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桓温与司马昱
郗超并不是劝桓温直接篡位,而是建议桓温换个皇帝,当然,这个举动通常被视为篡位的铺垫。
换皇帝就有个物色新皇帝的问题。
人选似乎也是现成的,就是桓温的老朋友司马昱。司马昱在《世说新语》里的称谓也很复杂,他是“会稽王”,又长期担任辅政大臣,既是宰相又有王爵,因此有个特别的称呼“相王”,他还有个军职“抚军大将军”。他是以皇帝的身份死的,死后的谥号是“简文”,庙号是“太宗”。
所以,《世说新语》里说到会稽王、相王、抚军、简文、太宗……都可能是他。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他母亲郑阿春,以寡妇的身份嫁给当时是琅邪王的司马睿,特别受宠。这个女人甚至有时会改变一部儒家经典的名字,为了避她的讳,号称是孔子用来指导后世君王怎么统治天下的伟大著作《春秋》,被改名《阳秋》。
晋元帝是特别宠爱这个小儿子的,考虑过立他当继承人,因为王导、周等人的反对没有成功。不过晋元帝去世的时候,司马昱也才三岁,这些都是大人的事,牵扯到多么复杂的政治斗争,司马昱并不知道。
事实证明,晋元帝没换太子,是做了正确的选择。比司马昱大二十一岁的哥哥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他差不多是整个东晋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
可惜司马绍只当了不到四年皇帝就去世了,儿子司马衍即位,也就是晋成帝。晋成帝当了十八年皇帝去世,因为儿子太小,传位给弟弟司马岳,也就是晋康帝。
成帝、康帝这两个皇帝都是司马昱的侄子,但比他分别只小一岁和两岁。
晋康帝即位两年后就去世了,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
这一年,司马昱二十四岁,但已经是皇帝的叔祖父。
【东晋帝王世系图】说明:1.帝号前的数字,是登基次序;2.括号内,是在位时间。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世说新语·言语》)
原来的执政大臣骠骑将军何充去世了。
太后褚蒜子的父亲褚裒被征召入朝,显然,他是很有可能接替何充的人。
褚裒到了石头城,王濛、刘惔两个一起去拜访他。
褚裒问刘惔:“真长,你看把我放到什么位置上合适?”
刘惔回头看王濛:“这位先生会说话。”
褚裒就看着王濛。
王濛说:“国家自有周公。”
很久很久以前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去世,儿子成王还小,弟弟周公摄政,带领着周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天下归心。
所以王濛这话的意思是,当今宗室当中,有人可以发挥类似周公的作用,所以您作为外戚,就不用多事了。
王濛说的周公,自然是指司马昱。而褚裒也并不是很有权力欲的人,也就心领神会而且心甘情愿地回去了。
不久后,司马昱便掌握了军政大权,“以会稽王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抚军大将军是曹魏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相继担任过的职务,执掌中央军权;录尚书六条事则意味着总领朝政机要。总之,军政大权,都已经到了司马昱的手里。
有野心的人到了这个位置上,是很容易想篡位的,但司马昱显然只是一个很不用心的权臣。
甚至于,他也不具备一个权臣的素质。把桓温提拔起来去坐镇荆州的就是他,桓温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司马昱想到的对策,竟是用只会清谈的殷浩去和桓温对抗,当然只能节节败退。
他对付桓温唯一有点效力的手段,就是拖。大概因为这确实比较符合他的本性:
简文为相,事动经年,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太宗曰:“一日万机,那得速!”(《世说新语·政事》)
司马昱辅政时,有个大事小情,动不动就拖上一整年,然后才通过。桓温嫌他慢,常劝他注重效率。司马昱引了句《尚书·皋陶谟》:“一日万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必须小心处理,怎么快得起来?
所以司马昱去世之后,他的政治水平,得到的评价可谓相当凄惨:
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谢灵运迹其行事,亦以为赧、献之辈云。(《晋书·简文帝纪》)
谢安把他比作晋惠帝,西晋的悲剧,就是晋惠帝时代酿成的。
谢灵运则把他比作周赧王、汉献帝,那都是亡国之君。
不过谢安总算承认,司马昱的清谈水平,比晋惠帝那个白痴强一点(好像还是不怎么样)。
司马昱是在身边都是名士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也就是按照名士的标准塑造自己的。
名士要长得好看,司马昱的形象就很不错,《续晋阳秋》说:“帝美风姿,举止端详。”《世说新语》里,对他形象之动人,尤其有很出彩的侧面描写: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宣武。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住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世说新语·容止》)
司马昱以会稽王的身份辅政时,曾和谢安一起去拜访桓温。桓温对自己的“短主簿”王珣说:“你是早就想看看相王的,今天可以躲在帷幔后偷窥。”
事后,桓温问王珣:“到底如何?”王珣说:“相王是国家的辅弼,气质清澈就像神灵一样,您也是万众期待的人物,不然,谢安怎么会故意收敛自己呢?”
