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类读物
书店里常见的第三类心理学读物就是所谓的自助类读物。当然,这类读物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13]。有一些书是励志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另一些书则是新瓶装旧酒,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老生常谈重新包装了一下。只有少数(简直是凤毛麟角)书籍是由负责任的心理学家为公众撰写的。还有许多书标榜其“独特性”,声称自己发明了一些新“疗法”,不但可以矫正某些特殊行为问题,还能满足人们的一般需求(赚钱、减肥和拥有更好的性生活是其“三大”主题),以确保图书能大卖。这些所谓的新疗法很少基于控制实验的研究,如果作者是临床医生的话,他们通常只是依靠个人经验或者少数的几例个案史来支持自己的“新疗法”。所谓“替代医学”的疗法通常也是如此。
然而,许多经过严格的心理学检验被证明有效的认知和行为疗法,却很少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有研究者[14]估计每年出版的3500本自助类图书中,仅有5%的书籍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的。
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情况更糟糕。电台和电视台几乎没有任何正规的心理学报道,相反,它们总是邀请一些江湖术士和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这些人与真正的心理学毫无瓜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规的心理疗法从来都不会声称自己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甚至不会担保治疗一定会成功,或者夸大其治疗的范围(如,“你不仅会把烟戒掉,而且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改善!”)。
现在互联网上的情形也类似。由于缺乏同行评审,人们在网络上看到的疗法通常都是骗局。这里有个例子。保罗·奥菲特(Paul Offit)2008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孤独症的错误预言者》(Autism's False Prophets),他详细描述了很多治疗孤独症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已经被真正的科学研究证明是虚假的,但在病急乱投医的家长中却十分流行。其中一种疗法是在第6章讨论过的辅助沟通术。奥菲特还描述了很多其他伪科学的疗法,这些疗法错误地抬高了家长们的希望,让他们花费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去寻求一种虚假的“疗法”。2017年3月12日,我发现了该书讨论过的一种治疗孤独症的假药(在此我不提及其名称,以免替它做了广告),并在谷歌中输入它的名称和“孤独症”。在搜索结果的前十个链接中,四个链接都指向鼓吹这一假药的网站。
网络搜索无法保证科学的准确性,因为网站内容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因此,对于不甚了解相关主题的科学文献的随机搜索用户,网站不提供任何消费者保护。电视节目给出的建议也好不到哪儿去[15]。事实上,医生们越来越关注所谓的网络疑病症[16],人们由于沉迷于在网络上搜索负面症状而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确,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糟糕的医疗建议,以至于谷歌正在研发搜索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17]。乱七八糟的心理建议甚至更多!
自助类读物还让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产生了错误的印象。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所指出的,心理科学并不认为几个个案研究、一些见证叙述和一点个人经验就足以构成支持某种疗法有效性的实证证据——而这些却恰恰是大多数自助类“疗法”安身立命的根本。自助类读物因此误导了社会大众,使他们认为大多数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基于此类证据得出的。在第8章中我们已阐明,一个理论的确认必须基于许多不同类型的证据,个案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在其中是最薄弱的。将此类证据视为证实某一理论或疗法的确凿证据,无疑犯了根本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