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从鸿鹄之志,到对于志向的具体表达
讨论集体意向性时,我们已经牵涉到了“意图”这个概念。本节就来正面讨论这个概念。
意图与信念的差异
在哲学里面,“信念”和“意图”不是一回事。信念是指“我相信”,意图是指“我要”。这两者是不同的。
也正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有差距,所以汉语里面就有了一个说法,叫“白日梦”。什么叫白日梦?就是你具有一个意图,但你自己也相信它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这个意图的内容就是白日梦。
但是人不能没有意图,就像人不能没有梦想,所以意图仍然是值得我们加以考量的。我们要让我们的信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当中就要有意图在里面发挥“精神发动机”的作用。
安斯康姆关于意图的五个观点
系统研究意图问题比较出名的一位哲学家,是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女弟子伊丽莎白·安斯康姆。在20世纪50年代末,安斯康姆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意向》,此书以后也成了意图理论的一部奠基性著作。我现在就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其中的观点。
意图是在欲望的驱动下去做事的理由
第一个论点就是,意图是在欲望的驱动下去做事的理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欲望”和“意图”是两个意思很近的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分别的。按照安斯康姆的解释,“欲望”更接近于那些不可名状的潜在心理状态;而意图本身则更接近语言的层面,即可以被语言表达出来,并更容易被兑现为具体的行动。
举一个例子来说:“想解渴”便是一个欲望,而与之对应的意图则应当要具体一点,如:“想喝可口可乐”。
意图是做事的理由,而不是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前一部分的讨论已经涉及了“理由”。现在就来详说何为“理由”。“理由”的英文是“reason”,与之对应的一个词则是“原因”,其英文则是“cause”。理由是用来对一个行动的合理性进行说明的,而原因是用来对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前提进行说明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比如,某个大国要攻击某个小国,然后它的确实施了打击,并把那个小国的一个军事基地给摧毁了。现在,这个军事基地被摧毁已经是一个摆在面上的事实了,这个大国做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大国的外交部门就会编出一套理由,说被打击国支持恐怖主义行动。不管这理由是否能够说服人,这至少在形式上算是一个“理由”。
现在我就要问了:这个小国的基地是如何被摧毁的?该基地没有得到本国防空系统的有效保护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大国使用了一种隐形战斗机,使得被打击国的雷达系统没有办法发现。请注意,“原因”和“理由”在这里就出现了分离——也就是说,承认某大国的隐形飞机非常厉害,成功突破了小国的防御,并不意味着承认大国这么做是合理的。
意图是一种理由,而非一种原因,这一点就引出下面这一点——
意图并非是预测
正因为意图本身并不构成一个原因,所以,意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意图所指向的那个事件就会发生。所以,我也无法根据意图的存在,去预言意图所指向的那个事件就会发生。由此我们就得到了关于意图的第三点规定,即意图并非是预测——举例来说,我虽然有考上北大的意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做出了“我定能考上北大”这一预测。我至多只能希望这一点发生。
意图具有“事从于心”的符合方向
在安斯康姆看来,意图具有“事从于心”的符合方向,而信念则具有“心从于事”的符合方向——这到底是啥意思呢?
比如,你有这样一个信念:“张三这次一定能考上北大”。这样一个信念什么时候能成真呢?就是在张三真的考上了北大的时候。这也就是说,你的信念是否成真不取决于你的信念,而是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发生,所以这就叫“心从于事”。
反过来说,“我现在要喝可乐”这个意图的产生是从我的内部发生的——如果我的手边暂时没有可乐,我应该做的事情是想办法找到可乐,以便满足我内部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意图的满足过程中,外部的事件必须得服从于心,所以说这叫“事从于心”。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足以说明意图与信念对于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丰富的信念是不足以改变世界的,因为任何一个信念都是现实的奴隶;而只有意图才能积极地改造世界,让世界成为主体的奴隶。然而,对于世界的改造依然无法脱离一些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真信念——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依然要保持对世界应有的恭谦。
意图会限制对于实现手段的选择
安斯康姆还认为,意图的意义内容会渗入相关的实现手段——换言之,你想做成的事情自身的性质,会对你做事的手段形成影响。这个想法,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不择手段”——构成了矛盾。换言之,在安斯康姆看来,不存在“不择手段”这回事:意图的具体内容,总是会限制对于手段的选择。
譬如,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唐明皇要在长安搞一次大拆迁,以便腾出地方,让小勃律国的来使住得开心,这样就能够节省大唐帝国在边境上的军事开支,促进社会的稳定。但是具体的办事部门在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有所偏失,相关官员只管拆迁是否能够成功,所以动用了一个叫熊火帮的犯罪组织强行进行拆迁,最后就造成了血案,反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很明显,唐明皇本来的意图是“以比较小的社会代价来顺利地实现长安某一个地区的拆迁任务,以图实现社会的稳定”。如果下级官员能够正确理解皇帝的意图,他们就不会不择手段地去勾结黑帮来进行强拆。换言之,是下级官员将皇帝的原始意图偷换为“迅速完成拆迁,而不论用何种手段”,这才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麻烦。不过,从哲学角度看,温和的意图本该与温和的拆迁措施相互对应,而错误的意图则与粗暴的拆迁措施相互对应,故此,安斯康姆所心心念念的“意图的内容与手段彼此的对应性”,在此还是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由此看来,不管唐明皇有没有错,他的办事官员有没有错,安斯康姆的理论可没有错。
启发及运用
本节的讨论,可以在各个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当有做大事的鸿鹄之志,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你得要把你的志向的具体内容写下来,让其成为促进你行动的理由。换言之,既然意图是在欲望支配下做事的理由,你一定要把你的理想从欲望的层面往下拉,细化到理由的层面,由此能够让它成为意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另外我也经常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把理由和原因混为一谈。比如,家长看到孩子考得不好了,就会说:“你考得这么不好,对得起爸爸、妈妈吗?”这话很没意思,因为这话的言下之意是孩子考得差这一点是缺乏理由的,因为这么差的成绩是对不起家长的。但家长真正需要考虑的,乃是孩子这次没考好的真正原因。譬如,家长要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考卷所涉及的某一个知识模块,对这个孩子本身的知识架构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或者是孩子在考试之前缺乏睡眠,导致发挥失常了?请注意,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意图。能力的归能力,意图的归意图,不要老做“诛心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