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黛钗交好和宝黛深情

字数:5677

林黛玉为什么跟薛宝钗成了好朋友?

黛玉和宝钗都认为自己的姻缘稳操胜券?

黛玉和宝玉之间又变成什么情景?

曹雪芹妙写“三角恋”,真如天外飞来!

《红楼梦》的奇异就在于,如果在其他小说里,三角恋爱中的对立双方会永远强烈地对立下去,互相嫉妒,互相怨恨,互相争斗,互相陷害,构成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有趣故事。《红楼梦》却愣是不照传统的模式写。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似乎三角恋的女性,第42回就成了好朋友。直到曹雪芹所写的前80回结束,黛玉再也不挖苦“金玉良缘”,宝钗再也不讽刺宝黛。林黛玉和薛宝钗成了亲如姐妹的好朋友。这桩连贾宝玉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啥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是怎么回事?

薛宝钗兰言解疑癖

第42回回目“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兰言”指金兰之交即至交好友之间的语言。所谓“兰言解疑癖”就是薛宝钗用好朋友的善良语言解除林黛玉的“疑癖”。薛宝钗的“兰言”是什么?是教育林黛玉不要看《西厢记》这类邪书,不要被邪书移了性情。林黛玉的“疑癖”是什么?是看《牡丹亭》《西厢记》这类书,还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宣牙牌令,林黛玉对“左边一个天”回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薛宝钗听了,回头看她。按说林黛玉这么敏感的人该知道,薛宝钗这样“不关己事不开口”的人只要一关注,肯定有必须关注的原因。林黛玉应该警惕起来。但是,林黛玉只怕被罚,并没琢磨薛宝钗为什么看她?接着,林黛玉对“中间锦屏颜色俏”,又回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林黛玉说完就忘了,其他人大概或者根本没听懂,或者过耳就忘,但薛宝钗记着。刘姥姥离开贾府第二天,林黛玉和薛宝钗早起一块儿给贾母请安后,回到大观园,薛宝钗把林黛玉叫到蘅芜苑,说:“你跪下,我要审你。”劈空而来,肯定很严重,所以才得跪下审,当然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的。林黛玉不知什么缘故,说:宝丫头疯了。薛宝钗说:“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薛宝钗把林黛玉千金小姐身份抬出来了,肯定是黛玉做了与身分不符合的事才被这么挖苦。林黛玉还是不明白,薛宝钗把酒令的事提出来,林黛玉闹了个满脸飞红,心服口服。

黛钗交好

林黛玉为什么满脸飞红、羞愧难当、心服口服呢?因为薛宝钗的批评既无懈可击,又有理有力有节。

林黛玉在酒席上念的两句词,第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第二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金圣叹改的《西厢记》。《牡丹亭》和《西厢记》在当时被看成淫邪之书,被封建卫道者视为异端,有修养的家庭不允许孩子特别是女孩看这些书。一位千金小姐念出这两出戏的唱词已很不像话,何况林黛玉念的都是带“怀春”味的词,就更难堪了。所以,林黛玉马上叫“好姐姐”,祈求薛宝钗不要把这件丢脸的事说给别人听。

外国学生看这一段,肯定看不懂。当代青年看这一段,也可能琢磨不透。为什么念句《牡丹亭》和《西厢记》就这么严重?在当时,确实很严重。

曹雪芹写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聪明女孩的对话,很巧妙也很微妙。薛宝钗因为深藏不露,对这两出戏的戏名躲躲闪闪;林黛玉因为娇羞害怕,也对这两出戏的戏名躲躲闪闪。两个人都对自己知道《西厢记》和《牡丹亭》,感到难为情,所以都硬说不知道:

薛宝钗明知林黛玉的话从哪里来,偏说:我竟不知道是哪里来。其实,如果不是看得很熟,怎么可能别人一张嘴,你就知道这词是哪儿来的?这是巧妙的硬赖。但是天真的林黛玉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林黛玉绝口不提自己的话从哪里来,偏说:我不知道随口说的。如果不是读过而且熟记,哪个随口就说出两出名剧的名句来?这也是巧妙硬赖。但是薛宝钗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

薛宝钗又说:我也不知道。听你说怪生的,所以请教你。这话更狡猾,既然是“怪生的”,怎么能马上就听出来这词不是千金小姐可以说的?天真的林黛玉仍然不往这方面想。

两人都“不知道”!?其实两人都知道,但故意不说,不敢说,不好意思说,不约而同地硬赖。因为《西厢记》这书名,在当时是“淫书”,大家闺秀说不出口。两位姑娘的这种情态写得实在太棒了。

