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 >
- 2022
【小岛浪吹】蛤王入沪成蛟龙之势的最关键战役--86学潮,带大家了解下胡耀邦是如何下台,江泽民又是如何简在帝心得
Oct 23, 2022
上一期咱們講了講江澤民在文革期間不堪回首的往事
以及走資派二代目鄧小平的復起
鄧小平復起後
原來的一幫老兄弟當然也就跟着平反了
江澤民的老大哥汪道涵先是回到了機械工業部
然後又去了上海做市長
不熟悉汪道涵的朋友應該還比較年輕
但是大概率是認識目前被封殺的女明星兼資本家趙薇的
趙薇在找現在的老公之前
男朋友是京城四少中的汪雨
汪雨就是汪道涵的兒子
假如趙薇嫁給了汪雨
那叫江澤民一聲世叔是沒毛病的
扯遠了,汪道涵在鄧系中還不算大咖
另外一位復起的大咖我們在上一期的結尾提到了
那就是張愛萍
鄧小平要想穩住中國的政局
單靠汪道涵這些技術性官僚肯定是不夠的
槍桿子裡出政權不是說着玩的
鄧小平是在1923年開始搞革命的
張愛萍則是1925年開始
妥妥的屬於中共的元老派了
1944年張愛萍任淮北軍區司令員
1949年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任司令員
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海軍總司令了
前面咱們還聊過中共和國民黨的在49年後的幾次戰鬥
中國收復浙江的總指揮就是張愛萍
而且張愛萍能文能武
不是那種只會打仗的軍官
他還是兩彈一星的具體負責人
文革的時候張愛萍被打倒
一直到鄧小平復起
張愛萍也才跟着復起
此時張愛萍官拜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
可以說是鄧小平在軍方最關鍵的助力之一
我們在第一期的視頻中說到了
張愛萍和江上青是戰友
而江澤民又是江上青的侄子
在江上青犧牲後
被過繼給了江上青
所以說對於張愛萍來說
江澤民是故人之後
咱們終於可以回到上一期的結尾了
江澤民找上了張愛萍
問道,您還記得江上青嗎
張愛萍自然是記得這個英年早逝的老戰友
江澤民和張愛萍一通侃之後
向張愛萍提出了一個要求
希望張愛萍可以為江上青的墓碑題字
軍隊出生的人就是雷厲風行
張愛萍當天就把字給題了
雖然說這看起來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實際上這個就是一套血統的認證了
在這之前江澤民是江澤民
江上青是江上青
江澤民最多只能是個技術性的官僚
在這之後,江澤民就跟江上青綁定了
成為了中共元老認證的革命血脈
官道生涯的天花板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武俠小說里這個呢就是換血洗髓了
當然這件事情也是經常被輪媒拿來炒作
無非就是說江澤民是為了升官臨時換的爹
其實我也有質疑
只是我是從另外一個方向上去質疑的
鄧小平在掌權後
高級官員升遷的四項標準是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真的在文革里搞革命的都已經被鄧小平給槍斃了
所以這個革命化我更傾向於是血脈背景
在當時的環境下
強調這種背景
一方面可以穩定人心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拉攏中共的元老派
畢竟再忠誠的無產階級鬥士
一般家裡也是有個孩子的
但是鄧小平可能並不喜歡這種背景
這從後來共和國的主要掌權者們的家庭可以看出
江澤民不論
胡錦濤,朱鎔基,溫家寶
這些其實論身份都是平民出身
但是都有非常高的學歷
與紅二代搞的那種推薦型的工農兵文憑
完全不是一個質量等級
當然這個只是我的推測
鄧小平畢竟也已經過世了
沒法反駁我
但是這不妨礙我認定鄧小平
是看不上紅二代這個身份的
也不是說看不上紅二代
而是說鄧小平是唯能力論
你能力強
我給你安上一個紅二代的身份又如何
所以我有一個猜想
就是因為江澤民太符合鄧小平的
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了
以至於組織希望他能再革命化一點
就跟很多不懂行的人以為讀個MBA工資就會很高一樣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
都是領導特別欣賞你
想給你升職加薪
所以公司出錢讓你讀個MBA
不是說你大學畢業了還沒工作讀個MBA就會有高薪的
不知道這個裡面的邏輯大家能不能捋清
當然這個只是我的推測
我也不堅持我是對的
輪媒非要說江澤民是靠認爹登上大位的那就是你對
