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学术界包含个人和机构,其历史记载在各种各样涉及思潮、政治倾向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他方面的综合文献中。我们在这里只能为本章专就高等教育列出基本资料。
北京、南京和台北以及东京、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政府档案,在这个领域比较而言仍然未被发掘。设在纽约州塔里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提供美国援助,特别是在医学及其他科学方面的资料。
已出版的文献很多。舒新城早年编集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四卷收罗从1898年到1928年国民教育创始期间的史料。舒新城去世后出版的舒新城编三卷《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部与前者十分不同的作品,收罗1852—1922年的史料。1976年出版的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四卷转载清末至1948年史料数千页,使该书成为一部包罗最广的资料集。丁致聘著《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提供直到1933年的每周记事。王云五著《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提供1897—1972年(1949年以后关于台湾)的资料和文献。林子勋著《中国留学教育史》也编入大量资料。
在杂志类中,有商务印书馆1909年在上海创刊的《教育杂志》和中华书局1912年创刊的《中华教育界》。江苏省教育共进社主办,最初由蒋梦麟编的《新教育》,1919年创刊。
关于直到1930年的教育的最早一部简明概括的综合评述,是王凤喈著《中国教育史大纲》。关于1930年以后的教育的研究,有一批在各方面赞助下出版的调查研究:其中有蔡元培等著《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抗战前十年之中国》有若干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章节;潘公展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有一流教育界人物撰写的章节。庄泽宣编《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是《中华教育界》杂志新1卷第1期(1947年)特辑。教育设施的官方统计数字收在教育部统计科刊行的《二十一(二、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内。有两部教育年鉴出版:《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六卷在1934年出版,有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前言;《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在1948年出版,有朱家骅的前言。
自1981年以来,台湾陆续出版《学府纪闻》丛书,由一流大学的单卷校史组成。第一批出版的,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内容包括各种各样资料,从正式大事记、同时代人的文章、报告和演讲直到纪念文章和个人回忆,回忆大多是轶事趣闻。台北《传记文学》月刊和传记文学社出版《传记文学》丛书,收民国时期人物传记,包括许多教育界人物传记:王文田著《张伯苓与南开》(丛书第26种,1968年);梁实秋著《谈闻一多》(丛书第3种,1967年);罗家伦著《逝者如斯集》(丛书第14种,1967年);《蔡元培自述》(丛书第22种,1978年);胡适等著《丁文江这个人》(丛书第21种,1979年);杨亮功著《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丛书第98种,1980年)。
关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生活的特殊贡献,见陶英惠著《蔡元培年谱》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集(1976年)和第7集(1978年)刊载的两篇详细文章。除广为人知的《蔡元培全集》外,还有1980年出版的集中蔡氏有关教育论述的专集,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若干校友会刊物如《清华校友通讯》载有有用的校史资料。英文的教育界人物的第一手记述有蒋梦麟著《来自西方的潮流》。
在华教会大学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杰西·G.卢兹著《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有论述,也见于安东尼·C.李:《中华民国私人管理的高等教育史》。各教会大学校史,已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刊行,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这类出版物有两种用途,一是提供主要根据差会档案和私人文件撰写而成的19世纪以来在华教会教育事业概要,二是展示教会大学教育家和他们的年谱编写者之中普遍存在的态度分歧。这类出版物有:查尔斯·霍奇·科贝特著《齐鲁大学》(1955年),克拉伦斯·戴著《之江大学》(1955年),艾德敷著《燕京大学》(1959年),玛丽·兰伯顿著《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1年》(1955年),德本康夫人和鲁思·M.切斯特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5年),L.埃塞尔·华莱士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6年)和刘易斯·C.沃姆斯利著《华西协合大学》(1974年)。也参见鲁本·霍尔登著《1901—1951年中国大陆的雅礼和湘雅》。关于最近出版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影响的分析专著,有彼得·巴克著《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和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
日本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的全领域,已由日本大学者实藤惠秀全面开拓,他的1939—1945年早期著作(见费正清等著《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条目6.8.1—6.8.5)在他1960年出版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达到其巅峰。这方面的中文著作,有黄福庆著《清末留日学生》。实藤惠秀在东京的藏书仍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资料来源,在任何其他国家无类似的富源。汪一驹著《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1872—1949年》是一部导引研究的专著,而中国留学生的回忆录仍然是一个未被发掘的富源。萨利·博思威克著《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变迁》在第200—201页列出这类回忆录约50种的书目。
在近来的出版物中,这个研究领域最有用的起始著作,除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外,还有北京1965年编成,1981年出版的详细清华校史《清华大学校史稿》(约翰·伊斯雷尔选刊了其中一部分)和贾祖麟在1981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国家:叙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