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字数:2141

浣溪沙(1)

春水轻波浸绿苔(2)。枇杷洲上紫檀开[1]。晴日眠沙稳,暖相偎(3)。  罗袜生尘游女过[2],有人逢着弄珠回(4)[3]。兰麝飘香初解佩[4],忘归来。

【校记】

(1)晁本、鄂本、陆本、吴钞本、玄本、张本、毛本、后印本、正本、徐本、四印斋本、影刊本调名作“浣沙溪”。《历代诗余》作“南唐浣溪沙”。全本、王辑本、林大椿《唐五代词》作“摊破浣溪沙”。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王兆鹏“考辨”曰:“案:浣溪沙,唐教坊曲名。自敦煌曲发现后,始得勘定其先皆为‘七七七三’平韵两遍之长短句体,后减字为‘七七七’平韵两遍之齐言体。后人未见敦煌曲词,因李璟有长短句之《浣溪沙》二首,而称为《南唐浣溪沙》;又不知此体先于齐言,遂认作《浣溪沙》之别体,而有《添字浣溪沙》、《摊破浣溪沙》之名。由于句法与《山花子》同,又误称为《山花子》。”

(2)春水:吴钞本、茅本作“秋水”。浸:王辑本作“侵”。

(3)暖:林大椿《唐五代词》作“软”。偎:晁本、鄂本、紫芝本、吴钞本、茅本、钟本、汤本、合璧本、玄本、毛本、后印本、正本、四库本、清刻本、徐本、四印斋本、影刊本均作“隈”,据文意改。

(4)逢:正本作“逄”。

【笺注】

[1]枇杷洲:或即琵琶洲。琵琶洲有多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五《江西》三《饶州府》余干县:“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浙江》六《处州府》引《一统志》:“突星濑在府东四十里,一名箭溪,溪上又有琵琶洲,平沙满望,碧水环绕,以形似名。”此处或指饶州余干之琵琶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饶州水口有洲,其形如琵琶,谓之琵琶洲。”唐施肩吾《宿干越亭》:“琵琶洲上行人绝,干越亭中客思多。”紫檀:常绿乔木,木材坚实,紫红色,可做贵重家具、乐器或美术品。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紫旃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故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官画之褾。”

[2]罗袜生尘: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唐李白《感兴八首》其二:“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游女:出游的女子。《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或以指汉水女神。汉张衡《南都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三国魏嵇康《琴赋》:“舞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李善注引《列女传》:“游女,汉水神。”

[3]弄珠:戏珠。用郑交甫汉皋遇二女事。《韩诗外传》:“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4]兰麝二句:言初识游女情景。解佩:汉刘向《列仙传》卷上《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旁,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灵妃艳逸,时见江湄。丽服微步,流眄生姿。交甫遇之,凭情言私。鸣佩虚掷,绝影焉追?”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唐李中《所思》:“解佩当时在洛滨,悠悠疑是梦中身。”

【集评】

钟本评语:“枇杷洲上紫檀开”,香艳风流,惟“紫薇花对紫薇郎”,差可拟耳。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前半写景,尚有祥和温煦之气。此调四十八字,与四十二字之《浣溪沙》小异,南唐中主词则名之曰“摊破浣溪沙”,或曰“山花子”。四十二字之《浣溪沙》,本《浣溪沙》之长体,而贺铸《东山乐府》则名之为“减字浣溪沙”。自《摊破浣溪沙》而言,则以四十二字体为常体,“摊破”其第三、六两句之七字为十字,故云“摊破”。自《减字浣溪沙》而言,则又以四十八字体为常体,“减”去前后结各三字为七字句,故云“减字”。究竟何者为《浣溪沙》之常体,几难论定。大抵无论四十二字体或四十八字体,调风完全一致,皆《浣溪沙》耳。毛文锡二首,一为四十八字。一为四十二字,而皆名曰《浣溪沙》,可证二体在初期皆视为常体,至后世始以四十二字体为正耳。

其二

其二(1)

七夕年年信不违[1]。银河清浅白云微[2]。蟾光鹊影伯劳飞(2)[3]。  每恨蟪蛄怜婺女[4],几回娇妒下鸳机[5]。今宵嘉会两依依[6]。

【校记】

(1)《全五代诗》题作“七夕曲”。晁本、鄂本、陆本、吴钞本、张本、四印斋本、徐本、影刊本、王辑本此首调名作“浣溪沙”。

(2)伯劳:雪本、玄本作“百劳”。

【笺注】

[1]七夕:《齐谐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信不违:不违信期。

[2]银河清浅:《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3]蟾光:月光。唐李贺《感讽五首》其五:“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鹊影:飞鹊之影。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七夕》:“七夕鹊桥已成,织女将渡。”原注引汉应劭《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伯劳:鸟名。又名鵙或,善鸣。《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鸣鵙。”毛传:“鵙,伯劳也。”《玉台新咏·古词〈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借指离别的亲友。唐贾岛《送路》:“别我就蓬嵩,日斜飞伯劳。”

[4]每恨句:言蟪蛄怜织女独处而悲鸣。蟪蛄:蝉的一种,夏末朝暮鸣声不息。《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北齐颜之推《稽圣赋》:“蛴螬行以其背,蟪蛄鸣非其口。”唐李白《拟古》之八:“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婺女:星宿名,即女宿。又名须女,务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晋左思《吴都赋》:“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此以之指代织女。

[5]鸳机:即鸳鸯机,织机的美称。唐上官仪《八咏应制》之二:“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6]嘉会:欢乐的聚会。多指美好的宴集。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三国魏曹植《送应氏》之二:“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此指牛女七夕之会。

【集评】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意浅辞庸,味如嚼蜡。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殊无可取。


醉花间月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