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郴州李使君文

字数:929

公贞元十九年冬出为阳山令,过郴州,识李使君,有李员外寄纸笔及叉鱼诗,即所谓“获纸笔之双贸,投叉鱼之短韵”也。其生平契分,皆具此文。笔墨闲录云:祭李郴州文尤雄奇。〔补注〕沈钦韩曰:权德舆李伯康墓志云:“字子丰,陇西 成纪人。永贞元年十月卒。”方苞曰:此赋体也,其源出于陆机吊魏武帝文。曾国藩曰:亦不出六朝轨范,不使一秾丽字,不著一闲冗句,遂尔风骨遒上。通首不转韵,古无此体,宋人为长短句祭文,则多一韵到底。

维年月日,将仕郎守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郴州 李使君之灵¹。

¹文苑此篇首题云:“维元和元年岁次景戌,二月乙未朔二十四日戊午,将仕郎云云使君员外三兄之灵。”考之唐历皆合。

古语有之:“白头如新,倾盖若旧。”顾意气之何如,何日时之足究¹!

¹“何”,或作“曷”。

当贞元之癸未¹,惕皇威而左授;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颓而位仆。历贵部而西迈,迩清光于暂觏²;言莫交而情无由³,既不贾而奚售!哀穷遐之无徒⁴,挐百忧以自副;辱问讯之绸缪,恒饱饥而愈疚。接雄词于章句,窥逸迹于篆籀⁵,苞黄甘而致贻,获纸笔之双贸⁶;投叉鱼之短韵⁷,愧韬瑕而举秀。

¹或作“酉”,今按“癸未”者,贞元十九年贬阳山令时也。

²“于”,或作“而”。

³“莫”,或作“若”,而下无“情”字。

⁴“遐”,或作“荒”。“穷遐”,或作“遐荒”。“徒”,或作“图”。

⁵“籀”,直石切。

⁶即李员外寄纸笔云:“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

⁷即公叉鱼十八韵招张功曹。

俟新命于衡阳,费薪刍于馆候¹;空大亭以见处,憩水木之幽茂。逞英心于纵博,沃烦肠以清酎²;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³。宴州楼之豁达,众管啾而并奏⁴;得恩惠于新知,脱穷愁于往陋⁵。辍行谋于俄顷,见秋月之三彀;逮天书之下降,犹低回以宿留⁶。念睽离之在期,谓此会之难又;授缟纻以托心⁷,示兹诚之不谬。傥后日之北迁,约穷欢于一昼;虽掾俸之酸寒,要拔贫而为富。

¹郴在衡山之阳,贞元二十一年,公以顺宗赦徙掾江陵,待命于郴云。

²“以”,一作“于”。

³〔补注〕陈景云曰:“惊透”二字,本太冲吴都赋。方言:“透,警也。”

⁴“啾”,或作“湫”。潘岳闲居赋:“管啾啾而并奏。”

⁵“穷”,或作“冤”。

⁶“宿留”,上音秀,下音溜。前汉:“宿留海上。”史记:“宿留之数日无所见。”

⁷吴 季札聘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见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授”,或作“援”。

何人生之难信,捐斯言而莫就;始讶信于暂疏,遂承凶于不救¹。见明旌之低昂²,尚迟疑于别袖;忆交酬而迭舞,奠单杯而哭柩。

¹“承”,或作“成”。“于”,一作“而”。

²“明”,诸本作“铭”。此从阁本,字见檀弓,郑注云:“神明之旌。”

美夫君之为政,不桡志于谗构¹;遭唇舌之纷罗,独陵晨而孤雊²。彼憸人之浮言,虽百车其何诟³;洞古往而高观,固邪正之相寇。幸窃睹其始终,敢不明白而蔽覆。神乎来哉,辞以为侑。尚飨!

¹“桡”,或作“侥”;或作“挠”,从手,皆非是。

²“陵”,一作“凌”。

³“车”,或作“年”。今按:后汉书冯衍出妻书云:“词语百车。”韩盖用此,作“年”非是。


祭穆员外文祭薛助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