王珣是谢家的女婿,后来却被谢安逼迫离婚,大约是早就有矛盾的。所以这里王珣刻意贬低了谢安。至于桓温活着的时候,谢安还不是仆射,那倒并不构成疑点,直接引语里也乱用后来才有的官衔,是《世说新语》的老毛病了。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世说新语·容止》)
司马奕(后来被桓温废为海西公)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们每次早朝,殿堂里还是暗的,只有司马昱来了,就像有朝霞高高升起,大家觉得眼前都亮了。
这条大约是司马昱成了简文帝之后附会出来的,意在证明他命中注定要取代司马奕当皇帝。但只要夸人还讲点底线,那也是基于司马昱的美貌编出来的段子。
当然,作为名士,清谈水平是格外重要的。司马昱在“言语”门、“文学”门、“赏誉”门、“品藻”门里频频亮相,虽然主要是做听众,但也说明他是爱清谈的名士圈的中心人物,大家都想在他面前证明自己。
而且,虽然刘惔说他只是第二流的人物,谢安对他的评价更损,但《世说新语》记下来的他的言论,往往相当高明。看来他不善谈而善评,直接上场参与辩论模式的清谈,算不得一流高手,但毕竟听得多见得广,评价别人,常能切中肯綮。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世说新语·言语》)
传说本是龟兹太子,被尊称为“高坐道人”的帛尸梨蜜多罗,虽然在汉地生活,但并不学习汉语,和人交流,都靠翻译。
当然不免因此有些议论。
司马昱就给解释:“这是为了避免无聊的应酬。”
世界上总归是蠢人多,你会说汉语而不跟人说话,那是不礼貌得罪人。现在干脆不会,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世说新语·赏誉》)
评价王述:“才能既不优长,对名利又不淡泊,可是只凭着他那一点真诚直率,就足以抵得上别人很多很多东西。”
这个评价,可以和王导对王述的评价对照看。
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世说新语·赏誉》)
评价殷浩:“谈的道理不算高超,表述也不简单直接,可是他认真斟酌、探寻过的道理,布局还是很有章法的。”
——难道他是因此觉得殷浩有军事才能的?照这个说法,在名士圈里,殷浩已经是很讲逻辑的了。
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世说新语·品藻》)
评价何晏、嵇康:何晏的毛病,是言辞太精巧了,反而连累了他所阐释的理;嵇康的毛病,是才气俊拔,反而伤害了他追寻的道。
这条评价,就真是有水平了。何晏、嵇康都是玄学大家,顶级名士,挑他们的毛病不易,而两个人都结局不好,哪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也得证明下他们的境界还不够。
司马昱点出这两条,都可谓恰到好处。刘孝标作注释:“理本真率,巧则乖其致;道唯虚澹,俊则违其宗。所以二子不免也。”是把司马昱婉而多讽的表述,变得透彻直白,好懂了很多,但韵味自然差了。
前面已经引用过的,司马昱听说桓温组织《易经》研讨会,开始虽有兴趣,但知道桓温限定每天谈一卦后,就不想听了。这事也是很体现他这个“第二流中人”眼光有多高超的。
司马昱对谢安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世说新语·识鉴》)
这算是最早点破谢安不会一直隐居的评论。谢安在司马昱死后对他评价那么毒舌,未必不是记仇。
司马昱还有个很多名士没有的优点,就是比较善良: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世说新语·德行》)
司马昱做抚军将军的时候,坐床上积了很厚的尘土,也不让擦去。老鼠从上面走过留下脚印,司马昱看着出神。——大约床尘鼠迹,正如雪泥鸿爪,也是能引出一些玄想的。
有个参军大概是新来的,不知道领导有这个爱好,看见大白天有老鼠出洞受不了,就用手板把老鼠拍死了。
司马昱当然就流露出不开心的神色。
有拍马屁的凑上来,要求惩罚这个参军。
司马昱就吩咐说:“老鼠被害,都不能忘怀,再因为老鼠而害人,恐怕不可以吧?”
此外,司马昱也比较有羞耻心: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世说新语·尤悔》)
他看见田里的稻子不认得,问是什么草。知道答案后,司马昱三天没出门,说:“哪有靠它养活,却不认得它的根本的呢?”
