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梁生宝互助组的扁蒲秧,不管互助组在人事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它只管它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往高长。秧苗出息得一片翠绿、葱茂、可爱,绿茸茸的毯子一样,一块一块铺在秧床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这种绿,真像宝石一样闪光哩!
扁蒲秧不能感觉人的喜、怒、爱、憎,当微风拂过来的时候,秧床上泛起了快活的波纹。但培育这些扁蒲秧的韩培生,看见自家孩子一般可爱的秧苗,想起互助组的分裂,他心中怎能不难受呢?
韩培生独自蹲在秧田的青草塄坎上,把戴草帽的头插在两膝盖中间。他用手拔着脚边的三棱草,心中感概地想道:
“杨书记说得对啊!解放以来几年,经验证明:离开互助合作的基础,甭想在单于农民里头,大规模地推广农业新技术;要是能普遍推广,那一定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新农村。中国不走这条路!可是农业生产,不接受新技术,用老办法务弄庄稼,怎会有高产呢?中国的庄稼人几千年都是一半靠苦力,一半靠天吃饭啊。他们连想象也想象不来高产,除非互助组给他们做出来榜样。可是,这互助合作,就这样难搞吗?……”
农技员把无目的地拔在手里的一把三梭草,扔在背后的水渠里头。三梭草在水面上迅速地漂流去了。
韩培生转来又认真似的拔草,又想起王瞎子和秃顶梁大老汉:
“啊呀!你们为啥那么顽固嘛?为啥一定要走老路嘛?难道多打下的粮食,不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吗?奇怪!”
农技员难受得很!为他自己工作上的挫折难受,也为没见面的朋友——梁生宝难受!生宝同志在终南山里,还是骇怕消息传到蛤蟆滩出事,保守着秘密,谁知道他费了千辛万苦,回来却不得不面对互助组的分裂。韩培生想:就是铁石心肠,能好受吗?
互助组发生分裂以后,韩培生每天一空闲下来,就把肘子支在桌边上,伏在那里盯着梁生宝的照片。墙上挂的玻璃镜框里,是这个草棚院的全家照片——梁三老汉、生宝他妈、生宝、秀兰和已故的可怜的童养媳妇。农技员努力从生宝的浓眉、笑眼和方脸上,来测度这个年径共产党员坚强的程度。他想判断他回来以后会不会灰心,或者灰心到什么样子。实在说,韩培生为这个年轻人经得起经不起考验担心哩。
韩培生到乡政府去,把分裂的情况向卢支书汇报了。他心下希望:支书能过汤河来,挽救这个分裂局面。但支书分不出身来。实在分不出身来。防治北原上麦田吸浆虫的工作,到了紧火的时候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搞治虫器械,分发六六六药粉……一大堆的事情。卢明昌并不像农技员一样把生宝互助组的分裂,看得那么严重。他安慰说:
“培生同志,你甭那么难受。那两户退了就退了,旁的等生宝回来再说。组员们都不在家,你干着急也没用。秧子地能离开吗?你过来帮助咱治虫,怎样?”
韩培生苦笑,说他离不开互助组。要离开要得到区委王佐民书记的同意。他说:他想到东原上几十个村庄的产麦地区,寻找区委书记去。不汇报互助组的问题,不想出办法来克服分裂局面,他吃饭、睡觉都成问题。
“甭去哩!”卢支书无论到怎样的紧急关头,总是乐观地笑着,说,“甭去哩!东原上是这回防治吸浆虫的重要战场,王书记亲自挂帅督战哩,你去给他讲这个有啥用?”
卢支书把农技员从办公室拉到院里的古老柏树底下,又低低说:
“培生同志,石峪口左近几个山村子,听说差劲。咱们宣传动员药物防治、器械防治,他们那里弄不动。据说:一部分群众把吸浆虫当神敬。王书记把防治重点,从上堡乡挪到石峪乡去了。我看,或者你去一下也好,或者王书记要把你留在那里……”
韩培生思量了一阵,说:
“我不去了。现在,到了各种越冬害虫恢复活动的时节了。恐怕互助组的秧田里,也发生稻螟虫哩。……”
韩培生怏怏不乐地回蛤蟆滩。走在汤河的沙石河道上,他想:“啊呀!这个王佐民书记!他是怎样有气魄的一个领导人呢?怪不道他在生宝互助组里讲那样坚定的话。他讲得也许有道理,中农们对互助组的态度就是成问题……”
富裕中农的儿子韩培生,现在很反感富裕中农。他们对互助组的态度和韩培生的奋斗目标,直接矛盾。在理性上,他依然相信县委陶书记的话,绝对正确。那些话可能是从高深的理论书上引来的,是不容怀疑的。但在感性上,他现在也觉得互助组要硬拉扯住中农,是很吃力的。不过,他想:革命本身就是很吃力的!
