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誉

字数:1267

柳宗元

不过只是“乡人之善者好之"二句意,看他无端变出如许层折,如许转接,如许幽秀历落。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¹。(虚喝。)君子在下位则多谤²,在上位则多誉;(君子谤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小人谤誉。)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君子。)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小人。)得其宜则誉至³,不得其宜则谤亦至。此其凡也⁴。(先虚判其大凡必如此。)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⁵,而利必及于人⁶,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如许妙论,其妙刻骨。)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⁷,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面人犹谤之。(妙论刻骨。)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⁸。(妙论刻骨。)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⁹。(妙论刻骨。)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此句,凭空大力搏拔。)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此句,承上二行搏拔。)其谤且誉者¹⁰。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再总一句,搏拔。)然而世之人闻而惑¹¹,出一庸人之口¹²,则群而邮之¹³,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¹⁴,夺于利害¹⁵,吾又何从而得之邪?(转手而下。)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¹⁶。”(引此为一篇之本。)善人者之难见也¹⁷,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慨然。如此转折,特为柳文风味。看他,有意无意,带一孔子。)传之记者,叔孙武叔¹⁸,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记一贵人,不记何限,言之慨然。)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¹⁹,向之谤之者²⁰,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²¹。(天下皆戴,谤者亦誉,言之慨然。二段,言谤誉只如此。)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²²,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²³!(便是乡人善者、不善者二句意,看他写得幽折秀妙。)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²⁴。(增一句,柳文风味也。)如有谤誉乎人者²⁵,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²⁶。其有及乎我者²⁷,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²⁸,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²⁹,吾又安取荣焉?(“及乎人”、“及乎我”,只是一样两旬。“及乎我”句却又增此四句,柳文风味如此。)知我者之善不善,非果能明之也³⁰,要必自善而已矣³¹。"(何等幽折秀妙,质而论之,却只是“乡人之善者”云云。)

【注释】

¹获谤誉:受到毁谤、得到赞誉。道:规律。
²君子:道德修养高的士大夫。
³得其宜:所得官职职位高低适宜。
⁴凡:大凡,大概。
⁵道:处理玫事时所发表的言论。咈(fú扶):违逆。
⁶及:到达。人:众人,百姓。
⁷合:迎合。
⁸其善:他的美德。星:显示,表现。
⁹彰:显著,这里是表现的意思。
¹⁰其谤且誉者:那些毁谤或者赞誉别人的人。
¹¹世之人:社会上的人。惑:迷惑,不理解。
¹²庸人:指是非不明,未能掌握衰贬的正确标准的人。
¹³群而邮之:众人辗转相传。邮,传。之,指庸人之言。1蔽于好恶:意为:从个人好恶出发去评论别人,进行褒贬。蔽,蒙蔽。
¹⁵夺于利客:意为:是褒是贬决定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夺,决定取舍。
¹⁶“孔子曰”二句:语出《论语·子路》。
¹⁷难见:少见。
¹⁸传:书传,记载。这里是指《论语》。叔孙武叔:春秋时鲁国大夫,即权孙州仇,谥曰武,所以称他叔孙武叔。《论语·子张》:“权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¹⁹戴:拥戴。
²⁰向之谤之者:从前毁谤他的人。
²¹彰:名声远扬。
²²恶(wū鸟)可:怎么可以。
²³征:询问,考察。所自:所从来。
²⁴则巳耳:就算了。
²⁵乎:于。
²⁶举:全。
²⁷及乎我者:涉及到我的。
²⁸盗跖:见《送僧浩初序》注10。
²⁹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³⁰果能:一定能够。
³¹自善:自我完善。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晋文公问守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