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字数:1830

《左传》

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¹,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²:“君处北海³,寡人处南海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⁵。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⁶,何故?”管仲对曰⁷:“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⁸:‘五侯九伯⁹,女实征之¹⁰,以夹辅周室¹¹。’赐我先君履¹²,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¹³,北至于无棣¹⁴。尔贡包茅不入¹⁵,王祭不供,无以缩酒¹⁶,寡人是徵¹⁷。昭王南征而不复¹⁸,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¹⁹,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²⁰!”师进,次于陉²¹。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²²。师退,次于召陵²³。齐侯陈诸侯之师²⁴,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²⁵?先君之好是继²⁶,与不穀同好何如²⁷?”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²⁸,辱收寡君²⁹,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³⁰,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³¹,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³²,汉水以为池³³;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¹齐侯:齐桓公。他率领本国军队以及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侵犯蔡国。

²楚子:楚国虽大,但爵位是子爵。即楚成王。师:指诸侯联军。

³处:居住在。北海:北海边上,泛指北方。

⁴南海:泛指南方。

⁵风马牛不相及:说法不一,一般指两地马或者牛发情相互之间都不可能够得上,比喻没有关系和瓜葛。

⁶不虞:想不到。涉吾地:进入我的领地。

⁷管仲:齐国大夫,名夷吾,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

⁸召康公:周成王时辅政大臣太保召公奭。谥号为“康”,故称。先君太公:指齐国开国国君姜尚,通称姜太公,又称姜子牙。又名吕望,或称太公望。

⁹五侯九伯:五和九皆是虚数,泛指很多诸侯。

¹⁰女:汝。实:是。

¹¹夹辅:辅佐。周室:周朝天下。

¹²履:本义是鞋,这里是动词,指步履可以到达的地方。

¹³穆陵:穆陵关,在湖北麻城县北一百里。一说在山东临朐县南一百里大岘山上。

¹⁴无棣:地名,在齐国北境,今山东省无棣县北。

¹⁵包茅:捆束起来的青茅,祭祀时用来过滤渣滓的植物。不入:没有进入王室,指不纳贡。

¹⁶缩酒:过滤酒。一说是古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即把酒倒在茅束上再渗下去,如同神喝了一样。

¹⁷徵:追究,问责。

¹⁸昭王:即周昭王,名瑕,相传南巡渡汉水时船坏落水而亡。

¹⁹寡君:臣子对别国君臣称自己国君时所用的谦词。

²⁰问诸水滨:到水边去问。诸:之于的合音。

²¹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省郾城县南。次:驻扎。

²²屈完:楚国大夫,奉命出使请求结盟。

²³召陵:地名,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

²⁴陈:同“阵”,即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列阵。

²⁵不穀:古代诸侯自谦之词。

²⁶先君之好是继: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²⁷同好:同盟友好。

²⁸徼:(jiào)本义是边际。

²⁹辱:屈辱您。外交谦词。收:收容,接纳。

³⁰众战:如此多的军队打仗。

³¹绥:安抚。

³²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

³³池:护城河。

【译文】

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联军侵略蔡国,蔡国军队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国国君楚成王派大使到联军处责问齐桓公道:“你们齐国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就是牛马发情相互之间都够不上。没有想到您进入我们的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道:“从前召康公曾经代表成王命令我们的先祖太公说:‘五侯九伯,你可以征讨他们,来辅佐我们周室统治天下。’并赐给我们先祖可以到达的地方范围,东面一直到大海,西面到黄河,南面到穆陵,北面到无棣。你楚国应承担的贡品——成捆的青茅没有进贡给王室,王室的祭祀供应不上,没有用来过滤酒的东西,因此我要追问这件事。当年周昭王南行而没有能够回去,我也要追问这件事。”

楚国大使回答说:“贡品没有及时献纳,是我们楚国的罪过,怎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去,请您到汉水的水边去问。”于是诸侯的军队向前推进,驻扎在陉。

夏天,楚成王派大臣屈完到诸侯联军处。联军后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列阵摆开队形,和屈完乘车参观。齐桓公说:“哪里是我愿意这样做,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和我们齐国结盟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道:“您恩赐福祉给我们国家,承蒙您接纳我们的国君,是我们国君的愿望。”

齐桓公说:“用这些军队来打仗,谁能够抵抗得啦?用这些军队进攻城池,什么城池不能攻打下来?”屈完回答说:“您如果用道德来安抚团结诸侯,谁敢不服从?如果用武力威胁,楚国将用方城山为城墙,用汉水做护城河。虽然你们的军队众多,也没有什么用。”

屈完和各国诸侯结盟。

【评析】

本文记载楚国外交官屈完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反映出春秋前期社会各诸侯国之间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风貌。开头写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侵略蔡国取胜后顺便讨伐楚国,楚国派大使前来质问的经过。通过管仲的话可以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各诸侯国都不向王室上供,而周昭王之死与楚国没有关系。楚国大使据理力争,双方未达成协议。其后楚国再派屈完为大使前去谈判。齐桓公列阵展示实力,但屈完不卑不亢,答词中柔中有刚,最后结盟休兵。

这次事件,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春秋无义战”的情况。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侵略蔡国的起因是这样的:“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蔡姬可能年龄小,又是水乡之人,性格好动,和丈夫齐桓公乘船而故意摇荡,桓公害怕禁止她不听,就把她赶回娘家,但没有正式休了她,也就是没有办理离婚。而蔡国就把她改嫁了。于是齐桓公大怒,这才联合七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这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

另外,本文中突出的思想是服德不服力,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观点,即孔子提倡的“称德不称力”,突出道德的力量而不提倡动用武力。


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