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 >
- 2022
【小岛浪吹】蛤派崛起之沪上王入京登顶,最猛海派小将落难,人生自古两难全
May 15, 2022
上一期有關上海市委書記的視頻
咱們主要聊了聊陳良宇的成長軌跡
其實還沒聊到我認為的核心問題
沒看前面那期的朋友其實也不用擔心
不看上一期的視頻也不會影響本期的體驗
因為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今天咱們開宗明義
我認為陳良宇被送進秦城監獄
並不是簡單的什麼黨內各種不同派系的鬥爭
畢竟江澤民因為打擊法輪功的原因
被外網的各種消息醜化的過了頭
任何官員落馬都會被渲染成上海幫的失敗
當然我不是說陳良宇不是上海幫
只是說陳良宇落馬
和他是不是上海幫關系不大
我個人認為陳良宇的下臺
更多的是因為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變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回到鄧小平剛剛掌權的時代
毛時代是比較典型的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其實是個中性詞
只是現在好像變成了個貶義詞
極權主義說的是政治權力高度集中
通常由一個團體或者一個人掌握核心權力
實現權力的方法是通過分級式政府層層遞進
每層政府都聽上級政府的命令
這個和聯邦製政府的權力架構就完全不一樣了
而毛時代的集權社會和以前的集權社會
還有個很大的不一樣
就是社會主義的出現
社會主義的經濟是指令性的計劃經濟
國家會通過行政手段控製幾乎一切經濟活動
好處自然是社會主義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缺點也非常的明顯
一方面是自我糾錯能力弱
另外一方面則是經濟的發展可能會非常的畸形
中央的專家們畢竟不是全知全能
在辦公室裏做出來的計劃
不可能考慮到所有的細節
我在64那期節目中聊到過一個觀點
那就是現在我們在提到鄧小平時
更多的是著重在他的經濟改革上
實際上鄧小平自己真正想做的是政治改革
只是因為64阻礙了鄧小平進一步的改革
這個其實也符合常識
政治和經濟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
不把政治上的問題理順了
想在經濟上有所作為是不可能的
我們把鄧小平政治經濟改革合起來看
其實就是兩個字,分權
這個分權又分成了兩種分權
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權
另外一方面則是將一些國有企業的
控製權下放給了地方政府
以及讓部分私營經濟甚至包括外資開始替代國營
所有的改革
都始於經濟特區
1979年4月,鄧小平提出建立經濟特區
所謂的經濟特區
我們說的誇張點,就是法外之地
改革開放的初期
中國既沒有錢,也沒有技術
又不可能像列強一樣找個國家搶一遍
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靠外資
你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整天在革富人的命
外資怎麼敢進來呢
所以就需要中央對部分特殊的地區
嘗試性的給與更加寬松的法律
給與更大的自由
我們說的再直白點吧
就是劃出一片地搞資本主義
剝削工人階級
這樣夠不夠清楚
為了應對特區的建立
國務院專門設立了進出口管理委員會
以及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
當時已經恢復工作了的汪道涵
任這兩個委員會的副主任
他向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推薦了江澤民
江澤民和汪道涵之間的關系亦師亦友
兩家的關系非常不一般
於是江澤民在1980年出任了
這兩個委員會的副主任兼秘書長
在江澤民接了汪道涵的棒後
老汪就趕去上海做市長了
江澤民名義上是管進出口和外資的
我前面也說了嘛
改革開放的初期做的就是吸引外資
因此廣東和福建的經濟特區試行辦法