林黛玉因此“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薛宝钗看林黛玉那样难堪,羞愧,又受到林黛玉的真诚所感动,也真诚地对林黛玉掏心窝子:其实她早就读过《西厢记》!然后,薛宝钗发了一大通言论,可以叫薛宝钗处世宣言。她认为,男人应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子只应关心针线之类的事,无才便是德。她还对林黛玉进行不可因为读邪书而移性情的思想教育。林黛玉心中暗服,点头说“是”。

这是林黛玉第一次对薛宝钗说“是”,心悦诚服地说“是”。

这可真是令《红楼梦》的读者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来的事。

林妹妹在宝姐姐面前过去是什么情态?

她什么时候不是居高临下?

她什么时候不是尖酸刻薄?

她什么时候不是我行我素?

她什么时候不是主动出击?

这次完全变了!彻底变了!

因为林黛玉的短处被抓住了!

从此,薛宝钗和林黛玉结束了互相明争暗斗的局面,成了朋友。

林黛玉仅仅因为有“短处”被薛宝钗抓住,就跟薛宝钗推心置腹地交朋友,这可能吗?二人交好,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黛玉宝钗成好友的原因

为什么黛钗能够交好?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薛宝钗这次跟林黛玉的私下交谈确实是帮助、爱护林黛玉。

前辈红学家有拥林派和拥薛派,对薛宝钗不以为然的点评家大有人在。薛宝钗兰言解疑癖在有些点评家看来,林黛玉上当了,被薛宝钗收服了,只等着坐以待毙了。冯其庸先生校订《红楼梦》八家评本里的太平闲人就说,“‘兰言’皆捉襟见肘之词,只以欺黛玉蠢才耳。”洪秋蕃说,薛宝钗“大约传奇歌本,奸盗邪淫无不博览胸中,故能造金锁、托僧言、夺人婚姻如反掌耳。”“此是宝钗自点自睛。”当代不少红学家如刘梦溪教授也认为,林黛玉太单纯太善良,被薛宝钗忽悠了。薛宝钗并不是真心跟林黛玉友好,有时甚至对林黛玉虚与委蛇。天真单纯的林黛玉却对她真心友好、坦诚相待,甚至因为自己过去对薛宝钗的“误会”而深深自责,从而进一步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那么,薛宝钗对林黛玉进行教育,是薛宝钗跟林黛玉玩心眼儿还是她真对林黛玉好?我认为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薛宝钗是真为林黛玉好。是真为林黛玉的名声、前途考虑。试想,在贵族大家庭里,千金小姐迷恋《牡丹亭》《西厢记》是多丢脸的事!而薛宝钗及时提醒林黛玉急刹车,提醒她千万不要看这样的书,即使看了,也绝对不可以当众说。这当然是爱护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的林黛玉为什么从此把薛宝钗当成姐姐?因为薛宝钗这次起的就是姐姐的作用,而且,薛宝钗是冒着被误会的可能劝诫林黛玉。这自然令林黛玉感激涕零。

那么,林黛玉是真信服薛宝钗还是因为被抓住短处不得不表示信服?我认为,林黛玉是真信服。林黛玉从小受的就是淑女教育,跟杜丽娘一样。《红楼梦》没写贾雨村如何教林黛玉,估计这个酸儒跟《牡丹亭》的腐儒陈最良差不多,绝对不会给林黛玉讲爱情诗,没准儿跟陈最良一样,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成是“后妃之德”。林黛玉尽管喜欢《西厢记》,但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书不能看。

所以,蕃芜君兰言解疑癖的薛宝钗,出发点是与人为善,效果是林黛玉心服口服。

薛宝钗到荣国府给人的印象是大方,会做人。薛宝钗这个人,是那种在社会上八面逢源的人。她既擅长锦上添花也注意雪中送炭。她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儿。王夫人另一个亲外甥女儿王熙凤对赵姨娘连正眼都不瞧。薛宝钗对赵姨娘这样的倒霉蛋儿,却细心地照顾到。她送礼给贾宝玉,也同样送礼给贾环。薛宝钗会做人做得最成功的恐怕就是在林黛玉跟前做人。兰言解疑癖是一例,送燕窝又是一例。

