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初见秦王

字数:4010

笔下峭割,是其天性。又要看其开阖之大,描摹之细,是古今最雄奇文字。

臣闻之¹,弗知而言为不智²,(陪。)知而不言为不忠。(主。)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³。(出手峭刻,便是韩非。)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⁴,连荆固齐⁵,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⁶,臣窃笑之。(一段。先言从之难成,作翻。)世有三亡⁷,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证从之难成。)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困仓空虚⁸,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⁹。其顿首戴羽为将军¹⁰,断死于前¹¹,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画出可笑。)白刃在前,斧锧在后¹²,而却走不能死也¹³。(画出可笑。)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以上,反复极论从之必难成如此,下则反复极论谋臣不忠,从且不难成。)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¹⁴。出其父母怀衽之中¹⁵,生未尝见寇耳¹⁶。闻战,顿足徒裼¹⁷,犯白刃,蹈炉炭¹⁸,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极画秦人。)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¹⁹。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尅天下矣²⁰。(一“今秦”,言号令胜六国。)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二“今秦”,言地形胜六国。)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²¹,天下不足兼而有也²²。(忽然总上,曲折而下,翻出谋臣不忠。)是故秦战未尝不尅,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²³,士民病²⁴,蓄积索²⁵,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一篇主意,在力排谋臣不忠,面欲自进其说。)

臣敢言之,(提。以下,反复皆从不难成。)往者齐南破荆²⁶,东破宋²⁷,西服秦²⁸,北破燕²⁹,中使韩、魏³⁰,土地广而兵强,战尅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³¹,足以为限³²,长城巨防³³,足以为塞³⁴。(看他先自说齐事,不便说秦事。)齐五战之国也³⁵,一战不尅而无齐³⁶。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从齐,看看卸到秦。)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³⁷,无与祸邻,祸乃不存。”(再找一句,以明利害。以下,细细说秦为谋臣所误,不止一端。)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³⁸、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³⁹。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⁴⁰,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⁴¹。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说得如可唾手。)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⁴²,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⁴³,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⁴⁴,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谋臣不忠,因而误秦,此是一墙。)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⁴⁵,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⁴⁶,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⁴⁷,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又如可唾手。)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⁴⁸,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谋臣不忠,因而误秦,此又一端。)前者穰侯之治秦也⁴⁹,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⁵⁰。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谋臣不忠,误秦,又一端。)

赵氏,中央之国也⁵¹,杂民所居地⁵²。其民轻而难用也⁵³,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看他是何等笔势。)而不忧民萌⁵⁴。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⁵⁵,以争韩上党⁵⁶。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⁵⁷。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⁵⁸。拔邯郸,莞山东河间⁵⁹,引军而去,西攻修武⁶⁰,除华⁶¹,绛上党⁶²,代四十六县⁶³,上党七十县⁶⁴,不用一领甲⁶⁵,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⁶⁶,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⁶⁷,中山、呼沱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⁶⁸。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囊魏、拔荆⁶⁹,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⁷⁰,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⁷¹,天下编随而服矣⁷²,霸王之名可成。(是何笔势,蓬蓬勃勃,不啻如口出。又如可唾手。)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⁷³,乃取欺于亡国⁷⁴,是谋臣之拙也。(谋臣不忠,误秦又一端。此一端下,又叠叠复说者,秦战,最雄是长平之胜,最悔是不曾乘胜取赵,致后有王陵、王龁之败,故从其心病痛切言之。)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⁷⁵。(又作一段)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⁷⁶,战竦而却⁷⁷,天下固已量秦二矣⁷⁸。(又作一段。)军乃引而复⁷⁹,并于孚下⁸⁰,大王又并军而至⁸¹,与战不能尅之也,又不能反运⁸²,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又作一段。)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⁸³。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⁸⁴,几不难矣。(紧紧收转“从不难”。)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内者。)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⁸⁵。(外者。)愿大王有以虑之也。(紧紧再收。)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⁸⁶。”何以知其然也?(又宽宽引古起。)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干淇溪⁸⁷,右饮于洹溪⁸⁸,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⁸⁹,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⁹⁰,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极意写。)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⁹¹,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⁹²,以视利害,何国可降⁹³。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面出,反知伯之约⁹⁵,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极意写。)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⁹⁶,天下可兼而有也。(应前总。)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⁹⁷,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以上,排尽谋臣,此欲独进其说。)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⁹⁸,以为王谋不忠者也。(反覆明己,与秦谋臣不同。)