以及特殊政策
都有江澤民的參與製定
甚至《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草案
都是在江澤民的領導之下完成的
1980年的秋天
江澤民帶領了一個考察團前往了12個國家
考察他們的進出口和自由貿易的狀況
這裏咱們可以聊個小插曲
12個國家其中一個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官方語言是英文
所以講解的時候都是用英文
偏偏跟團的翻譯水平很差
江澤民實在是看不過眼
幹脆自己全程和新加坡人英文交流
並且自己承擔下了所有的翻譯工作
訪問團的成員之一
時任廈門市委書記的陸自奮
在結束訪問後對江澤民的評價是
江是一個務實的專家
在整個行程中
他非常的投入
諸事親自操勞
沒有一點中央高級幹部的架子
回國後,老江馬上就向中央建言
認為應該允許地方政府擁有稅收減免權
轉讓土地權
並且可以保留外匯
也就是給地方更大的自主權
讓他們可以因地製宜的吸引外資
同時又讓地方可以分享成果
更絕的是,江澤民還建議應該允許
企業自願雇傭和解聘工人
在今天我們會覺得很理所當然
但是在當年這個就有點刨社會主義墳的意思
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是最偉大的階級
居然讓資產階級可以挑選和解雇工人
這個是非常犯忌諱的
而且在鄧小平剛剛掌權時
為了安撫保守派
中央發了個75號文件
規定個體戶不準雇工
所以老江其實就是豪賭
賭鄧小平會堅定的搞改革開放
賭鄧小平會保他
賭保守派沒有辦法鬥贏改革派
最後的結果是江澤民大部分的建議
都在特區得到了落實
順便說一下
這個時候廣東省的省委書記是誰呢
沒錯,就是習大大的老爹習仲勛
鄧小平的那句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
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就是對著習仲勛說的
所以江澤民和習仲勛兩個人
一個在中央給政策
一個在廣東拼殺
都是華南改革的奠基人
中國的改革開放
也是從華南地區真正開始的
1982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一個電子工業部
江澤民被任命為電子工業部第一副部長
幹了一年,就被升成了部長
當時電子工業部絕不是個空殼
國家把大量與電子有關的企業工廠
都劃撥給了這個部委
大概包括1400家企業
4000座工廠
管理了300多萬人
我們前一期講的黃菊管的上海第一機電工業局
和這一比就是弟弟
江澤民在任上做了三件事
比較容易讓領導記住
一是搞了個電子工業搶救與發展計劃
目標爭取電子工業產值在2000年達到1980年的8倍
其中特別的指出了電子行業已經向微電子行業轉變
說穿了就是集成電路,半導體這些
在當時非常的超前
江澤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發衛星,射火箭
這關系到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國防安全
1984年4月,在江澤民的主導下
長征3號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2號
通信衛星送到了既定軌道
使得中國成為了第五個能夠發射
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這件事情讓政治局和國務院都非常滿意
第三件事情則是江澤民把老幹部們搞得很舒服
我第二份工作的時候老板有一次跟我講了
做技術的人升職加薪最關鍵的技能
事情當然首先得要做明白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怎麼給大老板們做PPT
因為大老板們要麼就是忙
要麼就是蠢
我是說智力低
不是說他們腦子不好使
很多做技術的人就是把老板們
放在了和他們一個智力級別上
導致老板們聽不懂
江澤民當時面對的就是一群從戰場上下來的老將
又被文革折騰了一圈
剛剛重新掌權
這些人用煤油燈搞不好都比電燈用的多
懂什麼電子
為了讓領導們了解電子產品
江澤民做了周詳的計劃
