾客之中²²,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²³。(特蒙超擢。三。)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量力受命。四。)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²⁴,而欲以齐为事²⁵。(深谈肝鬲。五。)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²⁶,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²⁷,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²⁸,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定谋结赵。大。)先王曰:善。(言听计从。七。)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²⁹,起兵随而攻齐。(受命使赵。八。)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³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³¹,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³²,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大破齐国。九。)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人燕。大吕陈于元英³³,故鼎反于历室³⁴,斋器设于宁台³⁵。蓟丘之植³⁶,植于汶篁³⁷。(尽有齐宝。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结归大功。十一。)先王以为惬其志³⁸,以臣为不顿命³⁹,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受封昌国。十二。)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量功受命。十三。有意无意,如应非应,妙!以上,一路陈叙,感慨淋漓。)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⁴⁰,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又提功立名成。)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⁴¹,收入百岁之蓄积⁴²,(先王功立。)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⁴³,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⁴⁴,施及萌隶⁴⁵,皆可以教于后世。(先王名成。以上,自述已与先王功立名成。)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谓是调笑可,谓是恸哭可,谓是愤辞可,谓是至理可。妙妙,妙妙!)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⁴⁶,故吴王远迹至于郢⁴⁷。(善作善始。)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⁴⁸。(不必善成善终。)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⁴⁹,故沉子胥而不悔。(燕王有之也。)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⁵⁰,故人江而不改。
(自言几不免也。)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功。)离毁辱之非⁵¹,堕先王之名者⁵²,臣之所大恐也。(名。)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⁵³,义之所不敢出也。(反明之。以上,自述所以奔赵。)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⁵⁴。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收得甚婉、甚峭、甚详、甚省。)
【注释】
¹五国之兵:即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
²三城:指聊城、苜城和即墨城。当时未攻下的实为莒和即墨二城。因聊城为燕将所守。
³惠王:指燕惠王,燕昭王之子。
⁴骑劫:燕将。将(jiàng降):带领。
⁵望诸君: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
⁶田单:战国时齐将。用反同计,使燕撒换乐毅,并用火牛突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功封安平君。
⁷敝:衰败。
⁸暴露:日晒雨淋。暴:同“曝”。
⁹过:错。
¹⁰隙:裂缝,不合。
¹¹斧质:古代刑具,把人放在砧板上用斧砍。质:通“锧”,砧板。
¹²数(shǔ暑):列举过锴。
¹³侍御者:侍奉国君的人。这里实指燕惠王。察:明白。畜:养。幸:宠爱。”
¹⁴能当之者处之:才能足以担当官职的就安排什么官职。
¹⁵论行而结交者:考量别人行为才跟他建立友谊的人。
¹⁶立名:树立名节。
¹⁷错:通“措”。
¹⁸高世之心:超出世上一般人的用心。
¹⁹假节:借用符节。符节是古代使者出使的凭证。乐教原在魏国做官,魏王派他出使燕国,故云假节于魏王。
²⁰得察:得到赏识。
²¹过举:破格举用。
²²擢(zhuó浊):提拔。
²³亚卿:次于正卿的官。
²⁴轻弱:微弱。
²⁵以齐为事:把向齐国报仇作为任务。
²⁶闲:通“娴”,熟习。
²⁷淮北:指淮河以北地区,楚国想得。宋地:宋国之地,辖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地区,魏国想得。故下文云楚、魏之所同愿也。
²⁸宋尽力:意为宋国遗民对齐灭宋怨之,故能尽力伐齐。一说:“宋”为衍文。
²⁹顾反命:回来报告。
³⁰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
³¹举:全部。之于济上:直到济水旁边。
³²轻卒:轻装的士兵。锐兵:锋利的兵器。
³³大吕:齐国钟名。元英:燕国官殿名。
³⁴故鼎:指燕王哙时被齐国掠去的燕鼎。历室:燕国官殿名。
³⁵斋器:祭器。宁台:台名,在今河北蓟县西四里。
³⁶蓟丘:燕都。在今北京城的西南角。植:指所种植的树。
³⁷植于汶簋:种植在齐国汶上的竹田里。汶:汶水。篁:竹田。
³⁸惬(qiè怯):快意、满足。
³⁹顿命:败坏使命。顿:坏、败。
⁴⁰蛋知:先见。蚤:通“早”。
⁴¹夷:平定。
⁴²八百岁之蓄积:指自周武王始封姜尚(公元前1065年)于齐以来,至乐毅破齐(公元前284年),共七百八十一年的齐国的积聚财宝。八百是约数。
⁴³遗义:指燕昭王的遗训。此句意为乐毅是燕昭王托孤之臣。
⁴⁴顺庶孽:使庶子顺服。因新君即位皆息庶孽争位之乱。
⁴⁵施(yì易)及萌隶:延续到老百姓。意即使老百姓中也无庶孽之争。
⁴⁶伍子胥:即伍员。阖间:吴王,夫差之父。
⁴⁷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此句是指公元前505年吴国攻破楚都的事。
⁴⁸鸸夷:皮袋。
⁴⁹先论:预见。
⁵⁰不同量:不同才量。
⁵¹离:通“罹”,遭受。
⁵²堕:通“隳”,毁坏。
⁵³以幸为利者:意即把侥幸免罪作为有利的事。
⁵⁴不洁其名:不肯自己来洗刷自己的名声。意即不愿表白自己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