王佐民书记在蛤蟆滩的互助组问题上,要大家不要吃力不讨好地去硬拉扯中农;但他在东原上治虫,却自动挪到群众把吸浆虫当神敬的地方去了。这个区委书记可真有一手!韩培生哲时还不能体会这种坚强的心情,他没在王书记直接领导底下工作过。
韩培生看见欢喜稚气的脸盘,总是一副恼怒的面容。生宝他妈现在愁容满面,老带着难受的表情。两户人退组以后,老婆婆身上好像某一部分疼痛似的,互助组的不争气,使她老人家似乎有一种对不起政府派来农业技术员的感觉。暂时还采取观望态度的梁三老汉,看来心情是复杂的:老汉对互助合作的道路是有怀疑,但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没有好感。韩培生见老汉在草棚院出来进去,总是独自一个人默默地摇头。他的心情到底是对互肋组摇头呢,还是对那两户退组的摇头?农技员探问老汉对互助组的事情有什么看法,老汉苦笑着,用亲切的讽刺口吻回答:
“等俺的梁伟人回来看吧!……”
在生禄和拴拴两户宜布退组的头两天里,欢喜他妈、任老四婆娘、有万的丈母娘、有万媳妇金姐娃和冯有义婆娘,都到互助组长的草棚院来过了。妇女们对互助组的前途感到忧虑;她们不知道男人们回来以后,会有什么变卦。韩培生分析:她们普遍的心理是:
怕互助组散伙了丢人。“扯旗放炮订生产计划哩,在村民大会上念给全村人听哩,这阵还没到插秧,就散伙呀?”这是她们对生宝他妈和韩培生说的心慌的话。
在互助组发生分裂以后的第三天下午,农技员突然接到一封下堡乡政府转来的信。他拆开一看:
培生同志:
按时间推算,估计梁生宝互助组的秧苗,现在长得差不多了吧?望你火速带上行李,前来石峪乡政府找我,参加这里的治虫工作。
石峪乡平素工作差础较差。我们绝不能让生产上的迷信思想,造成大片小麦的严重减产。我们坚决执行县委的指示,用科学来克服迷信思想。县上给我区增拨来农药三千斤,喷药器二十个,增派临时技术人员二人。但仍然缺乏技术指导,有严重浪费农药现象。因此征得县上同意,把你也暂调来。
等治虫完毕后,你仍回生宝互助组去。请你急速安排一下,请务于明日一早赶到。
此致
敬札
王佐民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六日
韩培生看毕信,眼睛通过窗口,望着墙外的树荫。他站在脚地沉思默想了半天,惋惜着:秧苗快到发生稻螟虫的时候了呀。过了一刻,他又看第二遍信。看毕,他又仰头望着远远近近的树荫,沉思默想起来。这时,渭原县委陶书记、杨副书记、黄堡区委王书记和下堡乡卢支书——这三级党委书记不约而同的那股为人民操心的劲头,渐渐地注入了韩培生的精神。
中学生出身的韩培生,现在觉得身上热烘烘起来了。他必须坚决地向工作紧急的地方奔去。他带着信,去找欢喜。他把一只手搭在欢喜肩膀上说:
“欢喜!秧苗现在二寸高了。草也拔了,灰也撤了。水也不用每天排了。现在,光剩下防虫一样事了……”
“你要回县城去吗?”欢喜看着农技员手里拿的信。
“不!王书记调我到石峪乡去治虫。明天一早就走……”
“还回来吗?”
“当然!治虫用了好多日子?走!咱俩到秧子地里,我教给你以后怎弄。”
韩培生拉着欢喜的手来到西斜日头照着的秧子地边。
农技员告诉欢喜:每天到秧子地里来一回,用一根细竹竿子,轻轻地拂一拂秧苗。要是从秧苗里头有一种小蛾飞出来的话,那就要在飞出小蛾的地方仔细检查,把产在秧苗叶尖上的虫卵,用手轻轻地剥去。至于虫卵的形状、大小、它的褐色保护毛,韩培生借着玻璃盒子里的标本,早已给欢喜讲解过了。欢喜用心地听,把农技员的嘱咐复述了一遍。小家伙真机灵!韩培生从小家伙的神气上,看出了一个未来的新型农民。
韩培生决定不等明天一早才走。他决定当下捆行李起身。他要赶黄昏前后,就赶到石峪乡政府。参加战斗,就需要一种战斗的姿态。
不要说生宝他妈,连欢喜他妈和任老四婆娘,都到梁三老汉草棚院,来和农技员惜别。妇女们大大称赞韩培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眼高、瞧得起穷庄稼人。这时梁三老汉把一个大拇指头举得高高,说:
“共产党!共产党!……”
韩培生被夸奖得很不自然。实际上他还并不是共产党员。但在梁三老汉看来,似乎他已经是了。他又不好给这个老汉解释,也解释不清楚,只好看起来就像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吧!
