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吃瓜群众是如何被忽悠上贼船的?

字数:1925

乐队花车效应:如何让吃瓜群众上你的贼船

“乐队花车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在国外的政治竞选中,经常有一些拉票游行,其中有一些很漂亮的彩车,上面有人吹吹打打。如果你只是因为看到某政党的花车样子很炫,就决定投这个政党的票,这样的决策就是受到“乐队花车效应”影响的结果。

当然,“乐队花车效应”要起效,也未必真要做一辆花车出来,因为很多媒介性事物都能够起到花车的作用,如电视里的政治广告。所以,控制媒体是制造乐队花车效应的一个重要方式。

乐队花车效应可能是历史上各个政治派别之间进行宣传战时,大家所最为依赖的心理学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国的政治竞选中有一个规律,就是有大批选民都是政治立场不鲜明的“吃瓜群众”,到最后一刻才会决定投靠谁。所以,精明的政客就会将花车造得绚丽无比,才能够让吃瓜群众上你的“贼船”。

为什么乐队花车效应这么普遍?

那么,为什么乐队花车效应那么普遍呢?我们可以用演化心理学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即使是原始人,个体的勇气和智力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在一个族群或者一个部落中,有些人天然胆子大、脑子比较清楚,可以做大事,有些人只能跟在后面做随从。所以,对于那些胆子不是很大、脑子也不是很聪明的人来说,跟着英雄的足迹走下去,乃是提高生存适应性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问题是,谁来做英雄呢?在采集—狩猎时代这不是问题,因为谁打的猎物多,谁就是英雄。而今天,整个社会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媒体来了解这个人是不是英雄。但是,媒体本身是很容易被资本和权力控制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颠倒黑白,所以,本来能够给原始人带来适应性的“花车效应”,却可能将现代人带到沟里去。

怎么样能够揭露媒体所做的这些虚假的包装呢?能够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回到原始的“数伤疤”的核查机制上去。这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中,一个人之所以有资格做领袖,就是因为他身上伤疤多,这就是说他在历史上所捕获的猎物也多。今天的我们,不妨也利用类似的思路,来进行对被考察对象的经历核查。

具体该怎么做呢?为了确保被考察的对象的经历是真实的,你不妨看看被考察的对立面是如何评价他的。如果他的某些优点,连其敌人也不否认,而只是用酸溜溜的方式予以承认,那么,这个优点就十有八九是真优点了。为何?因为被考察对象之敌人对于其的肯定性评价,就类似被考察对象留给敌人的伤疤,其存在已经得到了相关客观的验证。

恶性的乐队花车效应,可以让天使变成恶魔

现在我们就牵涉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是上帝手下一个天使的名字,“路西法效应”的意思是:“乐队花车效应”有时候会让天使也变成坏人。

比如,在1971年,有一个叫菲利普·津巴多的美国心理学家,就做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他找了一大帮被试者,所有人都是好小伙、好姑娘,都身心健康、情绪稳定,都没什么问题。然后随机抽签,把他们变成狱卒和犯人这两组人,让他们置身于模拟的犯罪环境,进行角色扮演。

然而,这个角色扮演游戏一天比一天玩得逼真,后来扮演狱卒的那些被试者,真的就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而扮演犯人的那些被试者也真的心理崩溃了。结果,有别的心理学家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津巴多提出了抗议,津巴多也最终停止了这个实验。

从该实验来看,在“身边人都在做坏事”这样的一个恶性乐队花车效应的影响下,一个好人——甚至是像路西法天使这样的好人——也可能变成恶魔。

还有一些相关的案例,可作为旁证。有很多参与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写回忆录,说他们刚到中国战场上,看到很多的中国被俘士兵被莫名其妙地杀掉,还问长官:“我们不是来建设‘皇道乐土’的吗,怎么可以随便杀战俘?”军官就“教育”这些新兵说,什么“皇道乐土”啥的,其实都是宣传,多杀几次人就习惯了。很多日军士兵在战后忏悔的时候承认,他们就是受到这样的错误诱导,才慢慢丧失人性的。

怎么与乐队花车效应的负面伦理意蕴作战?

最后,我想讨论问题的是:如果我们也深陷在路西法效应所构成的恐怖环境当中,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不是会使得心理主体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发生变化呢?

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的确很难避免。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些二战的老照片上,一些纳粹党卫军在杀害了犹太人以后,就在犹太人尸体旁边拍照留念,脸上带着微笑,好像杀死的是一头牛或者一头象,而不是人类一样。这些微笑如此真诚,使得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并不是要装作恨犹太人的样子,他们真的是非常仇恨犹太人,并且以杀犹太人为荣。从这个角度看,我有理由认为纳粹的洗脑机制是真的成功了。

由此看来,如果你能控制整个社会在讨论一个特定问题时的语义框架,你就可能会影响一代人。这也就是心理学知识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态度相互结合之后所可能产生的恐怖效应。

怎么和这种可怕的倾向作斗争呢?我提出的方案,或许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与马基雅维利主义作战的最好武器,就是全面地散播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心理学知识。

也就是说,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方法,以及像乐队花车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这些心理学知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心理主体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林林总总的心理花车,由此造成一种“此花车”与“彼花车”相互抵消的效应,以避免所有人都挤上同一辆行驶方向错误的花车。


33.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诱导?35. 疾恶如仇,是我们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