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诱导?
本节我们来谈和锚定效应很像的另一个心理学效应: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说的是什么呢?你如果已经预先假定了某个看法是对的,预先假定了看待该问题的角度是啥,那么,你只会关注到与你的既定看法相关的证据,而忽略别的部分。与“锚定效应”相对比,“锚定效应”预先定下的是关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或证据,而在“框架效应”里面,被预先定下的则是描述事物的故事脚本,或者是看问题的视角。
框架效应:1/3的治愈率与2/3的死亡率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框架效应的话,这就好比说:我们都习惯于在自己的手电筒能够照亮的地方来找钥匙,而手电光圈的边界,也就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框架的边界。
下述案例颇能说明框架效应的运作。假设有两种药,这两种药的药理不一样,但对于一种疾病的治愈率都是1/3。不过,很不幸,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病,要么治愈,要么病死。因为暂时没有别的信息,所以科学家只能判断说这两种药应该是一样好,或者说一样差。
现在,假设你是个医药代表,你得劝说医院买你们的药。你可以这样和医院的负责人说:“现在病患得的这病可是旷世绝症,别的厂家都束手无策,而我们厂的A药的治愈率则是1/3。”这时候负责人反问:“不是这样吧,听说还有一家B药厂,他们生产的B药,产品效果也不错啊?”你马上说:“你可别忘了,B药的死亡率是2/3。”
这时,你作为医药代表,虽然没有歪曲事实,但是在讲到自己的药的时候,诱导听众去关注这个药所产生的正面信息,在讲到竞争对手的时候,就诱导听众去关注那些负面信息了。所以,如果医院方面受了忽悠,他们搜集证据的眼光也会只盯住你让他们看到的那些事项了。
框架效应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框架效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就需要回忆一下前文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工作记忆”。
前文讲到福尔摩斯的时候,曾说到“思维迷宫”这个概念。“思维迷宫”便是工作记忆的工作场所,能够方便你从长期记忆里调取某些思想资源,在该工作场所的思维面板上进行一个快速、简洁的操作。我们也已经讲了,工作记忆当中有不同的组成模块,有一个模块叫情境缓冲器,它会在特定语义关联的帮助下,对工作记忆中出现的事物进行记忆黏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在一定的语义框架中来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
这里一定要注意,凡是语义框架都是主观、节俭的,因为语义框架必须要满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目的。而节俭的要点,就是省略掉和你利益没直接关系的事。
所以,只要你能引导对方关注到你自己需要他关注到的那些利益相关点,你就可以让对方的注意力跟着你的想法进行转移。这也是医药代表的例子所表达的意思:在有限的时间内,该代表先制造出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言框架,然后再诱使别人的眼光也跟着他走。
如何弱化框架效应?
很多人会觉得,框架效应的存在,好像使得我们很容易被别人忽悠。所以,我们都希望在更加理性的决策中弱化框架效应。当然,弱化归弱化,与锚定效应一样,要彻底地消灭框架效应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如何弱化框架效应,这里面有一些小技巧。
第一个技巧:决策的时候最好身边要有谋士——这个谋士起到的作用,就是要给你组织一个与你所习惯听到的语言框架反过来的语言框架,以对冲你前面得到的语言框架。比如,你原本的语言框架是给你看到你可能的损失,他则要反过来要让你看看你能赚到什么;相反,如果你原本的语言框架让你看到你会赚到什么,他则要让你看到你会有什么损失。
第二个技巧,就是换一种语言来进行思维。比如说,你要做一个重大的决策,结婚、买房,或者是考哪个学校,不妨用你自己会用的某一种外语,把同样一件事情再想一遍。
这事与外语又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我们都太熟悉自己的母语了,而用母语思考问题,很容易掉到直觉给我们造成的迷魂阵之中。外语则不一样,一般而言,用外语不如用母语方便。所以,你用外语思考时,也许会变得更理性。
第三个技巧,听听孩子怎么说。为何呢?因为小孩子涉世不深,对有些概念的意思,只是知道个大概。比如说“死亡”——孩子大致是知道死亡的浅层含义的,譬如,他们看到动画片里面大灰狼吃掉兔子的画面,就大致知道兔子已经死了。但是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当他们听到“某某药能够导致多少人治愈,或者多少人会死亡”之类的话时,心里的波动没那么大。正因为心理波动没那么大,他们反而能够比较冷酷地来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