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字数:1376

本节将介绍“易取性捷思法”的特殊变种——“韵律偏好”,或者叫“谚语偏好”。

押韵的话就是真理?不靠谱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说俏皮话或者背谚语来做“论证”。

我们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这种方法。我们从小到大都听到各式各样的谚语:不好好读书,就被老师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你和老人顶一个嘴,老人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读书的时候就看两三本,不愿意把书都读周全了,就会被人批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老师教大家背唐诗,你顶嘴说“背那么多干吗?”,老师就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很多人喜欢把这样的一些名人名言,嵌套在各式各样的论证形式里。比如:

大前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小前提,你是少年,而且你不努力;

结论,你的未来肯定很悲催。

从逻辑的论证上讲,该论证是有效的。但问题是,我凭什么相信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对的呢?

一种解释是:这句话的确包含了祖先经验的结晶,但是还有一种解释:这句话朗朗上口,所以容易被传播。

由此我们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句话在韵律方面听上去好听,它就是真的呢?

我们为什么喜欢押韵?

一些并没有逻辑之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所支撑的“道理”,之所以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恐怕就是因为它们押韵、对仗,或者是有其他的审美特征。这个审美特征使得我们在念这些话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因为这些话有道理而传播它们,而是因为这些话读起来感觉不错,容易被记住,所以去传播它们。

这也是人类记忆的一个特点:就是你要记得一项事物,原则上对于该事物的语言表达在音韵上就要有一种对称性。譬如,若每一个句子背后的韵母都是一致或类似的,你就可以经由这些韵母所提供的“记忆把手”,来记住整个句群。这就符合了工作记忆的工作特点——它要最快速地把长期记忆里面的东西放到思维面板上。

具有韵律感的表达式还能契合人类工作记忆架构的另外一个特点,即人类的记忆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语音回听和语音回放的机能的。换言之,在人类心灵活动中被反复吟诵的语句,马上就会在工作记忆中占据更多的认知资源,并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长期记忆。那么,哪些语句容易被反复吟诵呢?自然就是押韵的那些。

谚语就利用这样一个特点,使得其能够顺利地进入人类工作记忆的思维面板,由此进入人类的长期记忆库。而在人类个体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押韵语句就很容易通过口耳相传,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财富,然后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韵律偏好和另外一个捷思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流畅性捷思法。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更好地、更流畅地、更痛快地处理一个对象的话,这个思维对象就会被认为是具有更高的价值的。换句话说,一个想法如果能够被更熟练和更优雅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在心中默念出来,你就会认为这个想法越有价值。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运用就是,你如果要让别人觉得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你一定要练好普通话(若听众是外国人,就要练好外语)。话说不利索可不行。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就是《国王的演讲》。在这部电影里,英国国王虽然心中有锦绣,但嘴巴却口吃。他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够请一个高手来帮他,一句一句地纠正,由此才很好地履行了国王的职责。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语言包装,它会影响大家对你的信心。

在面试的时候,我也发现有一些不太认真的面试官,根据参加面试的人说话的流利程度来判断说话的内容的质量。所以,在参加面试的时候,考生的表现一定要从容,说话一定要流畅,不要支支吾吾。

不过,在信息情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表达式的韵律感与别人说话的流畅性来判断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依然不失为一个可以被勉强一用的方法。或者,至少你可以运用这个技巧让听众提高对于你所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


30.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答案?32. 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