这多少算是以与劳动人民的隔阂为耻吧。在东晋时,真是很难得的品质。
《世说新语》里也有不少桓温和司马昱的互动:
宣武与简文、太宰共载,密令人在舆前后鸣鼓大叫。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廷间故复有此贤。”(《世说新语·雅量》)
桓温、司马昱、司马晞共坐一辆车。——司马晞也是晋元帝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昱的异母兄长,是个喜好军事的人。
桓温秘密安排人在车前车后突然敲鼓大叫,制造混乱。
于是仪仗队被惊扰大乱。
司马晞很恐惧慌乱,急着想下车。——有人怀疑,他一个喜欢军事的人,怎么会这么胆小?恐怕是《世说新语》在编段子污蔑他。但换个角度说,秦舞阳这种从小杀人的家伙,刺杀秦始皇的时候也掉链子,日常勇猛和危急关头的表现是两回事,何况紧张也可能是反应快呢。
而司马昱淡定如树懒,你慌你的,我自岿然不动。
于是桓温感叹:“想不到朝廷中又有这样的贤人。”
夸司马昱长得好的文字,往往都会强调他有一种安静淡定的气质。按照名士的标准,吃个鸡蛋都着急那叫“忿狷”,“当无一豪可论”。而面对多大危机都没反应,好比嵇康临死前弹个琴,谢安看到淝水战报继续下棋之类,则是交口赞誉的“雅量”。
这么论司马昱是真有雅量。
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昱和桓温一起入朝,互相客气,都让对方走在前面。
最后桓温不得不先走,于是就引了句《诗经》里的《卫风·伯兮》,表示我走在前面,是给你开路。
司马昱显然对《诗经》烂熟于心,于是引了句《鲁颂·泮水》,表示不是你给我开路,而是我在追随你。
《晋书·简文帝纪》里说:“初,帝以冲虚简贵,历宰三世,温素所敬惮。”这个说法不见得不对,但也有可能是,桓温人生的起步阶段,司马昱给他帮助不少,后来桓温要专权,以司马昱的身份而言,是个障碍,但这个障碍太容易逾越了,倒让桓温可以用赏玩的眼光看待他。
所以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想通过换个皇帝来立威,自然就想到司马昱了。
当然,首先要找理由把原来的皇帝废掉,桓温找的理由比较缺德。
当时皇帝是司马昱的侄孙司马奕,桓温说他:
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晋书·帝纪·第八》)
大意是司马奕阳痿,是不可能有儿子的。他有些男宠,可以出入宫禁,所以后宫的美人所生的三个男孩,不是司马奕的儿子,是这些男宠的儿子。现在这些孩子要被当作皇子给予封爵,这就令人猜疑了。
就这样,司马奕被废为海西公。不过司马奕也比较认命,被废之后不和别人接触,以免人家利用自己这个特殊身份生事。他成天和内宠(应该是有男宠也有女宠)在一起厮混,生了孩子决不抚养,表示自己确实阳痿,这些孩子和自己无关,桓大司马废掉自己理由充分证据有力。这样,他活到四十五岁去世,也算是东晋皇帝里比较长寿的一位。
这就是特权阶级的好,我再失败,也可以祸害这些女人和孩子不是?
司马昱被推上了皇帝宝座,但当然一切在桓温监控之下,没有任何实权,自由也比原来少了很多。
司马昱对付桓温的办法,主要就是哭:
桓宣武对简文帝,不甚得语。废海西后,宜自申叙,乃豫撰数百语,陈废立之意。既见简文,简文便泣下数十行。宣武矜愧,不得一言。(《世说新语·尤悔》)
桓温想向司马昱解释,这次自己废立,用意到底在哪里,是多么正义的目标,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但司马昱一见他就哭个没完,让桓温一句话都说不出。
你跟我说废掉司马奕的理由,我表示赞同,那我就成了你的同谋;但我也不敢不赞同,所以我就使劲哭,这个问题我们不交流。
桓宣武既废太宰父子,仍上表曰:“应割近情,以存远计。若除太宰父子,可无后忧。”简文手答表曰:“所不忍言,况过于言?”宣武又重表,辞转苦切。简文更答曰:“若晋室灵长,明公便宜奉行此诏。如大运去矣,请避贤路!”桓公读诏,手战流汗,于此乃止。太宰父子,远徙新安。(《世说新语·黜免》)
那个听见鸣鼓大叫就吓得要下车的司马晞,是好武的,桓温对他比较猜忌,捏造了个谋反的罪名,把他父子给废了,然后又继续上表,请求司马昱同意处死他们,以绝后患。
司马昱亲手写了回复:“这事我都不忍心说,何况比我不忍心说的还要严重呢。”司马晞毕竟是我哥,废他就已经是我不忍心说的,杀他当然更不行了。
桓温继续请求,司马昱固执起来:“如果晋朝的国运还长远,你就按我说的,不要杀害他们。如果大晋朝要完了,那我愿意给贤人让路。”
桓温读到这份诏书,手也抖了,汗也下来了,于是也就放弃原计划,把司马晞父子流放了事。
因为这件事,后世学者往往觉得司马昱毕竟是厚道人,觉得谢安把他比作晋惠帝太过分。晋惠帝眼睁睁看着多少亲人死在面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司马昱毕竟是护着家里人的。
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问上何在?简文曰:“某在斯。”时人以为能。(《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昱在幽暗的屋里坐着,召见桓温。
桓温来了,没看见他,桓温年纪也很大了,腿脚不方便,眼神也不好,于是问:“圣上在哪里啊?”
