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感同身受”这事存在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具有这样的一个能力,就是能够察言观色:看到别人笑了,就知道这人开心了;看到别人哭了,就知道这人伤心了;看到别人一脸沮丧,就能猜出这人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等等。但是,这种把握别人心灵状态的能力又是怎么来的?
模仿理论:将心比心,产生共情
关于我们是怎么理解他人心灵状态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我觉得都有道理。一个理论比较走感性路线,一个理论比较走理性路线。走感性路线的这个理论叫“模仿理论”;走理性路线的理论叫“关于理论的理论”。
“模仿理论”是什么意思?我来解释一下。比如,假设我是个小朋友,我看到别的小孩心爱的玩具被砸坏了,哭得很伤心,我也觉得很伤心。为什么我也会觉得很伤心?是因为我联想到了:如果我自己的洋娃娃摔坏了,我也会抱头痛哭的,所以我将心比心,也跟着哭了。这就是“模仿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你把自己设想成是他,你就能与他共情,于是,你就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了。
不少科学家认为,共情感的产生是有神经科学基础的,譬如与镜像神经元系统(大约处在额下回的后部区域与顶下小叶的前部区域)的运作有关系。镜像神经元能够使得别人做某事的时候,看见这一行为的我也跟着做。另外与共情感相关的脑区则是前脑岛与前扣带回。反过来说,一些冷酷的杀手之所以作案的时候缺乏共情感,则很可能是因为使得共情感得以产生的神经回路产生了畸变。
关于理论的理论:预测他人行为的理论
不得不承认,“关于理论的理论”(英文是“theory-theory”)的确是一个很啰唆的表达。用大白话来说,其意思便是: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种理论,以便用来预测别人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如果看到别人哭了,那就能预测到别人心里不开心——这就是关于理论的理论的一个典型的法则)。
有意思的是,一部分动物心理学家认为,不少动物也具有构建“关于理论的理论”的能力。譬如,一些品种的猴子会向别的猴子发出关于蛇出现的假警报,将别的猴子吓走后,它们再跑过去打劫同伴们丢下的食品。这就说明这些猴子是具有预测别的猴子的心理状态的能力的。
需要注意的是,偏重感性的“模仿理论”与偏重理性的“关于理论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彼此竞争的,而很可能是互相补充的。这是因为,虽然对于他人的同情感肯定意味着对于他人心灵状态的把握,对于他人心灵状态的把握却未必意味着共情感的产生。譬如,你完全可能在并不同情某罪犯的前提下理解其犯罪动机。这也就是说,推理也是获知别人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他心认知能力?
提高他心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情境复原法。也就是说,让你处在与别人类似的情境中,然后尝试着感受别人所感受到的东西。
譬如,日本作家盐野七生撰写《罗马的故事》时,为了能与古罗马人共情,就专门跑到古代的遗址采风——譬如,到奥古斯丁大帝的度假胜地卡普里岛去感受他当年沿着台阶路登到岛顶的心情。不过,盐野七生是有条件这么做的,因为她虽然是日本人,但是长年旅居意大利。
但对于没有如此便利的情境复原条件的人来说,还有啥办法增强其共情感呢?一个办法就是阅读优秀的小说,因为优秀的小说往往是由具有优秀的共情感的作家所写就的,而他们的文笔已经向读者勾勒出了一个使得读者自身的共情感得以被点燃的虚构世界。另外,推理类的小说,则为“关于理论的理论”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并没有留足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去阅读那些优秀的小说,但如果有一些脑子开窍的学生能够在这方面稍加注意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在共情感的获取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