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鲁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¹。臧僖伯谏曰²:“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³。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⁵;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⁶。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⁷、夏苗⁸、秋狝⁹、冬狩¹⁰,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¹¹,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¹²,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¹³,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¹⁴。”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¹棠:一作唐,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鱼:通“渔”,动词,捕鱼。
²臧僖伯:人名,鲁隐公伯父,名(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³讲:讲习,训练。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等。材:材料,原料。器用: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用物资。举:指行动。
⁴纳:纳入,引导的意思。轨物:法度和准则。
⁵度(duó):衡量。量:程度。
⁶章:彰显。采:物品华美的外表。
⁷春蒐(sōu):指春天打猎。蒐,搜寻,谓搜寻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
⁸夏苗:指夏天打猎,谓捕猎伤害庄稼的禽兽。
⁹秋狝(xiǎn):指秋天打猎。狝,杀,谓顺应秋天肃杀之气,进行捕猎活动。
¹⁰冬狩(shòu):指冬天打猎。狩,围守。谓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进行围猎。
¹¹治兵:指练兵、比武等军事演习活动。振旅:整顿部队。
¹²登:装入。俎(zǔ):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祭品的礼器。
¹³皂隶:奴隶,这里指负责这些工作的杂役。
¹⁴书:指《春秋》。矢:陈列,摆出。
【译文】
春天,隐公将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足以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要亲自去关注和接触它。国君是将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作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采,叫作物。事情不符合轨物就叫作乱政。乱政的事情多次发生,就是国家所以衰亡的原因。所以国君春天蒐猎,夏天打猎也是护苗,秋天打猎顺应天时而主杀,冬天打猎可以不用选择。四季的狩猎活动,都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此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到国都都要对军队进行检阅,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同时要文采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鸟兽的肉不能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由仆役们去负责,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隐公说:“我将要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而没有随同前往。《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还远离国都。
【评析】
《古文观止》之选篇,主要着眼点在内容之惩恶扬善方面。本文通过鲁隐公要到棠地观鱼,大夫臧僖伯劝谏的经过,委婉批评了鲁隐公违礼的行为,阐释了国君应该遵守的礼制和行为规范。臧僖伯是鲁国贵族,可以看出是一位深知礼乐而且有责任心的人。他之所以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是因为这一行动,不符合当时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之行为规范。不符合礼制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国家便会出现政治混乱,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况且,隐公远离国都到棠地观鱼,并非为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本身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他才不敢反驳对臧僖伯的谏言,最后找个借口前去。说明当时尽管是国君,也要受礼的制约,也要受到很多限制。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紧紧围绕着“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离开“礼”字。另外劝谏的起因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仅仅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要记录当时的整个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