司马昱说:“某在斯。”
当时人都认为,司马昱实在答应得好。
因为这时候司马昱和桓温说话,提到自己时第一人称代词很不好处理,不能太尊贵也不能太谦卑,不能太正式也不能太随便。而这句“某在斯”是《论语》里的话,这就属于用典而应景,完美回避了这个难题。
而且,《论语·卫灵公》里,这句话是出现在这个场景里的: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孔子和师冕(盲乐师叫冕的)见面,到台阶了,孔子就说:“这儿是台阶。”到座席了,孔子就说:“这儿是坐席。”大家都坐下了,孔子就告诉师冕:“某在斯。”我在这里。
等于是司马昱自居孔子,而把桓温当盲人。
这时候,能够让司马昱稍微喘口气的,也只有皇家的园囿华林苑了。——当时洛阳、邺城等重要的都城,皇家园囿都叫华林苑(园)或芳林苑。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昱到了华林苑,对身边人说:“人与自然交会为一体的感觉,不一定要到遥远的旷野才能领会到。这里浓荫匝地,林水相映,自然便有濠梁、濮上那样的想法,觉得鸟兽禽鱼,自然来与人亲近。”
庄子和惠施争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是在濠梁。
楚王请庄子做官,庄子头也不回继续钓鱼,说我宁可当烂泥潭的小乌龟,是在濮上。
庄子的快乐究竟是什么?是当时流行的话题,司马昱无疑日常和人谈论过好多次,但其实大家也不过说说罢了。现在当了皇帝,他对濠梁、濮上的向往,倒反而是发自心底了。
然而,该来的事,终究是逃不过去的:
初,荧惑入太微,寻废海西。简文登阼,复入太微,帝恶之。时郗超为中书在直。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计,政当无复近日事不?”超曰:“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必无若此之虑。臣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诵庾仲初诗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甚凄厉。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世说新语·言语》)
当初,火星(荧惑)进入代表皇帝的太微区域,不久后司马奕就被废为海西公了。
荧惑入太微,这是最凶的天象,就意味着皇帝要出事。
司马昱当了皇帝,又出现了荧惑入太微的天象,司马昱感到很厌恶。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古代天人感应的思维下,天文学也是社会学尤其是政治学。台湾学者黄一农先生在《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中指出,史书中记录的很多天文现象都是伪造的。但实际上,问题并不像他说的那么严重,只是史官和星象学家有了分工之后,史官转述星象学家的观察结果,往往表述不准确。比如《汉书》里曾把“荧惑入太微”说成是“荧惑守心”,这两种天象都是大凶,固然是说错了,但不能说大凶的天象并不存在。
据刘次沅先生所做的天象检验,这里提到的两次“荧惑入太微”,都是确实发生了的。[1]
这时郗超任中书侍郎,正好当值。
简文帝招呼他进来,说道:“天命的长短,本不是我所能考虑的。只是最近发生的事,不会再来一次吧?”
郗超当然是知道桓温的计划的,所以透底给他:“大司马正要对外巩固边疆,对内安定社稷,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打算。臣用家中百口的性命,来给陛下担保。”
司马昱就背了庾仲初的两句《从征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声音非常凄厉。
不久后郗超休假,回东边的会稽郡看望父亲,司马昱对他说:“代我向令尊致意。王室和国家的事情,竟到了这个地步!这是因为我不能以道来纠正失误,捍卫国家,意识到灾难而预先防患。我的愧叹之深重,非言语所能表达!”说完便哭得泪满衣襟。
司马昱不至于不知道郗超是桓温死党,现在任这个职务,就是来监视自己的。所以他对郗超说这番话,并不仅是对郗超的父亲郗愔说,而是对桓温说。
司马昱可能在想,当年要是发个狠,听刘惔的,自己去坐镇荆州,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虽然以他的能力这么做基本只会更惨,但人总是会假定当年做了不同的选择,人生就会不一样的。
不过事已至此,司马昱的命运,实际上固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也不只掌握在桓温手里。
世家大族的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