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

字数:1604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¹,宋公将战²。大司马固谏曰³:“天之弃商久矣⁴!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⁵。”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⁶,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⁷。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⁸,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⁹。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¹⁰,不禽二毛¹¹。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¹²。寡人虽亡国之余¹³,不鼓不成列¹⁴。”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¹⁵,隘而不列,天赞我也¹⁶。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¹⁷,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¹⁸?若爱重伤¹⁹,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²⁰,金鼓以声气也²¹。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²²,鼓儳可也²³。”


¹楚人伐宋以救郑:宋襄公率领许、卫等国讨伐政国,因为郑国依附楚国,所以楚国出兵伐宋救郑国。

²宋公:宋襄公。

³大司马:即宋庄公之孙公孙固,是统率军队的最高长官。

⁴天之弃商:宋国是殷商贵族的封国,此时灭亡已经四百多年。

⁵弗可赦也已:是不可以得到赦免的。

⁶泓:宋国河流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

⁷未既济:没有完全渡过河来。

⁸陈:同“阵”。

⁹门官:保卫国君的官员。

¹⁰重伤:第二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¹¹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¹²阻隘:险要的关隘。

¹³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国是商朝后代。

¹⁴鼓:击鼓进攻。不成列:没有列好阵的队伍。

¹⁵勍(qíng)敌:强劲的敌军。勍:强劲。

¹⁶赞:助。

¹⁷胡耇(gǒu):老人。

¹⁸勿重:不第二次杀伤。

¹⁹爱:怜悯。

²⁰三军:春秋时大的诸侯国,有上、中、下三军。这里泛指军队。

²¹金鼓:古代打仗,用金鼓来指挥作战。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里之鼓舞士气。

²²声盛致志:声威大而同心协力。

²³鼓儳:击鼓攻击没有成列的敌军是可以的。

【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楚国人讨伐宋国来救援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谏阻说:“上天抛弃殷商已经很久了。您想要复兴殷商王朝,恐怕上天不会宽赦您的。”宋襄公不听。

和楚国军队在泓水开战。宋国军队已经布好阵形,楚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大司马说:“敌人众多而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请击鼓攻击他们。”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完全过了河但还没有列好阵形,大司马又请求击鼓进攻,襄公还说:“还未可以击鼓进攻。”等到楚军完全列好阵形后才开始进攻,宋国军队战败,襄公伤了大腿,他的护卫官战死了。

宋国的人都责怪襄公。襄公说:“君子在战争中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获头发花白的人。古代指挥军事的人,不凭借地势险要来战胜敌人。我们虽然是灭亡的国家的后代,但也不进攻还没有列好阵形的敌军。”子鱼说:“您不明白战争的道理。对于强大而有战斗力的敌人,占据险要地形和敌人没有列好阵,这是上天帮助我们的机会。阻击他们而进攻,不也可以吗?这样还有说畏惧。况且如今在战场上,强大而能战斗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白发苍苍,也照样擒获而俘虏他,何况是花白发?平常训练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教育士兵们要英勇作战,就之追求能够杀敌。敌人受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再杀他?如果可怜而不忍心再伤害,就不如干脆就别伤害人家。如果可怜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如干脆服输而不要打仗。军队就是要利用抓住有利的战机,金鼓就是鼓舞士气的。有利的战机要会运用,即使是进攻遇到险阻的敌人也是可以的。敲锣击鼓是鼓舞官兵士气,即使是攻击没有摆好阵形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评析】

本文通过一场战争的过程,记录两个人对于战争指挥的不同意见以及对于战争与仁义关系的看法,很有启示意义。宋军实力远不如楚军,必须依靠作战指挥得体方有取胜之可能。因此当楚军半渡,或者刚刚渡完河还没有列阵时对其发起攻击是最好的机会。军事指挥官子鱼两次提出击鼓进攻都被宋襄公否定。最后等楚军摆好阵形才开始作战,宋军失败就是必然的。事后,宋襄公还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三条理由都站不住,可以说毫无道理。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宋襄公还假仁假义,提出什么“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全是迂腐之言。遭到大司马子鱼的有力反驳。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在战场上只有胜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机遇,求得战争的胜利才是唯一目的。战机难得而易失,稍纵即逝,能够捕捉战机是取胜的关键。对于敌人的仁慈便是对于自己战士的残忍,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宋襄公之失败就是犯了迂腐的错误,而且自己还认识不到。这才是悲哀的地方,也是其贻笑千古的原因。

文章简洁明快,详略得当。对于战争过程根本没有描写,直接交代结果,“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君受伤,护卫官战死。而后面记述襄公和子鱼的议论却很详细,重点突出。


阴饴甥对秦伯寺人披见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