林黛玉长期咳嗽,薛宝钗建议用燕窝滋补,亲自派婆子把燕窝和冰糖送到潇湘馆。这使没有兄弟姐妹、常作“司马牛之叹”的林黛玉感受到亲情温暖。林黛玉的孤寂心灵,有一点儿微小的温暖都会让她特别感动。薛宝钗建议林黛玉用燕窝粥,又不要让林黛玉因为吃燕窝遭到闲话,她直接提供燕窝,既是与人为善又考虑周全。这自然感动了林黛玉。或曰:薛宝钗家里那么有钱,她送点儿燕窝算什么?对这样的疑问,林黛玉早就做了回答:“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黛钗交好的其次的原因是,林黛玉为人单纯,别人给个棒槌,她就当成“针”(真)。她根本不想想,如果薛宝钗不先看那些所谓移了性情的书,她怎能听出来?她怎么知道看这样的书会移了性情?薛宝钗不把林黛玉说《西厢记》歌词的事告诉人,是保护林黛玉呢?还是保护自己?其实主要是保护她自己。倘若把这事传出去,如果有人问一句,林姑娘念的词是《西厢记》里的话,我们都不知道啊,宝姑娘您怎么知道?薛宝钗的“不看邪书”岂不穿帮了?单纯的林黛玉根本不去想这些事,她真心地认为薛宝钗就是为她好,不藏奸。第45回,当薛宝钗谈到林黛玉的病而且建议用燕窝来滋补时,林黛玉深情地说了一大段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林黛玉这番话说得多么真诚?多么恳切?简直令人泪下!林姑娘实在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

林黛玉把她过去误会宝钗的想法、把深深自责的想法告诉贾宝玉。贾宝玉似乎比林黛玉更有社会经验,也可能贾宝玉从本身遭遇感受到薛宝钗未必是林黛玉现在认为的那么善良、那么无私。所以,贾宝玉听了林黛玉的话后,有点儿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倒“落了单”,给孤立了。

天真的林黛玉因为跟薛宝钗的关系突然变好,自己的心情也格外好,在大观园姑娘们聚会商量画画儿时,她又是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叫惜春画《携蝗大嚼图》,又是说薛宝钗给惜春开的画画材料单子是连自己的嫁妆都开进去了。表现得特别活泼,特别快乐。曹雪芹非常喜欢林黛玉,把回目写成“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雅谑”是雅致的玩笑,“余香”应该是说史太君宴大观园活色生香,最后的最美好的一笔本来应该是惜春给画出来,没想到却是林黛玉给补上的。

最后,我认为黛钗交好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站在各自立场上,都觉得对方已威胁不到自己。她们分别觉得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都已不成问题。从林黛玉这方面看,和宝玉诉肺腑后,心心相印,什么外力也不能分开,只等老太太发话,而且她以为外祖母会发话。从薛宝钗这方面看,有贵妃娘娘给的跟宝玉相同的赏赐,有贾母几次当众夸奖,她在贾府的地位稳步上升,只等着哪天贵妃发话就成,而且她以为,到一定时候,王夫人会要求贾元春发话。两个聪明的姑娘都知道,他们之间的互相争斗对个人命运一点儿不起作用。从林黛玉那方面看,薛宝钗怎么跟她争斗也拉不过贾宝玉的心,对黛玉来说这就够了。从薛宝钗那方面看,林黛玉怎么跟她争斗也左右不了贵妃娘娘的指婚意向,对薛宝钗来说,这也够了。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对峙,薛宝钗稳操胜券的心理,从她跟林黛玉聊天表现出来。第45回,因为燕窝的事,林黛玉把薛宝钗当成是心腹,诉说自己这些年寄人篱下的苦闷,薛宝钗回答很耐人寻味,她说:“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这不是明确地说林黛玉跟贾宝玉一点儿也扯不上,将来得嫁到贾府之外去?贾府还得赔一副嫁妆?

两位本来似乎是势不两立的“情敌”成了真诚的好朋友,宝黛爱情为什么和怎么样成为大悲剧就成了古埃及的司芬克斯之谜了。

在薛宝钗跟林黛玉戏言“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旁边有段脂砚斋评语很耐人寻味:“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言,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细思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看来,宝钗的戏言,还是曹雪芹构思上的大章法,可惜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如何处理宝玉、黛玉、宝钗的最终局势。

宝黛情到深处归平淡

史太君宴大观园后,林黛玉和薛宝钗开始交好,宝玉和黛玉之间再也没有猜忌、争吵、怄气。平平静静,甜甜蜜蜜,宝黛进入了相濡以沫阶段。

但是宝黛爱情注定永远结不出果子,因为林黛玉的病越来越重,她短命而亡的预示再次出现。

林黛玉跟薛宝钗互剖金兰语后,林黛玉在秋雨连绵的夜晚,看《乐府杂稿》内写秋雨和伤别离的诗,心有所感,写成《代别离》诗一首,模仿《春江花月夜》的风格,题名《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 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金兰契

这首歌行是林黛玉堪与《葬花吟》、《题帕诗》媲美的佳作。它起到什么作用?