【注释】

¹臣闻之:据《战国策》姚宏本,在“臣闻之”前有“张仪说秦王曰”六字;鲍彪本无“张仪”二字;吴师道本认为“张仪”当作“韩非”。金圣叹从其说。故此文依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本为底本。
²而:如、若。本段几个“而”均是。
³裁:度,估量。
⁴阴燕阳魏:此指关东地形而言,燕国在北,魏国在南。《尔雅》:“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⁵荆:即楚国。此句意为楚、齐为东方大国,与燕、魏等连结起来,恃以为固。
⁶秦强:当作“强秦”,因此文是頌秦之辞。难:怨仇,这里是“敌”的意思。
⁷三亡:即下文的“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⁸囷(qūn遗):圆的谷仓。仓:方的谷仓。
⁹张:陈。
¹⁰顿首戴羽;意为整理其首戴上鸟羽。因古人长发,在戴羽之前需先整理其首。顿:整理。1新:必。
¹²斧锧在后:言士民败退则有斧锧之诛。
¹³却走:逃跑。
¹⁴有功无功相事也:高亨认为:《尔雅·释诂》:“相,视也。”此言有功无功视事面定,无所阿私。陈奇猷则认为:有讹脱,从上下文义求之,疑当作“有功必赏,无功必罚,不以虚言为事。”供参考。
¹⁵怀衽:怀抱。衽:衣衿。
¹⁶生:指出生以来。
¹⁷顿足徒裼(Xī希);跌足肉袒,以示死战决心。裼:袒衣露体。
¹⁸炉炭:指炉中火炭。古时作战时,以火炭置地,作为防御。
¹⁹贵:崇尚。奋:勇敢。
²⁰尅:同“克”。
²¹与:通“举”。
²²不;衍字。
²³顿:通“钝”,不锋利。
²⁴病:困乏。
²⁵索:尽。
²⁶齐南破荆: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湣王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即指此。
²⁷东破宋: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湣王三十八年,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即指此。
²⁸西服秦: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耆王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即指此。
²⁹北破燕: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和于鬯的《战国策年表》载:燕子之三年,即燕王哙七年,燕国大乱,齐章子伐燕,杀哙,子之亡。三十日而举燕国。此为齐宣王七年事。鲍彪注“齐宣王二十九年,伐燕取之。”误,因齐宣王共十九年。又《史记·六国年表》列为燕王哙七年事,相当于齐湣王十年。其纪年恐有误。
³⁰中使韩、魏:即齐潜王二十六年令韩、魏攻秦事。
³¹清济浊河:济水清,黄河浊。
³²限:阻。
³³长城巨防:王先谦曰:《水经·济水》注:“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防门,即巨防。
³⁴塞(sài赛):要塞。边界险要之处。
³⁵五战之国:指东、西、南,北、中五面受敌的国家。
³⁶一战不剋而无齐:指乐毅六国之兵一举破齐,连下齐七十余城,齐湣王出亡。
³⁷削迹无遗根:意为祸败之迹,削去本根,才无祸败。《战国策·秦策一》作“削株掘根”。
³⁸五湖:当是“五渚”,湖为“渚”字之误。五渚,楚邑,在宛、邓之间,临汉水。
³⁹东服于陈:据《史记·楚世家》:“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爽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即东保于陈城。服:保。
⁴⁰随:逐。举:拔。
⁴¹凌:侵犯。
⁴²复与荆人为和;据《史记·秦本纪》:昭王二十九年,取郢为南郡,王与楚王会襄陵。即指此。
⁴³主:陈奇猷认为是衍字,因立社稷、置宗庙为古人常语。下同。
⁴⁴与秦为难:据《史记·楚世家》:“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即指此。
⁴⁵比周:密切连结。华下:即华阳(在今陕西商县)之下。
⁴⁶梁:即魏都大梁。郭:外城。
