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箕子庙碑阴

字数:1427

柳宗元

一篇文字,真如天外之峰,卓然峭峙。末忽换笔,变作天风海涛,可谓大奇已!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¹,二日法授圣²,三日化及民³。(一行,先立论。)殷有仁人曰箕子⁴,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⁵。(一行,出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⁶,天威之动不能戒⁷,圣人之言无所用⁸。(总起。)进死以并命⁹,诚仁矣,无益吾祀¹⁰,故不为。(阁过比干。)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¹¹。(阁过微子。)具是二道¹²,有行之者矣。(看他方将正写箕子,又先入此一段,斡旋多少。)是用保其明哲¹³,与之俯仰¹⁴;晦是谟范¹⁵,辱于囚奴¹⁶;昏而无邪¹⁷,陨而不息¹⁸;(写箕子入微。)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¹⁹,正蒙难也。(应前“一日”。)及天命既改²⁰,生人以正²¹,乃出大法²²,用为圣师²³。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²⁴;(写箕子入微。)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²⁵,法授圣也。(应前“二日”。)及封朝鲜²⁶,推道训俗²⁷,惟德无陋²⁸,惟人无远²⁹,用广殷祀³⁰,俾夷为华³¹,(写箕子入微。)化及民也。(应前“三曰”。)率是大道³²,丛于厥躬³³,(写箕子入微。)天地变化,我得其正³⁴,(写箕子入微。)其大人欤³⁵?(应前“大人”第一句。)

於摩³⁶!当其周时未至,股祀未殄³⁷,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³⁸,武庚念乱以图存³⁹,国无其人⁴⁰,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⁴¹。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⁴²,其有志于斯乎?(上三段,正文已毕,忽然别起波浪,使人失声长恸。)

唐某年,作庙汲郡⁴³,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⁴⁴,作是颂云⁴⁵。(颂不载。)

【注释】

¹正蒙难:遭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人品。
²法授圣:法,治理国家的法典。投圣,传授给圣明之君。
³化:教化。及民:使人民接受。及,到。
⁴殷:殷朝,即商朝后期。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官太师,因封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所以后人称他为箕子。他对殷商王朝忠心耿耿,曾对纣王荒政误国的行为提出批评,纣王不仅不听劝谏,最后还将箕子投入狱中。周武王灭殷以后,箕子获释放,传说他不愿仕周,遂逃亡至朝鲜。
⁵殷勤:重视。这里是指六经(如《书》《易》)中保留了关于箕子言行的记载。
⁶悖:违反。乱:混乱。
⁷天威之动:古人认为天有意志,所以说上天示意将有所惩罚。戒:制止。
⁸无所用:得不到实行。
⁹“进死”句:进死,牺牲生命。并命,维护国祚。这句话暗指比干,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因多次进谏,被剖心而死。
¹⁰祀:祭祀,引申为子孙后代。
¹¹委身:这里是指投降。与亡:参与灭亡。这句话暗指微子。微子名启(一作开),是纣王的庶兄,因见多次劝谏无效,遂离开朝廷出走。周武王灭殷时,他投降了周朝,后被封于宋,是为宋国的始祖。1二道:指牺牲生命以维护国祚和委身降敌以保存个人宗庙香火不绝这两种处世之道。
¹³其:指箕子。明哲:指清醒的头脑。
¹⁴之:指殷纣时的乱世。
¹⁵晦:韬晦,隐藏。谟:谋略,指政治主张。范:榜样,指行动。
¹⁶辱于囚奴:受屈辱与囚徒奴隶生活在一起。
¹⁷无邪:没有邪恶的行为。
¹⁸隤(tuí颓):软弱的样子。不息:自强不息。
¹⁹《易》:《周易》。明夷:《周易》卦名。明,太阳。夷,灭。明夷,比喻在坚持操守的前提下暂时隐藏自己的政治主张。
²⁰天命既改:指周朝取代殷朝。
²¹生人:百姓,黎民。正;公正,指政治上受到公正的待遇。
²²出:奉献。大法:经邦治国的根本大法。
²³用为圣师:指箕子的著作对后世圣明之君有指导作用。
²⁴序彝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大典:国家的典章制度。
²⁵《洪范》:《尚书》篇名。《洪范》篇中记载了箕子和周武王的对话。关于《洪范》篇,近代学者或疑非箕子所作,而是出于战国人之手。
²⁶及:到。封朝鲜:《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颜师古注曰:“《史记》云: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
²⁷推道:推行道义。训俗:改变社会习俗。
²⁸惟德无陋:使有德行的人受到尊敬。
²⁹惟人无远:使普通的人民不被疏远。
³⁰广:延续,推广。殷祀:殷朝的宗绪。
³¹为:变为。
³²率:全部。是:这些。大道:高尚的德行。
³³丛:丛集。厥躬:他的身上。
³⁴正:正道。
³⁵其:难道,岂非。大人:圣人。
³⁶於虖(wūhū呜乎):同“呜呼”。
³⁷殄:尽,灭。
³⁸稔(rěn忍):庄稼成熟,这里是达到极点的意思。
³⁹武庚:殷纣王之子,殷亡,周武王仍封他为殷君。周成王时,武庚作乱,为周公旦所灭。
⁴⁰国无其人:指国内没有像箕子这样德行高尚的人。
⁴¹人事:玫事。或然者:指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⁴²先生:指箕子。
⁴³汲郡:即卫州,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唐天宝、至德年间曾一度改卫州为汲郡。
⁴⁴《易》象:易,《周易》。《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传》是解释经文的,共十篇,《象》上下是其中的两篇。
⁴⁵是颂:这篇颂。原编选者选录本文时,已将碑文末尾的颂删去。


桐叶封弟辩祭十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