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哲学家失恋也难过

字数:1545

第二章要讨论的是:论证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理。不过,为什么讲道理这件事需要牵扯到心理活动呢?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讲道理是分三个层次的,分别是:逻辑之理、语义之理与经验之理。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特别要强调经验之理,因为无论一个人讲的道理有多玄,说理的人本身肯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人,而凡是人,其心理活动就必然会受到相关心理与生理条件在经验层面上的限制。比如,一个人若没睡好,在研究复杂的论证的时候,其大脑就会表现得“不给力”,频频出错。

所以,讲道理的内容或许可能是先验的,但是讲道理活动本身肯定就是经验的。人类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使得说理得以展开的最基本的经验条件。既然这一限制是没有办法摆脱的,所以我们就必须讨论人类的心理活动。

不过,人类的心理结构,并不是为了应对抽象的逻辑推理而被演化出来的。很多人都讨厌抽象的论证,而是喜欢看具体的比方,喜欢老师拿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事。喜好具体、厌恶抽象,这一点本身其实没啥丢人的,因为这恰恰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

但是,从学术角度看,过滤掉论证的具体内容,从中萃取出抽象形式,对于逻辑思维的深入是有帮助的,因为这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非常复杂和精密的推理。从这个角度看,我承认,学术意义上的逻辑推理,多少有点“反人性”。那么,又该怎么让高级思维所具有抽象性与日常思维所具有的具象性之间的界限,不至于那么明显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心理学了。

心理谬误难以避免,哲学家失恋也难过

那什么叫“心理学”呢?这个问题好像很容易回答,因为心理学并不是一门让大家感到陌生的学科。我自己给它一个非常笼统的定义,即,“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主观感受与外部行为各自的原因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就是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主观感受,又解释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行为的,同时还解释你的感受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心理学包括的领域非常宽广,本书更多关心的是与推理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论证的时候会做出一些推理谬误,这些推理谬误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表面上看来,哲学家一般是以彰显理性著称,是理性的化身。但是不要忘记一件事,哲学家也是吃五谷杂粮的,也是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哲学家失恋以后也是很难过的,而且难过的程度可能比一般人还高一点,因为哲学家一般都比较自傲,被拒绝了以后心里会更加受伤。

在此,我们就看到了事实和规范之间的某种二元对立。什么是“事实”呢?事实就是大家实际上是怎么做的。什么叫“规范”呢?规范就是从抽象的理念出发,大家该做什么。

前文,更多的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谈的,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推理,怎样才会不犯下各种逻辑谬误。现在我们要从天空回到大地了,看看我们实际上是如何进行推理的,甚至了解我们实际上是如何犯下那些推理谬误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谬误是如何导源于我们的心理机制的,我们就无法与谬误本身进行战斗。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与谬误战斗的第一步,就是先去理解谬误的产生机制,然后再反戈一击。这就是本章的思想宗旨。

两个关键词:节俭、利己

下面,我就非常简单地把第二章的路线图和大家说一下。

第一节,显然是开宗明义地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谈心理学,为什么它与说理有关。然而,我就要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人类智能的本质。我提出两个关键词是“节俭”与“利己”。

讲完这些,我们就会下降到更加细微的一个层次,来讨论各种心理谬误产生的具体机制。比如,“工作记忆”是怎么导致我们忘事的;“易取性捷思法”是怎么样仅凭借人的衣装,就判断出他实际上的社会地位的;“对于韵律的偏好”是怎么驱使我们对名人名言产生这么大的兴趣的,等等。讲到其中任何一个思维陷阱的时候,我都会把这个思维陷阱得以产生的机制说清楚。

最后作为总结,我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能不能改变人类节俭或者利己的思维本性?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不会”。我甚至认为,信息时代的某些特征,是反而有可能加剧我们心灵野蛮化的。另外,就如何与这些错误思维倾向做斗争这一点,我也会给出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即将开始这一次充满趣味的心理学之旅,从心理学的角度反过来看哲学。


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思考的心理活动25. 爱偷懒的锅,该让原始人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