⁴⁷举魏则荆、赵之意绝:因魏在楚、赵之间,攻下魏国,就使楚与赵国之间不能沟通。
⁴⁸令:王先慎曰:令下脱“率天下西面以与秦难"旬。
⁴⁹粮侯:即魏冉。治:犹相。
⁵⁰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据《史记·覆侯列传》:“禳侯与白起客卿胡伤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意即秦用一国之兵既要打败韩、魏、赵三国,又要讨伐齐国。
⁵¹中央之国:指赵国。因赵居邯郸,在燕之南,在齐之西,在魏之北,在韩之东,故曰中央。
⁵²杂民:高诱注:“赵居中央,兼四国之人,故曰杂。”一说杂民,指工商游食之民。
⁵³轻而难用:指赵国的百姓轻剽好利,难用于战斗。
⁵⁴忧:关心。萌:通“氓”。
⁵⁵长平:战国赵邑,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民萌,犹百姓。
⁵⁶上党:韩地,在今山西长治市。
⁵⁷武安:赵邑,在今河北省武安县。
⁵⁸邯郸:战国赵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⁵⁹笼:同“管”,主当。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也指六国。河间;赵地,在今河北省河间县。
⁶⁰修武: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获嘉县。
⁶¹龄华:据《战国策·秦策一》当作“瞼羊肠”,即羊肠坂,塞名。在今山西晋城县南。
⁶²绛上党:据《战国策·秦策一》当作“降代、上党”。下文“代、上党”可证。绛与“降”形声相近而误。
⁶³四:《秦策一》作“三”。疑是。
⁶⁴十:《秦策一》作“十七”,《史记·赵世家》亦作“十七”。
⁶⁵一领甲:即一领铠甲。
⁶⁶以;陈奇猷认为当作“则”。
⁶⁷东阳:齐地,在今山东临胸县东南。河外:滹沱河之外。
⁶⁸呼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
⁶⁹蠹:损害。
⁷⁰沃:灌。
⁷¹垂拱:垂衣拱手。须:同“胥”,等待。
⁷²编:连续不断。服:伏降。
⁷³弃:据《战国策·秦策一》无“弃”字。地:“也”字之讹,应上属,即“霸王之业也”。曾:为“尊”字之误。刘辰翁本《国策》作“伯王业也尊不可得”为证。
⁷⁴取:受。亡国:指赵国。
⁷⁵固:必。
⁷⁶弃甲负弩:卸下甲衣,抱持弩矢。以示和平不战之意。”
⁷⁷竦(sǒng耸):通“悚”,恐惧。却:退。
⁷⁸巳:通“以”。
⁷⁹复:反。指引军反回,以待增援。
⁸⁰孚下:《战国策·秦策一》作“李下”,邑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一说,孚,地名,不详。
⁸¹并军:合军,指增援的军队。
⁸²反:顾广圻曰:反,当作“及”。不能及运,指军粮不能及时运到。
⁸³极:尽。
⁸⁴从:合从。
⁸⁵皆:《战国策·秦策一》无“皆”字。俞樾曰:皆是衍文。比意:意志相合。
⁸⁶“战战栗栗”四句:见《意林》引《六韬》和《淮南子·人间》篇。栗:通“慄”。战战栗栗:畏惧小心的样子。苟:诚。
⁸⁷淇溪:即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源出河南林县东南的淇山,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
⁸⁸洹溪:即洹水,又名安阳河。源出山西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伏流经安阳至内黄,入于卫河。
⁸⁹素甲:白甲,因武王在丧服,故士兵穿素甲。
⁹⁰禽:通“擒”。
⁹¹知伯:即萄瑶。赵襄主:即赵鞅,名裹子,古时大夫称主,故又叫赵襄主。晋阳:赵邑,在今山西太原市。
⁹²钻龟筮:指钻龟数笑。兆:灼龟折处曰兆。
⁹³何国可降:指晋、韩、魏三国中,孰为可降。
⁹⁴张孟谈:赵襄子家臣。此句有脱误。陈奇猷认为:据《韩非子·十过》篇,此文当为:“何国可降,其臣张孟谈曰,亡弗能存,免弗能安,则无为资智矣,于是张孟谈乃湣行而出。”供参考。
⁹⁵反知伯之约:指张孟谈使韩、魏背知伯共同攻赵之约,并使韩、魏与赵结盟。
⁹⁶与天下:即与天下争。
⁹⁷昧死:冒死。
⁹⁸徇:向众宣示。


李斯谏逐客书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