其一,凸显了林黛玉作为天才女诗人的才思。这首诗模仿初唐歌行,像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歌行一类的诗,总是对某种感情反反复复,回回环环,一咏三叹。在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月”和“江”反复重叠出现各达十余次。在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里,“秋”字出现十几次,“风”和“雨”也出现多次。真是满目皆秋,满纸皆秋,风雨交加,风雨如晦。林黛玉旧瓶装新酒,诗写得清冷、优雅、切合她的身世为人,无愧是大观园最杰出的诗人。

其二,《秋窗风雨夕》比起《葬花吟》来,更加悲苦,更加感伤。林黛玉因寄人篱下长久形成的心理压抑,因为一次次跟“金玉良缘”过招带来的烦恼,因为一次次跟贾宝玉掏心泣血带来的心灵碰撞,因为对未来没有希望的企盼,身体越来越差,年仅十五岁的黛玉已经明显地感到人生“深秋”、“苦秋”的来临。

其三,《秋窗风雨夕》是又一次诗谶,也就是预言。这首诗的正题是《代别离》。此时,黛玉父母早已亡故,她对亲人已无“别离”可言。那么,她“别离”针对哪个?针对贾宝玉。林黛玉在不久的将来会跟贾宝玉别离,而且生离即将成为死别。她的“别离”,还针对她美丽而短促的人生。林黛玉进入这年的秋天后,身体每况日下,自己深知“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此后,很可能在第二年,林黛玉和贾宝玉别离。贾宝玉生死未卜,林黛玉因为眷恋贾宝玉、思念贾宝玉、不停地流泪,病情不断加重,“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在下一个秋天,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最后一滴眼泪,离开人世。到人世间向神瑛侍者还泪的绛珠仙子泪干情尽,魂返太虚。

林黛玉的诗刚刚写完,贾宝玉冒雨前来看她。

这里有个不起眼的有趣对比,林黛玉下午和薛宝钗告别时,曾要求“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薛宝钗答应了,一下雨,薛宝钗就不来了。贾宝玉并没有预约,却冒雨而来。薛宝钗跟林黛玉虽成了好朋友,毕竟不像贾宝玉跟林黛玉那样心连着心。

此时贾宝玉和林黛玉没了争吵理由,没了争吵心绪,没了争吵必要。有的只是细如发丝的互相关心和呵护。贾宝玉一来就连珠炮一样问林黛玉:今天情况如何?吃药没有?吃了多少饭?事事关心,处处留意。他还得拿灯照照林黛玉的脸,看看她的气色是不是好一点了?林黛玉看到贾宝玉冒雨而来,马上想到不能让他在雨中跌跤,她教训贾宝玉不要“剖腹藏珠”,爱惜灯不爱惜自己。亲手给贾宝玉准备雨中用的灯。林黛玉一见贾宝玉身披蓑衣,头顶斗笠,就开玩笑说哪里来了个渔翁?当贾宝玉要送一套蓑衣给她时,她不小心说,那样她要变成“渔婆”了。“渔翁”对“渔婆”,冲口而出,马上自己又害羞极了。一对小儿女心心相印,写得跃然纸上。

林黛玉说的“渔婆”偏偏是“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不是现实中的。这又是句谶语,宝黛爱情最后就是“心事终虚化”,就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虽然美好,却是个幻影,像画儿上画的,戏上扮的,水里的月亮,镜里的鲜花,不能成为事实。更悲惨的是,将来他们还会因为“伤别离”,“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林黛玉为贾宝玉担心、叹息,眼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贾宝玉是对林黛玉痴情悬念、牵肠挂肚。但是他们的互相担忧和思念甚至传递不到对方。结果是林黛玉孤零零泪尽夭亡。贾宝玉陷入对林黛玉永久的、痛苦的思念之中。


33.贾府的结局——刘姥姥进大观园(四)35.探春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