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 - 單偉建

 第一章 天災人禍
 第二章 無憂無慮
 第三章 疾風驟雨
 第四章 天下大亂
 第五章 繼續革命
 第六章 屯墾戍邊
 第七章 物稀為貴
 第八章 備戰備荒
 第九章 修理地球
 第十章 烏梁素海
 第十一章 冰凍三尺
 第十二章 長夜難明
 第十三章 文化沙漠
 第十四章 赤腳郎中
 第十五章 救死扶傷
 第十六章 白坯紅磚
 第十七章 不平則鳴
 第十八章 插翅難飛
 第十九章 男女有別
 第二十章 夢斷戈壁
 第二十一章 峰迴路轉
 第二十二章 多事之秋
 第二十三章 改革開放
 第二十四章 海上仙山
 第二十五章 事在人為
 第二十六章 再渡重洋
 第二十七章 天倫之樂
 第二十八章 常春藤下
 第二十九章 歸去來兮
 後記 故人依舊

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

作者 單偉建

出版經理 周麗琴 關詠賢

编輯 劉在名

封面攝影及設計 劉小彤

装祯設计 PapaperDesign

图片 作者提供

出版 信報出版社有限公司IIKEJPublishingLimited
香港九龍觀塘勵業街11號聯僑廣場地下
電話;(852)28567567
傳真;(852)25791912電郵:

發行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171號中新証券大廈8樓
電話;(852)27750388
傳真;(852)26903898
电郵;admin@spingsino.hk

台灣地區總經銷商永盈出版行銷有限公司
台灣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499號4樓電話;
傳真:(886)222180701

承印 关雅印刷製本有限公司
    九龍觀塘榮業街6號海濱工業大廈4字樓A室纸材

信報出版社HKEJPUBLISHING

獻給患難與共的戰友和我們充滿希望的後代

前言中美兩國的機緣巧合

收到單偉建書稿的時候,我正忙得不可開交,未來數周的日程已經排得滿滿當當。而當我總算得空翻開書頁,立刻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以至愛不釋手。

1982年9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單偉建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辦公室,從那時至今,我認識單偉建已經整整36年。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滿臉笑容,富有魅力,但看起來需要一頓飽餐,也需要剪個髮。

單偉建來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攻讀博士學位,我是他的學術指導教授。我吃驚地發現,他竟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數學訓練,小學之後整整十年,單偉建再也沒有機會上學。所有數學知識都是靠秉燭夜讀,自學而來。漸漸地,我了解到一些他在中國獨特和非同尋常的成長經歷。

我被這本書豐富的細節迷住了。它記錄了1966年至197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瘋狂,記錄了單偉建與他那一代人共同經歷的艱苦磨難,記錄了當時幾乎所有的書都變成了禁書,但他一邊幹苦工,一邊想方設法找書、孜孜不倦讀書的過程,也記錄了他如何克服幾乎難以逾越的障礙走出戈壁灘,以及最終來到美國攻讀研究生的傳奇經歷。

單偉建從個人的視角,重現了一段英文文獻中很少觸及的中國現代史,而在同一條平行時空的軌道上,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同樣也是充滿動盪。完全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背景,使得單偉建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更加獨特、富有洞見、感人心懷且時常詼諧。他用生動清晰、簡潔有力的句子,以輕鬆甚至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讀者,令他們彷彿在看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急切地想知道劇情如何展開,又如何結束。

(图)作者與耶倫,師徒聚首。

單偉建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獲得美國多間著名大學的聘書,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我記得他曾經打電話徵詢我的意見,應該選擇哪所大學開始教職生涯。我告訴他選哪一所都錯不了。正如我在1987年單偉建慶祝畢業的聚會上曾對柏克萊一位同事所言;單偉建在短短十年之間從一個沒有接受過中學教育、不懂英語的苦工,蛻變成美國頂尖學府的教授,這個路程實在是不可思議。

