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人

字数:1073

新石器时代进入欧洲的过程颇具复杂性,这使得我们很难对遗传数据做出简单的解释。尽管如此,在当时作为另外一个主要驯化中心的亚洲,情形似乎要清晰明了得多。我们在中东地区发现的定居模式和对某些特定植物物种进行密集开发的典型模式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中国。在中国北部地区陕西省的半坡和姜寨等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稷黍农业的早期证据。稷,一种类似小麦的谷类作物,似乎在黄河流域得到了驯化,并从这里影响了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中国中部地区长江流域的彭头山遗址表明,大约就在同一个时间段,这里有了独立的水稻种植。在这两个不同的地区,人们都使用陶器来储存谷物,住在精心建造的夯土房里,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很发达,即使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也是如此。农业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中国,水稻在南方占据主导地位,那里多水潮湿的条件有利于这种作物生长。水稻农业向长江下游不断延展,并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中国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也许是得到南部沿海进行的第二次独立驯化的助力。公元前3500年,它在台湾地区得到种植。公元前2000年,水稻传播到了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最后在约公元前1500年,水稻传播到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其他地方。总体而言,考古学证据表明,稻作农业在将近3000年的时间里从中国中南部的发源地扩展到东南亚的岛屿,这个时间与农业扩张到欧洲的时间接近。然而,和欧洲那边不一样的是,这里存在着非常强烈的基因扩散信号,这些信号表明是人在移动,而不仅仅是文化在移动。

在第六章中,我们了解到,一种由M175标记定义的M9后代谱系在东亚很普遍。根据目前的分布情况推测,这个标记最初可能出现在中国北部或韩国。从现代中国人群中Y染色体变异的模式来看,现在清楚的是,中国的第一批农耕者是M175的后裔。事实上,中国整个男性人口中一半以上的Y染色体是由一个标记定义的,该标记显示出在过去1万年间大规模扩张的证据。M122首先出现在M175染色体上,现在遍布整个东亚,但在中亚大山脉以西很难找到它,在中东或欧洲根本不存在。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最近扩张的模式,而不是通常留下更广泛踪迹的古代事件。

遗传数据显示,东亚稻作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波“进步浪潮”。在那一波自新月沃地卷向欧洲的浪潮淹没地中海之后开始消散的同时,由中国奔涌出去的浪潮却填满了整个东亚。今天,从日本到塔希提岛,都能找到以M122为标志的中国第一批水稻种植者的后裔。伦敦大学学院的戴维·戈德茨坦及其同事的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M122染色体的微卫星多态性非常高,但向南进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半岛的多态性大幅下降。这正是我们从过去1万年源自中国的人口扩张数据所能预期到的,并且与稻作农业传播的考古证据完全相似。总之,M122和另一种中国单体型(也是M175的后代)M119占东南亚Y染色体的近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在欧洲,新石器时代移民只占目前Y染色体多样性的20%。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进步浪潮”看起来更像是海啸。


基因辐射双刃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