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鲁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¹。庚辰,傅于许²。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³,子都自下射之⁴,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⁵,周麾而呼曰⁶:“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⁷。齐侯以许让公⁸。公曰:“君谓许不共⁹,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¹⁰。”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¹¹。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¹²,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¹³,不能共亿¹⁴,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¹⁵,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¹⁶。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¹⁷,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¹⁸,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¹⁹,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²⁰,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²¹?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²²。”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²³,曰:“凡而器用财贿²⁴,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²⁵!吾先君新邑于此²⁶,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²⁷。夫许,大岳之胤也²⁸。天而既厌周德矣²⁹,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³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³¹,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¹公:鲁隐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县。
²傅:同“附”,靠近。
³蝥(máo)弧:郑伯之旗名。
⁴子都:郑国大夫。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
⁵瑕叔盈:郑国大夫。
⁶周麾:麾:同“挥”,向四方挥舞。
⁷许庄公奔卫:许庄公出逃到卫国。
⁸以许让公:把许国让给鲁隐公。
⁹共:同“供”。
¹⁰弗敢与闻:不敢接受郑国的领土。
¹¹百里:许国大夫。许叔:许庄公之弟。
¹²不逞于许君:不使许君得志,意思是不满意许君。
¹³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
¹⁴共亿:同心而相安无事。亿:通“忆”。
¹⁵寡人有弟:指共叔段,详见《郑伯克段于鄢》。
¹⁶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
¹⁷得没于地:能够善终的委婉说法。
¹⁸社稷:社:土神。稷:谷神。代表国家政权。
¹⁹昏媾:昏,通婚,婚姻;相互结亲。
²⁰他族:其他部族,即诸侯国。
²¹禋(yīn)祀:祭天神之礼。
²²圉(yǔ):边境。
²³西偏:西面的边境地区。
²⁴而:通“尔”,你。
²⁵亟:急切。
²⁶先君:指郑武公。指郑武公东迁建新都于新郑。
²⁷序:秩序。指诸侯地位尊卑等。
²⁸大岳:太岳,相传是唐尧时四方诸侯。胤:后代。
²⁹周德:周朝的气数。
³⁰于是乎有礼:在对待这件事上符合周礼。
³¹刑:通“型”,指典型,法度。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这一天,三国的军队迫近许国城下。颍考叔举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郑国大夫子都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起蝥弧爬上城墙,向四方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于是在初三这一天,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去了。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接受许国做自己的领地。”于是就把许国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东部的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也不满意支持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只有少数几个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协力,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还不能和睦相处,致使奔走四方到处寄食,又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难道许公就不能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吗?只是我们郑国如果有什么请求时,希望相亲相近如同老亲家一样,能屈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挽救自己国家的危亡都无暇照顾,又怎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单是为许国着想,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防啊!”于是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新近在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权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孙也一天天失去原有秩序。许国是太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我们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制的。礼制,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许国不守法度就去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事务,估量自己的实力去行事,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评析】
本文侧重郑庄公在处理许国问题上的智慧和理性。前面的叙事也值得解说一下。从鲁隐公不接受许国领地的话看,这次灭亡许国的联合军事行动是齐僖公发起的,鲁国和郑国是随从。在攻城时郑国军队最勇敢。颍考叔最先登上城墙却被本国大夫子都暗箭射下来死亡。而文中后来也没有交代对这件事的追查和处理,实际就不了了之了。许国被占领后,齐侯和鲁隐公的态度值得玩味。齐国距离许国比较远,即使接受也不好管理,鲁国其实不算远,但也不接受。最后交给郑国。这才引出郑庄公对此事的安排和对于留下的守臣的告诫。
最后几句借用君子的话是对郑庄公处理这件事的赞美。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重要的人物,历史贬词多而赞词少。实际这个人政治上很老练。贬抑他多在对共叔段的问题上,但此事不应该过多批评郑庄公,而主要责任确实在共叔段方面。郑庄公问题比较大的是关于“周郑交质”,尤其是后来派军队去祸害王室的庄稼则显得无赖、霸道。在这件事上显示出他的远见和谋略,“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显示出他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是很准确的,故对于后事的安排也是很清楚而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