單偉建的故事,說明了教育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更有意義的是,他的人生經歷,哪怕只是機緣巧合,也顯示出中美兩國走在一起將是以成就任何可能。令本書趣味盎然的,是它不僅講述了單偉建個人的故事,還講述了中美兩國文化是如何在瞬間融合並成就了一個如此特立獨行、奮發向上、是以代表兩國真正精神的優秀個體。特別是在當下,中美兩國人民都有很多東西需要相互學習和借鑑,我希望單偉建這本書能夠成為這場持續對話的基石。

珍妮特,耶倫(JanetLouiseYellen)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2014年至2018年)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企業管理學兼經濟學榮休教授

2018年10月

作者簡介

單偉建,學者和投資人,現任亞洲領先的投資公司太盟投資集團(PAGGROUP)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英文版2019年在美國發表,由《紐約時報》著名専欄作家、三次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湯馬斯,佛里曼(ThomasFriedman)親自推介,很快成為暢銷書,深獲好評。《苹爾街日報》、《華盛顿郵報》、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報刊均發表書評。

單偉建不時發表時事分析和評論,文章見諸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香港《信報》等等。

單做建小學六年级時爆發文化大革命,正规教育被迫中斷,■年後更被分配到内蒙生產建設兵團,在戈壁灘苦寒之地「屯墾戍邊」。失學近十年之後,進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習英語。1980年代中美交好,單偉建負笈舊金山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碩士及博士學位。博士導師之一為美國聯儲局(2014——2018)主席耶倫。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單偉建曾在世界銀行短暫工作,繼而任教實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TheWhartonSchool),教授管理學凡六年,其間創辦學術期刊《中國經濟評論》。

單偉建在1993年加入摩根大通銀行,舉家從美國遷居香港;1998年加入美國新橋投資公司(NcwbridgeCapital),任執行合伙人,帶領團隊相繼收購並改造韓國第一銀行及深圳發展銀行的控制權,為投資者獲利甚豐,均成為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經典案例。新橋投資與TPG合併后,單偉建任TPG资深合伙人及TPG亞洲的執行合伙人。

2010年單偉建成為太盟投資集團(PAGGROUP)創辦人之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自序

本書所敍述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它記錄了我的親歷或耳聞目睹。有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看,可能感到離奇,甚至荒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參與者在當時並沒有今天的認知。這些故事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包括了新中國歷史上最為天翻地覆、跌宕起伏的篇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十年文化大革命極為慘烈,不堪回首,但是沒有文革,就沒有改革開放,而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正如胡耀邦所說:「中國人民遭到的痛苦和災難,換來了今天整個民族的覺醒。」記住過去,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2019年1月,英文版的《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在美國出版,很快成為暢銷書,年底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2019年最佳的十本書之一。承蒙香港《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鄧傳鏘先生熱情的推薦,信報出版社建議我出版此書的中文版。在資深出版經理周麗琴女士和她的同事、編輯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本書得以問世。在中文稿形成的過程當中,我的秘書郭曉敏女士給予了很多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图,潘石屹摄影)作者

寫中文版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兩倍於英文版。有幾個原因;一個是英文寫作和口語差不多,寫起來速度快。而中文在歷史上文言和白話差距很大,即便是白話文,書面語與口語還是有差別,需要字斟句酌;第二,我是業餘寫作,2019年本職工作很忙,往往幾個星期回不到案頭。而且這一年是多事之秋,我不時在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英國的《金融時報》等刊物上發表評論文章,牽扯了不少精力;第三,本書並不是簡單從英文版翻譯過來。中英文讀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感興趣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嘗試了好幾章翻譯稿的修改後,我決定重寫中文版,內容上有刪減有增加。不算前言和後語,英文版一共22章,而中文版一共29章,每章短一些。

