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字数:2218

第一章在讨论归纳问题时,我曾介绍过“仓促概括”,即根据很少的证据马上得出一个对于普遍性情况的估计。为什么人们倾向于犯下如此谬误呢?其实背后仍然是有某种捷思法在起作用,这就是本节所要说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我们为第一印象所支配

什么叫“锚定效应”?这个“锚”,就是一个思想之锚,“锚定”就是说这个思想之锚会深深扎入第一印象所构成的河床之中,很难拔出来。更准确的定义是:心理主体在考虑导致一个结论的证据时,会更加依赖他最早获得的那些证据,或者说是第一印象。

举一个例子:甘地是印度的民族英雄(顺便说一句,他活了79岁),但世界上毕竟还有一些人不知道甘地是谁。于是,心理学家就找了两组都不知道甘地是谁的人来进行测试。

第一组人得到的问题是:有个人叫“甘地”,这个人要么是在9岁之前死的,要么是在9岁以后死的,他死时的真实年龄是几岁?问第二组的问题是:甘地这个人要么是140岁之前死的,要么是140岁以后死的,他死时的真实年龄是几岁?

实际上,从逻辑之理的角度看,这两组得到的信息量都是0,因为任何人都是在9(或104)岁之前死的或者9(或104)岁之后死的,这等于什么也没说。

当然,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人也知道这个背景信息什么也没说,但是“9”和“140”这两个数字起到了不同的暗示作用,把他们最后的估测年龄往不同的方向拉了。第一组被试会想,为什么题目里面提到“9”?是不是甘地死的时候真的有点年轻?第二组就会想:为什么题目里面提到了“140”?是不是甘地死的时候的确年纪比较大?

结果,第一组得出的对于甘地年龄的估测是50岁,第二组是67岁。显然,50岁比67岁要年轻一点。这就是起点的偏差影响了结果。这就是锚定效应的显现。

锚定效应有时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那么哪些人有锚定效应呢?答案是,所有人都有。

为什么锚定效应如此普遍,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锚定效应的产生,符合演化进程自身所要依据的节俭性原则。这也就是说,在采集—狩猎时代的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认知主体必须在特定的决策时间范围内就给出问题的解答,而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精细的思考。譬如,隔壁部落的张三来寻衅了,你到底是打还是跑?你不能想很久,因为张三不给你这时间。

所以你得想得快。但怎么样才能快呢?快的一个要诀就是,你不能处理太多的证据信息,而要缩小问题考虑所要涉及的证据量。但是,如果证据量缩小的话,你又该优先处理哪些证据呢?答案便是:先处理你先想到的证据,或者你先碰到的证据。譬如,你如果想起是你上次就把张三打败了,或者你曾把与张三武功水平近似的李四给打败了,你就根据这个印象来判断你这次也能打败张三。于是你就冲上去了。

要先听坏消息,还是好消息?

锚定效应既然如此普遍,我们就不要害怕它,反之,要利用好它。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在企业管理学里怎么用好它。比如,老板要涨员工的工资——如果你是老板,建议你不要一步到位。你如果一下把工资涨得很高,一个新手入职就给他月薪税后1万,你就给他定了很高的心理的锚地,以后你就很难有余地继续涨工资了。如果你再涨个五百六百,他会不满意,但如果你要涨个五千六千,你自己的成本就支付不了那么多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是要建议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第一步把工资就定得非常低,因为这又会造成另外一种锚定效应,这种锚定效应就是:你这个企业经济实力不行,或者是个黑心企业,一天到晚剥削员工,好的员工很可能就不来了。如何勘定起始工资所造成的心理的锚的位置,是需要管理者注意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怎么利用锚定效应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这里运用的小技巧是:如果同时传来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不妨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

为什么?因为坏消息会把锚的位置定得非常低,而后面又跟着一个好消息,实际上能够带给你额外的愉悦,所以你整个经验和体验是以愉悦结尾的。而事情如果反过来收场的话,对你的心理健康就没什么好处了。

用“锚定调整捷思法”逼近真理

那么如果在更严肃的科学探究或者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受锚定效应的左右,会不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呢?

在这里,我们就不妨考察一种新的捷思法,即利用锚定效应重构出个更复杂的捷思法,以便积极地引导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锚定调整捷思法”。

它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锚定”,二是“调整”。其含义非常清楚:你暂且容忍有一个思想之锚在你的脑袋里面,以此作为估算的起点,并在这个锚的左右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你要始终让自己抱有一颗开放的心,不断地接受新的证据来修正原来的预期。

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两个具有同等心灵开放程度的人,因为他们起始的锚位水平的高低不一样,即使同样使用了锚定调整捷思法,他们最后所得出的结论还是会有所差别的。

初始的锚,应该抛在哪里?

讲到这里,我要谈一谈,到底是谁给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种种原初看法,以决定我们最初始的思想之锚应该抛在哪里。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幸运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面长大,他获得的原始信息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么,锚定效应反而可以帮助他迅速地确立比较正确的三观。

但是说到这一步,又有一个很深的问题出现了,就是什么叫“正确的三观”?

比如,在美国,你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文艺作品了解到关于南北战争的不同信息。如果你作为一个美国人,第一次读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文艺作品是《飘》,或者是看了电影《乱世佳人》,你就会觉得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一群北方佬破坏了南方人那种高歌牧野的浪漫生活。而且你还会发现,在南方,好像黑人奴隶和主人之间关系也还算和谐。

但是,如果你第一次看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文艺作品是《为奴十二年》,或者是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你就会认为,南方奴隶主的邪恶程度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纳粹看守是一个等级的。

基于两种不同文艺作品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大家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的锚定效应。虽然事后这第一印象也会被修正,但深层次的分歧仍然会隐藏在那里。所以这就牵涉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到底该给孩子看哪些关于南北战争的电影,以决定孩子的思想之锚的抛锚地呢?不难想见,如何解答这一问题,关乎整整一代人的初始印象塑造权,关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3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3.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