帶了大量的道具
什麼集成電路板,微處理器,顯微鏡等等
為領導們深入淺出的講解何謂電子產品
為什麼中國需要電子改革
碰上陳雲這種上海出身的超級大佬
江澤民還可以用上海話為他解答
讓陳雲盛贊江澤民不僅掌握中國最新的技術
還善解人意
讓他們這些人在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時
也沒有一點的不自在
人民日報在陳雲對江澤民進行誇獎後
馬上就上了個重要報道
說江澤民既有技術,又尊老
這個時候上海的情況卻不是太好
從1980年到1983年之間
上海的增長速度只有全國平均的一半
1984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完深圳後來到上海
發現兩個城市的反差極大
改革前的深圳只是個小漁村
沒幾年就成了大城市
反觀上海,曾經的中國最大的都市
已經變成了一個房屋擁擠,交通堵塞
甚至連食物都不充足的城市
因此鄧小平批評上海市的領導
我每年來上海
看到的都是老樣子
你們就不能加快點步子嗎
下次來,我希望能看到大變樣
我覺得這個就是鄧小平的厚黑學了
明明就是鄧小平自己沒有把上海
放在最初的經濟特區裏
也就是沒有給上海放權
回過頭來又怪上海政府
此時在上海執政的汪道涵也是鄧小平的人
鄧小平又怎麼會真的怪他呢
其實原因大家仔細想想就會明白
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
改革開放前
上海的工業總產值占了全國的三成左右
上海的地區生產總值占了全國的7.5%
對上海這樣一個重要的地區進行改革
需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萬一出了問題,就很難挽回
另外一方面
最不喜歡改革的人就是既得利益者
上海這地方的既得利益者實在是太多了
想在上海推進改革
或者說想讓中央的一些人放棄對上海指手畫腳
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把改革放在了離中央比較遠
離香港(口誤)又夠近的西南地區
才是上策
而廣東在改革後經濟突飛猛進
與上海再一對比
差距就體現出來了
這時來批評在上海
看似是在鳥汪道涵
其實是在批評保守派
但是轉頭鄧小平又自我批評了
說上海之所以發展慢
是因為他沒有把上海列入第一批經濟特區
都是他的責任
保守派看著廣東的發展也眼熱
鄧小平又給個梯子讓他們下來
於是才有江澤民到達上海後改革的順遂
各位看,這就是鄧小平做事的精妙之處了
一通拉扯之後
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又給了反對者面子
最關鍵的是
還讓全國的城市都想著趕緊進名單,搞改革
改革這東西最怕領導人過度自信
上來就把攤子鋪的很大
又給不了下面人好處
只能靠著一腔熱血強行推動
最後搞個眾叛親離
歷史上大多數的改革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鄧小平能夠成功
包括繼任者江澤民能夠成功
和他們的策略以及能屈能伸的小身段
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汪道涵在這個之前
就已經開始做了小規模的改革
前一期節目裏我大概介紹過
後來的上海王陳良宇之所以能夠
被汪道涵,黃菊看上
就是因為在上海機電一局的改製中
快刀斬亂麻的將他手上的二級公司
(彭浦機器廠)的權限快速下放到了下級工廠
1985年汪道涵上海市長任期快滿了
時任副總理的萬裏向汪道涵征求意見
汪道涵自然又再次向中央舉薦了江澤民
於是江澤民又成為了上海市市長
江澤民一到上海
就向國務院提交《上海總體規化》
大概包括了幾個方面
一個是要解決上海人的吃飯問題
讓上海人吃飽吃好
也就是後來大家常常聽說的「菜籃子」
二是要改善交通
物流是工業的血液
三是要解決上海人的住房問題
四是要吸引外資
其實就是知會中央一聲
我要自己搞外資求發展了
反正中央也沒幾個錢能撥給上海的
從1985年到1987年年底
上海的外商投資額增加了三倍
到1987年3月上海吸引的外資總量
已經躍升到了全國第二
僅僅排在廣東之後
4月,江澤民就將陳良宇這個敢打敢拼的勇將
放到了黃浦區區長的位置上
然而即便如此