我現在是太盟投資集團(PAG)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曾經是美國新橋投資公司(後來更名為TPG亞洲)的執行合夥人,牽頭收購了深圳發展銀行的控制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外資收購全國性銀行的控制權。之後,新橋對深發展做了深入改造,使之從一問問題銀行變成了健康的金融機構。在新橋入主深發展的前後(2002年至2010年),《中國證券報》的記者陳雪(後轉投財新傅媒集團胡舒立麾下)一直深入跟蹤報道,時而探訪我。我在十年前離開TPG,沒有和她保持聯繫。去年,突然收到她的郵件,說讀了我英文版的《走出戈壁》。我問她在哪裏買的,她回電說:「在萬能的淘寶上買到的。」她的文筆很好,我請她修改我的中文稿,她爽快地答應了。我每完成一章,就請她修改。我很滿意也非常感謝她的修改,一經她潤色,文字流暢多了。

曾擔任聯儲局(美國的中央銀行)主席的珍妮特,耶倫博士是我的博士導師,我感謝她在百忙之中,為英文版的《走出戈壁》寫了前言,經翻譯後也成為本書的前言。

劉小彤是我在內蒙戈壁時患難與共的戰友。他多才多藝,音樂、繪畫、雕刻、攝影等等無師自通。他有一架簡陋的照相機,本書中所有在戈壁灘上的照片,都是他當年拍攝和沖曬的。他的愛好,给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真實紀錄。

我在工作之餘寫作本書,周末和假期幾乎是不出戶。妻子石濱說她早晨出門的時候看我坐在書桌前,晚上回來仍然坐在同一個地方,埋頭敲電腦鍵盤,從背後看彷彿一尊雕像。在我的寫作過程中,石濱也有犠牲,她忍受了我沒有盡到家庭的職責。兒子單博和女兒單蓮蓮從小就喜歡聽我講「爸爸小時候的故事」。我深深以為,如果孩子們知道上學對於我們這一代有多麽的可望而不可即,會更珍惜他們今天的機會。本書得益於他們自幼的好奇和鼓勵。

單偉建2020年3月26日於香港

開場白百年戰禍

1950年9月15日,由麥克亞瑟(DouglasMacArthur)將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在韓國西海岸距漢城約40公里的仁川港登陸。260多艘海軍艦艇,包括6艘航空母艦以及7.5萬名士兵參與了行動,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軍在法國諾曼第登陸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此時,北朝鮮人民軍已將聯合國軍逼至朝鲜半島東南角釜山的一隅,差點就要將他們趕入太平洋。對北朝鮮人民軍來說,可謂勝利在即。然而,麥克亞瑟將軍的部隊在仁川成功登陸,包抄了北朝鮮軍隊的後路,徹底扭轉了戰局。其後,聯合國軍大舉反攻,勢如破竹,10月越過分隔南北朝鮮的三八線,月底逼近中朝邊境線——鴨綠江。麥克亞瑟揚言,戰爭將在聖誕節結束。

但結果卻再一次出人意料。11月1日,攻撃前進中的美軍在距離中國邊境約200公里處的雲山遭遇中國軍隊伏擊,倉惶败退,乘勝追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路向南攻撃,再次跨過三八線,更一度收復了南韓的首都漢城。

聯合國軍節節敗退之際,美國總統杜鲁門(HarryS.Truman)宣布將探取一切必要手段打赢韓戰,甚至不惜動用核武器。1951年4月,美軍運送了9枚核彈,以及可攜帶核彈頭的B——29型轟炸機到日本沖縄。10月,美軍執行了代號哈德遜港行動(OperationHudsonHarbor)的大型軍事演習,模擬轟炸包括中國以及蘇聯部分領土在內的整個束北亞地區。幸運的是,噩夢沒有成真。自那年夏季起,交戰雙方小規模衝突基本上都是在三八線附近的狹長地带展開;與此同時,雙方開始停戰談判。

1953年10月我出生在山東省,這是美軍核打擊計劃的兩個主要目標地區之一。我的出生也算是幸運。

我的父母輩及他們的上一代,經歷了無數戰禍,一次比一次惨烈,幾乎沒有一刻和平與喘息的機會。在我出生前的一個世紀,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死於戰亂和饑荒。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於1911年10月被推翻。在此之前,中國不停遭受外國侵略和内亂的蹂躪。