韩培生在生宝草棚屋一边卷被窝和褥子,一边不胜感概。他在这屋里住了快一个月啦,还没有见过主人的面哩。现在,主人要回来啦,他可要走哆。
韩培生捆着行李,用线毯子包着,感慨地想着:梁生宝回来以后,这个互助组会怎样呢?这个年轻人能过了这一关吗?够他过的!韩培生希望生宝互助组能最后保持住六户,再不要有人受那两户的影响了,那就再好没有了。而组长呢?他希望生宝难受过几天以后,重新恢复起当初的锐气吧!……
听见什么人从街门口撞进来了。听见那人急促地往门台阶上掼下什么沉重的东西了。
“韩同志!”一个陌生人的声音那么兴奋地吼叫。
对面草棚屋生宝他妈高兴地说:
“生宝!你回来啦?老韩在你屋里哩!”
韩培生刚刚惊奇地折转身来,生宝已经冲进草棚屋来了。两个人差点撞了个满怀。农技员毫无精神准备地被互助组长使劲儿抱住了。梁生宝把韩培生抱得两脚离了地,又放下。然后,庄稼人有力的两手,使劲捏着知识分子的两只胳膊,眉飞色舞,异常高兴地笑咧着嘴说:
“韩同志!在山里头就听说:你给咱下出全黄堡区头一份儿稻秧子!好呀!俺们可得好好干哪!”
韩培生仔细看时,他完全惊呆了。站在他面前的这人,就是梁生宝吗?出山后解下的毛裹缠夹在腰带里,赤脚穿着麻鞋,浑身上下,衣裳被山里的灌木刺扯得稀烂,完全是一个破了产的山民打扮。生宝的红赯赯的脸盘,消瘦而有精神,被灌木刺和树枝划下的血印,一道一道、横横竖竖散布在额颅上、脸颊上、耳朵上,甚至于眼皮上。韩培生没进过终南山,一下子就像进过一样,可以想象到那里的生活了。
韩培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动过。他的心在胸腔里蛮翻腾,他的眼睛湿润了。共产党员为了人民事业,就是这大的劲啊!
生宝他妈看了一阵儿子,背过脸去了。老妈妈用手指头抹了泪珠,转过脸说:
“生宝!你为互助组受死受活,人家拴拴家和生禄家退出去了……”
“我早知道了。”生宝平淡地说,“我一起头就不想要这两户来,王书记硬叫收下。这阵,两个重包袱子哲时卸下,更好往前干嘛!……”
老妈妈看见儿子快乐的神气,破涕为笑了。韩培生的思绪,现在完全被打乱了。他的心灵和情感,受了这样大的震动,以至于一时间说不出任何的话来。
梁生宝继续笑说:
“要是我心里没底,那我慌!我心里有底,我慌啥?这回是他们自家退出去的,不是咱不要他们。好!下回他们要再回互助组来,可就好办事了。韩同志,你说对不对?……”
“对!对!对!”韩培生嘴上使着多大的劲儿说。
梁生宝看着农技员用毯子包起的行李,奇怪地问:
“怎?你要走吗?”
韩培生把王书记调他上石峪乡的情由一说,梁生宝说:
“那么,明早走吧!咱俩先拍上一夜嘴嘛!在山里头想你想得连青稞饼子也咽不下去了。嘻!走!看咱的宝贝秧子去!”两个人亲热地相随着,出了街门,向秧子地走去了。这时,韩培生的思想,已经理出相当的头绪了。他觉得他在蛤蟆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向前跨了一步!原来,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只要不计较个人利益、个人得失,就会有惊人的勇气、坚定和胆量!发现了这一点,可真是不简单哪!韩培生和生宝一块走着,心里头想:不识字的人民群众里,有多少杰出人物啊!在旧社会,他们都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埋没了,一生为着妻子儿女的生活奔波,最后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庄稼人死了。新社会每一次群众运动,总要把他们选拔出一批来,让他们给周围的群众领头。韩培生过去对陕北下来的有些同志,很难理解。这个是熬长工出身,现任县委组织部长;那个是放羊娃出身,现任青年团县委书记。在理性上,帐培生相信他们的履历;但感性上,从庄稼人到领导于部,这中间的一段变化,他想象不来。现在,他想象来了。县委组织部长和青年团县委书记,当初像现在他身边走的这梁全宝,是一样的庄稼人啊。党通过解放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把他们从幼苗培育到成材的树木!……
现在,韩培生入党的要求更强烈了。和他并肩走着的“梁伟人”,坚定了他在互助合作运动中争取入党的决心!非入不结!一切都决定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