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什么是人性?现在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人性的概念是有缺陷的、过时的(Lewens and Hannon,待刊;Hull,1986;Lewens,2012)。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有根本的不同,也许是由上帝特别创造的,那么寻找清晰的边界就是有意义的——是成为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但是,批评者认为,我们现在知道,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不是自然的物种,而是沿着时间的轨迹发展的生物谱系的一部分。我们有独特的可观察的特征,例如,我们是赤裸身体的猿类,但我们并没有存在于我们身上而别的动物都没有的、造就了我们的内在属性。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研究者认为,人性概念仍有一些价值,即它有助于界定科学项目——例如,进化心理学的目的——并作为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学术界和公共生活中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工作暗示了人类行为的显著特征、起源和灵活性。
最近提出的两个理论,马切利的“法理说明”理论(Machery,2008;待刊)和塞缪尔斯的“因果本质主义”理论(Samuels,2012),旨在帮助人性概念实现这些功能。法理说明理论认为,人性是人类由于物种进化而倾向于拥有的一组属性,这些属性是人类物种进化的结果。它结合了“普遍性建议”,即属于人性的特征必须是人类的典型特征;以及“进化建议”,即它们必须是遗传进化的产物(Machery,待刊)。相比之下,因果本质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一套机制,是物种典型认知和行为规律的表现的基础(Samuels,2012)。
这两种理论都回避了批评者对人性看法的主要反对意见,将其与人类的典型特征联系起来,而不是成为人的严格的充分必要特征。法理说明的独特优势在于它将进化置于前景之中,因此与人类科学中的许多项目立即兼容,包括社会生物学、人类行为生态学和高教会派进化心理学。但法理说明理论也有两个弱点。首先,它允许我们拥有的所有的特征——形态、生理、行为和认知特征——都成为人性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有可能将人性变成一个冗长而乏味的特征列表,而这些特征可以被火星人当作“野外指南”来将人类从地球生物中识别出来,但没有区分重要特征和琐碎特征(Lewens,2015)。其次,法理说明理论似乎对进化论采取了狭隘而过时的观点。它包含了通过选择作用于DNA序列而形成的人类特征,而不是文化进化或表观遗传学(Lewens,2015;Laland and Brown,待刊;Richerson,待刊)。因果本质主义理论具有优势和劣势互补的特点,它并没有把广义的或狭义的进化置于前景中,但因果本质主义的解释确实用了一定数量的属性来识别人性,大多数人,包括哲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在内,都会认为这些属性是重要的——具有潜在的因果机制,这些机制产生了可观察的行为。
本书所调查的证据表明,法理说明理论和因果本质主义理论的混合体——“进化因果本质主义”——可以结合它们的优势并克服它们的弱点,使人性概念能够更准确地捕捉科学家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东西,以及他们计划在未来进行的调查(Heyes,待刊,b)。这种混合论认为,人性是一套机制,构成了物种表现的基础——典型的认知和行为规律,人类往往具备这种规律,这是物种进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它认为进化包括所有基于选择的进化过程——遗传进化、表观遗传进化和文化进化。
进化因果本质主义从前辈理论那里继承了一些重要的资产。就像法理说明理论的观点一样,它是进化论的观点,但它并没有犯进化论者在较早的人性理论中发现的本质主义错误(Hull,1986)。例如,它没有给出作为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或者暗示人性是规范性的或固定的。同样,进化因果本质主义,与因果本质主义一样,保留了人性的因果解释功能。继亚里士多德、洛克和休谟之后,它将人性的组成部分作为潜在的或隐藏的实体来解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明显差异(Samuels,2012)。进化因果本质主义也逃避了因果本质主义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法理说明理论被指责为过度自由主义,因为它允许锡克教和滑雪术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Lewens,2015)。相比之下,进化因果本质主义,和单纯的因果本质主义一样,不会承认锡克教和滑雪术,不管它们变得多么普遍,因为它们是一系列明显的特征(行为、信念、价值观),而不是认知科学所研究的那种生成机制。
对法理说明理论的一个更严重的指控是,它做出了一个武断的假设,即一个特征如果是人类遗传进化的产物,就可以成为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果它是文化进化的结果,则不会这样(Laland and Brown,待刊;Lewens,2015;Richerson,待刊)。进化因果本质主义通过规定“人类的进化”包含所有基于选择的进化过程——遗传、表观遗传和文化——来克服这个问题。本书回顾的证据为这种概念化人类进化的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以前的研究表明,许多明显的人类行为是由文化进化形成的,但这里回顾的证据表明,产生这些行为的认知机制也是对文化变异进行选择的产物。文化进化——从强烈的选择意义上来说(见第2章)——产生了人类独特性的隐藏原因,而不仅仅是表面表现。
进化因果本质主义观点最重要的含义是人性的不稳定,它改变了历史,而不是地质、时间。识字的最初迹象可以追溯到大约6000年前,现在让人们能够阅读的认知工具存在于80%~ 90%的人类中。它们是潜在的行为机制,是人类的典型特征,因此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写能力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一般读写能力,以及一些特定版本的读写能力(例如,阿拉伯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任何规模的成功都可能是罕见的。很可能大量“启动”认知过程在一个小群体内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然后在它们成为物种的典型认知之前就消失了。一些认知变异将无法传播,或者已经灭绝,因为它们只具有局部的适应性。几乎可以肯定,中世纪行会的许多技能认知机制都是如此,例如皮鞋定制和蜡烛制作(见第1章)。其他认知变体可能具有全球传播的潜力,却因为它们所在的群体被战争或流行病摧毁而消亡。例如,也许那种使人类能够在成年后迅速学习多种语言(Evans,2013),以非常精确的方式记忆事件,或者比任何当前的心智理论更有效地预测行为的认知机制,曾在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方蓬勃发展,然后因为冲突或不幸的影响而消失了。
已经成为人性的一部分的认知机制也不能幸免。认知本能理论认为,相对于灾难来说人性是坚不可摧的。在一个人口被大量屠杀的孤立群体中,文化会消失,该群体将丧失一些知识和技能。然而,伴随每一次出生,都会有一个新的孩子具备广而专的认知本能,准备创新并向他人学习现存的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认知工具的观点意味着认知的“谷”和“磨”都会丢失。在一个弱小的、受创伤的群体中,儿童不太可能发展出广而专的认知机制,如因果理解、情景记忆、记忆和心智解读。他们的基因启动装备(见第3章)——社会宽容、社会动机、超负荷关联性学习和执行控制——将使他们处于比黑猩猩更高的地位,从而保留认知的“谷”和“磨”,但并不能保证一定如此。文化进化的能力以及文化进化的产物都可能丧失。
至少可以说,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但认知工具对人性的看法也有积极的一面。高教会派进化心理学对认知本能的观点以“现代的头颅装着石器时代的大脑”而闻名(Cosmides and Tooby,1997),换句话说,我们处理当代生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遗传进化形成的,以满足一小群游牧民族的需求,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挖掘植物和狩猎动物。相反,文化进化心理学,即认知工具理论,则认为人类独特的认知机制是脚步轻盈的,它们不断变化以满足新的社会和物理环境的需求。如果这是正确的,我们不必担心我们的头脑会因为远离狩猎——采集社会的生活条件而脱节。从认知工具理论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社交媒体、机器人、虚拟现实——不是消耗过时的头脑,而仅仅是为人类心智进一步的文化进化提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