1840年爆發的第一次鸦片戰爭,起因是滿清政府不允許英國人在中國境內販賣鴉片,結果英國軍隊遠渡重洋,擊敗了清軍。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戰爭,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擴大開埠通商,並強求其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幸虧終未得逞。英法聯軍焚毀了宏偉的圆明園,它比慈禧太后之後修建的頤和園更大更恢宏,而後者堪稱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皇家園林。

1851年至1864年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在被徹底鎮壓之前,農民軍和清军的拉鋸戰導致約2000萬人喪生。

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軍艦在中國東北海域摧毀了清政府新組建的北洋水師,為其殖民朝鮮半島掃清了道路。

此後的1899年至1901年間,義和團之亂成為八國聯軍人侵中國並佔領北京的導火索。

在1904年至1905的日俄戰爭中,日俄軍隊在中國的旅順港大戰,導致數十萬中國平民喪生。

20世紀初,清朝政府腐朽至極,國家處於被外國列強瓜分的邊缘。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誌着中國帝制時代的結束,中華民國的誕生。但中華民國既沒有帶來和平,也沒有帶來國家強盛。中國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的局面,導致無數的死亡和人民的深重苦難。

1927年,蔣介石率軍從廣州起兵北伐,將各路軍閥逐一擊破,最終在形式上恢復了國家統一。北伐進軍至上海,蔣介石開始「清黨」,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被國民政府軍屠殺,劫後餘生者要麽轉入地下活動,要麽揭竿而起對抗新成立的南京政權。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人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後來南昌起義的日子被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日,周恩來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任總理。

1927年秋,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在江西山區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根據地,開啟了持續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

1931年9,18事變,日本軍隊入侵中國東北三省,所佔領的土地面積相當於兩個法國。日本人扶持末代皇帝溥儀建立了一個被其稱為滿洲阈的傀儡政權。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攻佔了中國主要沿海城市及一些内陸省份。據統計,從侵華伊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侵略者釀成了2000萬至3000萬中國人傷亡,當中絕大多數是無辜平民。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兩度合作,共禦外侮,但抗戰硝煙未散,國共之問干戈再起。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軍隊迅速壯大,最終打敗了國民黛軍隊。1947年至1949年間,共產黨的軍隊在遼瀋、平津及淮海三場戰役中大獲全勝,每役都殲滅了大约50萬國民黨軍隊,導致了蔣介石與舊中國的大敗局。蔣介石带着數以噸計的黄金和紫禁城中一切可以搬走的珍寶,和他的殘餘部隊逃往台灣。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統一的、探脫了帝國主義枷鎖的新中國,一個充滿希望的新中國誕生了。

我出生在新中國,在經歷了百年劇變和戰禍之後,中國終於迎來了可以休養生息的建設時期。正因如此,我的父母给我取名為「偉建」。這個名字反映了我的父母輩對國家長治久安、兒子生活美好的殷切期盼。

但世事不遂人願。至少,不像他們所嚮往的那樣。

第一章 天災人禍

第二章 無憂無慮

第三章 疾風驟雨

第四章 天下大亂

第五章 繼續革命

第六章 屯墾戍邊

第七章 物稀為貴

第八章 備戰備荒

第九章 修理地球

第十章 烏梁素海

第十一章 冰凍三尺

第十二章 長夜難明

第十三章 文化沙漠

第十四章 赤腳郎中

第十五章 救死扶傷

第十六章 白坯紅磚

第十七章 不平則鳴

第十八章 插翅難飛

第十九章 男女有別

第二十章 夢斷戈壁

第二十一章 峰迴路轉

第二十二章 多事之秋

第二十三章 改革開放

第二十四章 海上仙山

第二十五章 事在人為

第二十六章 再渡重洋

第二十七章 天倫之樂

第二十八章 常春藤下

第二十九章 歸去來兮

後記 故人依舊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天災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