在1987年10月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時
剛被選為政治局常委的喬石依然批評上海
認為上海的經濟應該逐漸從指令性的
計劃經濟轉向為市場經濟
需要在意識形態和實踐中做出巨大變革
喬石何許人也
喬石也是個上海人
64那期我應該提過他
他其實算是偏中間的改革派
在要不要派軍隊鎮壓學生的問題上
他保持了中立
喬石不是在說上海有沒有錢
而是在說上海的體製改革不到位
被喬石變相「批評」後
1988年1月
江澤民帶領上海市領導組成了一個
大型的代表團到廣東省考察
返回上海後
江澤民再次明確強調
上海的工業部門必須進行結構性轉變
權力必須下放到下級管理部門
要更多的地方企業向股份製轉變
這時候咱們就可以聯系到前一期我們講的
陳良宇上任黃浦區長後做的第一件大事
上海新世界百貨商場改製
這場改製說的直白點
就是政府用行政力量
強行將國有資產部分的私有化
如果說毛澤東時期是低價把私人資產收歸國有
此時的陳良宇做的就是把國有資產賤賣給私人
鄧小平的改革
其實是很激烈的
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
就必然要將中央的權力分散給地方
並且給予企業家,商人們更高的地位
這個其實就威脅到了很多官員的權力
很多人因為不滿文革而支持鄧小平
但是不代表他們就支持鄧小平的改革
一些元老們更傾向於文革前
大概50到60年代共產主義的黃金時代
於是在體製中自然就有人阻止或者拖延改革
甚至有人會故意通過用力過猛來破壞改革
這個之後就是震驚全球的64事件
有關64,之前我已經有視頻詳細的描述過了
就不贅述了
結果就是江澤民一步登天
成為了中國名義上新的話事人
不過最開始時
江澤民還沒有什麼權力
鄧小平才是真正的話事人
坊間有傳聞說後來鄧小平因為江澤民改革不力
想要把他換掉
我認為這個消息水分很大
畢竟老江因為幹法輪功
被瘋狂的潑臟水
其實我們簡單的動動腦就可以明白
中國剛剛經歷過64
外資大量撤出中國
加上人心未定
想要馬上繼續推進改革本來就不現實
鄧小平在江澤民剛剛上位時各種為江澤民造勢
還把軍委主席的位置給了他
江澤民就是鄧小平的繼承人
這個裏面太復雜
我後面會專門做個江澤民的視頻
給大家講講
總之就是我認為
1992年鄧小平南巡
其實就是認為老江已經準備好了
因為64而中斷的改革可以繼續了
而這次的改革則始於上海浦東
64前的改革開放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92年之後的改革則主要放在長三角
而在鄧小平南巡的這一年
陳良宇也當上了上海市的副書記
而偏偏陳良宇還是分管金融,財政
規劃等重要事項的實權副書記
這個就又讓陳良宇得以快速的積累政治資本
而此時的中國官場的升遷模式
也從剛剛改革開放時
因為缺乏人才
是個有點文化的太子黨
或者帶點紅的知識分子就能快速的爬
變成了唯GDP論
唯GDP論利好哪些官員呢
那肯定是東南沿海城市的官員了
因為這些地方的外資容易進來
容易出成果嘛
而這些拼命搞GDP的官員
他是更認同保守派的理念還是改革派的理念呢
或者也別管他的理念了
就說他做的事
是更像一個保守派還是改革派呢
所謂的上海幫
其實不應該以地域來限製
而應該用價值觀來區分
在上海幫裏
除了周永康,賈延安少數幾個人
是軍隊和政法系統的
其他的像朱镕基,賈慶林
李嵐清,李長春等等都是有經濟背景的
但並不出身上海的能人(朱在上海呆過)
鄧小平也不會老糊塗到讓江澤民任人唯親
老江剛去北京孤家寡人的時候
帶點隨行親信是沒問題的
但是想要大規模的把自己的人安插去全國
那是不可能的
這是我對上海幫的一點看法
那種純粹以誰提拔了誰
所以誰就個哪個哪個派的說法
不一定準確
改革開放的初期
中國實行的其實是一種不算聯邦製的聯邦製
把中央政府的很多權力分給了地方
分權有很多好處
分權首先就說明中央政府放棄了自己的壟斷地位
壟斷有什麼壞處就不需要我細說了
地方政府於是可以自主選擇政策
只有本地人更懂本地的情況
自己製定出來的經濟政策
可能遠比遠在北京搞計劃的官員更貼近現實
因為各地有各自的政策
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和競爭
其實就是整個中國的很多地方
都在同時進行經濟改革實驗
