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军队

字数:1044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确立领导地位后不久,向中央军委常委说明了他对军队问题的整体看法。他说,军队面临四个问题:第一,“消肿”;第二,改革体制;第三,训练;第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如果能够节省出一点用到经济建设上就更好了。⋯⋯我们这次精简,主要是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18-78]

中共领导层早就在考虑为军界和政界的高级干部规定强制性退休年龄,但一直未能创建这种制度。邓小平说:“要有退休制度⋯⋯军队干部的退休年龄要比地方干部小一些,因为军队要打仗。”[18-79]退休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干部没有任期限制,并且他们因为“对革命的贡献”而觉得自己理应享有这样的待遇。虽然所有重要的军事决策都是由邓小平拍板,但他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还是裁减军队老干部的问题。邓小平解释说,就军费而言,“世界各国军费用到人头上的并不多,主要是用在装备上。我们有一个很不好的情况,主要是人头上花钱多。我们指挥机构的人太多,战斗部队并不多”。[18-80]实际上,邓担任头号领导人期间,在几乎所有军队干部会议上都会谈到退休问题。

在整个1980年代,邓小平继续从事着他在1975年开始的工作,让干部制订新的裁员编制表,然后落实政策,堵上那些精明的干部可能为规避政策而发明出来的漏洞。他鼓励地方单位为军队的退休老干部和服完正常兵役的人安排工作。为了使退休更具吸引力,他情愿让老干部保留他们在军队中享有的很多特权——住房、用车、医疗,甚至优厚的收入。邓在1982年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后,军队中的很多老领导成了该委员会的成员。

1985年6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将解放军裁员100万,有人认为这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国在冲突中处于劣势。邓小平回答他们说,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为了使部队有效地作战,缩小规模也是必要的。[18-81]但是他要保留很多召之能战的老兵作为预备役部队。大规模的军队裁员始于1985年,到1988年基本完成。从1980年到1989年,地方单位在上级的要求下总共为154万名军人提供了地方上的职位。[18-82]1982年农村公社制度的终结,使很多过去能为复员军人提供机会的职位也随之消失。[18-83]为了帮助复员军人就业,邓小平提出由军队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使军人退役后能在地方经济中发挥作用。[18-84]

为了给复员军人找到就业机会,邓小平提出了特殊培训课程。他在1980年3月对中央军委常委说:“我建议组织各种训练班进行训练,训练什么呢?就是准备到哪个行业就专门学习哪一行的业务。”[18-85]邓小平还继续他在1975年开始的恢复和扩大军事院校的工作。其中最顶级的院校是1985年9月成立的中国国防大学,用于培养有前途的军官。1980年3月邓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重要讲话中说,“不打仗,部队军事素质的提高就得靠训练”。但是与美国和苏联军队相比,中国针对高技术战争开展的部队培训计划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18-86]


扩大国防战略军工企业的“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