這遠比中央進行計劃
然後慢慢去試錯要有效率的多
所謂的市場經濟其實對中央政府有兩個要求
中央政府要足夠強大
這樣才能把控整個國家的前進方向
但是中央政府又不能太過強大
不能強大到隨意的去幹預地方的管理
因為一旦到了細節上
國家主席就不一定比鄉長更懂
這兩者都不能太過
中央政府要是太弱
就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據
私權開始侵犯公權
政府太強就很容易出現外行領導內行
在鄧小平時期
因為鄧小平獨一無二的個人威望
他可以大量的向地方放權而不用擔心反噬
因為鄧小平在哪兒
哪兒就是黨中央
但是江澤民就不行了
按照老鄧的方式
經濟權力都下放給了地方
我小江在北京喝西北風嗎
權力來自於分配權
中央沒有錢,說話就沒有人聽
在1984年,也就是中央不太滿意上海的改革進度那會兒
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40.5%
到了1994年
這個數字降低到了22%
各省時常挑戰中央的財政政策
尤其是那些富裕的省份
分權除了削弱了中央的權威
還會造成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富裕的省份
像江浙滬廣東這些
不願意去幫助欠發達省份
經濟權力的下放造成富裕省份只會選擇利益最大化
發展外向型經濟
參與國際化
老美的錢遠比中西部省份的錢好賺
對發達省份來說
中西部的作用就只不過是提供資源和人口而已
所以在90年代早期
中國各省之間的貿易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
低於歐盟的28%和蘇聯的27%
世界銀行甚至因此對中國做出過警告
增長的外貿和衰落的內貿可能會使得
中國的一些省份像獨立王國一樣運作
因此我們看到
在90年代中期
中國開始重新強化中央集權
首先是1994年的稅製改革
在前上海市市委書記朱镕基的推動下
分稅製系統開始建立
中央財政收入的比例很快躍升到了50%以上
1998年,朱镕基又大刀闊斧的改革金融體系
央行的各省級分行被撤銷
建立了九個跨省的大區級分行
簡單點說就是央行的分行不歸地方管了
直接歸中央直轄
這使得中央的分配權終於得已恢復
1999年,江澤民也因此終於
有能力提出西部大開發計劃
什麼是西部大開發計劃
就是把東南沿海賺到的錢,往西送
西部的資源往東南送
江澤民朱镕基也並沒有因為曾經是上海的老大
就對上海客氣
我們可以來看這個圖表
從94年分稅製開始後
上海的稅負比例就開始逐年增加
而上海的稅負甚至比深圳還要高
上海幫當然存在
但是要說江澤民私心非常的重
偏私上海幫的官員
其實並不一定是真的
2002年底,江澤民卸任之後就是胡溫上臺了
如果我們看看這兩位的背景就會發現
他們和上一屆的領導人有些不同
胡錦濤是搞水利出身的
後來主政一方
但是是在貴州和西藏這兩個欠發達的地區當書記
溫家寶是學地質的
除了在甘肅做到了地質局的副局長外
其他的工作經驗都是在中央了
所以我們看胡溫執政之後
強調的是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
已經不是純看經濟發展了
而他們上臺後也進行了進一步的集權
朱镕基時期還只是在財權上進行了集權
胡溫則想要把質量檢查,審計,環保
土地管理等等權力都收歸中央
2002年張德江當上了廣東省省委書記
然後想著要大幹一番
提出了個9+2計劃
想要整合珠三角的9個省和港澳
但是這個方案在中央遇冷
然後張德江就被升成了副總理
兼任國務院安全委員會主任
經常負責一些跟礦難,飛機空難
動車追尾有關的事情
胡溫還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
也就是國資委
監管所有中央直屬的大型國企
此後,各地的國資委也逐漸建立起來
從2003年到2006年
短短3年時間
國資委監管下的企業
控製的資產從6.9萬億
增加到了12.27萬億
國企壟斷了電力,能源,交通,通信等行業
變相的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力
胡溫其實就是就是沿著江澤民朱镕基的路
在為中央政府進一步收權
然後咱們就得說胡溫的宏觀調控了
這個詞現在我們可能很熟悉了
但是在鄧江時期是沒有的
什麼是宏觀調控
其實就是一種計劃經濟
只是這個計劃經濟
不會計劃到細節
細節基本上就讓一些企業們自己通過市場來搞定了
這樣的一種調控
自然就會進一步影響到地方政府了
朱镕基只是分了一部分地方的稅
但是具體地方要做什麼
朱镕基就沒有精力管了
但是溫家寶的宏觀調控就管的更細了
最近美股跌了一些
原因其實就是美聯儲通過利率來進行宏觀調控
防止經濟過熱
胡溫上臺之後
也發生了經濟過熱
出現了泡沫經濟
通貨膨脹起的也很快
所以溫家寶就想要給地方經濟降溫
大家想想,美聯儲鷹派加息我都想罵鮑威爾了
作為中國金融中心
上海市市委書記的陳良宇會怎麼想呢
陳良宇說,宏觀調控我是贊成的
平衡發展當然是好的
正確的宏觀調控和平衡發展肯定不是
讓正在發育的健康的孩子少吃點飯
讓另一個正在鬧胃病的嬰兒
把肚子吃的撐起來
當然也不可以是讓一個等待
做胃病手術的病人大吃一頓
你說說他說的有沒道理呢
我覺得挺對的
但是這個其實就是和中央的調控措施對抗了
一輛再貴的法拉利
如果方向盤不好用
那還不如拖拉機
陳良宇敢這麼大張旗鼓的反對中央的政策
如果中央不對他進行處理
可能還會有擴散作用
為了殺雞給猴看
就必須對陳良宇下手了
2006年6月,中紀委入駐上海衡山賓館
開始查上海的社保金挪用問題
7月上海社保局局長就被帶走了
8月,中紀委兩次增派人手前往上海
9月19日,中央急調武警陜西省總隊長
劉洪凱擔任上海市武警總隊長
原總隊長辛舉德就地退役
9月21日調查報告被送到了中央
9月22日,政治局常委會開始討論這份報告
9月23日,常委們開始投票
6票贊成處理陳良宇,3票棄權
三個棄權的是賈慶林,黃菊,李長春
按照我們的理解
當時常委裏的吳邦國,曾慶紅算是上海幫的吧
他們一樣是投了贊成票
其實這個處理結果也通報給了前政治局常委
除了朱镕基,劉華清,李嵐清沒有表態外
其他所有人
包括江澤民都是表態支持的
我這麼一講
大家是不是就會覺得有點沒意思了
怎麼沒有派系間的宮鬥之類的東西呢
我還是那個想法
人的位置高到一定程度時
眼界可能就跟咱們這些市井小民不太一樣了
另外我相信陳良宇犯的事情
應該不止社保案這麼一件
為了顧及很多人的面子
以及為了事態不進一步的擴張
到陳良宇這裏就到此為止了
陳良宇下臺後
習近平同誌被緊急被從浙江調往上海
就任上海市市委書記
習近平同誌和胡溫的背景就又不同了
習近平修的是馬克思主義
所以後來又有變化
這個就是後話了
再給大家看下前面的那張圖表
陳良宇是2006年被抓的
2007年,上海和深圳的宏觀稅負就有了一個飛躍
在這之後,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對比一直在此消彼長
國家的經濟實力也越來越強
相應的,中國對外資的依賴也越來越弱
上海,深圳這樣的超級城市依然重要
但重要性卻越來越低
我想如果是已經30歲以上了的觀眾
回想一下最近這20年
應該會發現中央權威日盛
國企從原來的搖搖欲墜
到現在成了香餑餑
一切都在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只是大家沒察覺到
總結一下
早期中國中央政府的分權使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但是相應的
也影響了中央的權威
地方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權
這會使得地方上逐漸發展出
與中央步調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共同體
當地方與中央利益不一致時
雙方就會產生沖突
因此在經濟已經發展的不錯的前提下
中央開始了收權
收權過程中
陳良宇們正好擋在了中間
所以就被送去坐牢了
15 目前吹点最密集的一期,为什么王思聪被封,北京疫情的数据有什么特殊,上海新冠死亡率是多少,科兴疫苗到底怎么样,股票为啥老亏,赵立坚为什么开始吹中美人民林郑月娥放弃连任,新特首上台,聊聊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是如何成长上位,以及为什么历任特首都无法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