不管是那種情況
總之作為爽文男主的江澤民在洗髓完畢後
就開始狂飆猛進了
上期我們說了1980年江澤民被汪道涵推薦成為
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和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的副主任
1982年的5月
國務院建立了一個新的部委
電子工業部
江澤民又成為了第一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
至於部長呢
是張挺
張挺在文革前
是一機部的第三計劃司副司長
也是自己人
中國因為是社會主義國家
所以擁有非常龐大的國有企業
一個部委夠不夠強
跟他掌控的國有企業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
電子工業部看起來是個新部委
但是控制着將近1400家企業,4000座工廠
直接和間接管理着300多萬員工
江澤民在成為副部長後
馬上多次前往各地的工廠進行考察
江澤民在做了大量的考察後得出一個結論
他說,嚴格地說
中國在工業製造方面落後於世界15年
在基礎科學和技術上落後近10年
我們的生產水平
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乃至我們電子工業的經濟效益
都是非常低下的
我們的科學研究落後
新產品的研製周期過長
況且,我們的工廠布局分散
既不能開展專門的大規模生產
也沒有協調的統一
所以江澤民上任後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是要整合和搬遷這些廠子
把他們從大山溝里就近搬到城市
甚至直接搬到沿海城市去
另外一方面則是要讓這些廠子能夠做出自己的產品
做出些利潤
或者起碼少給國家財政產生負擔
江澤民提出了要把研發和生產結合起來
並且是整個中國最早的系統性
提出要進行知識生產的官員
你別覺得這個沒什麼大不了
在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的時代
能真的想明白這些事情
並且敢說出來的人其實是不多的
1983年年底
江澤民向國務院申報了電子工業搶救與發展計劃
這個計劃的着眼點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軍用
軍事方面電子工業部要造導彈和衛星
這個其實並不難
中國早就有基礎了
另外一方面則是要發展民用電子產業
主要目標產業是電話,彩電,計算機和集成電路
1984年4月
長征3號火箭把東方紅2號衛星發射到了太空
中國成為了第五個能夠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這個功勞自然也就歸了江澤民
同樣是在1984年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11名科研人員
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後來這家公司有了一個短一些的名字
叫做聯想
為什麼不少深紅自媒體會批鬥聯想
但是為什麼聯想怎麼批鬥都不會倒
我想大家心裡也有點數了
這些算是比較高科技的
1985年3月
原來主要生產雷達的四川無線電廠
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彩電
86年又從日本松下引進了
全中國第一條彩電自動生產流水線
這家廠通過一系列的併購
最終成立了一家集團公司
叫做長虹電子集團
只是埋頭做事當然是不夠的
還要學會做人
當時鄧小平是二代領導里的核心
在發生64前應該算是偏改革派的
但是黨內一樣有偏左一些的保守派
比如說這個張愛萍
就是保守派
再比如說陳雲
陳雲是上海人
建國時地位僅次於毛劉周朱
比鄧小平還要硬一點
鄧小平主政時
尤其是葉劍英退休後
陳雲被視為僅次於鄧小平的第二號領袖
當時華東地區基本上都是陳雲說了算
比如說當時華東地區財經委員會主任曾山
也就是曾慶紅的父親
就是陳雲的副手
包括當時上海市委書記陳國棟
上海市長汪道涵也都曾經在陳雲手下混過
江澤民在上海呆過不少年
上海話講的賊6
而且江澤民本人支持改革
但是絕對算不上激進的改革派
這讓江澤民直接就成為了一個天然的陳派
當然這個只是我說的
黨的歷史上沒有這回事兒
那個年代的歷史
很多東西我們是看不到的
能夠肯定的一件事情是1984年的時候
江澤民帶着顯微鏡,集成電路
微處理器等等找上了陳雲
全程用上海話給陳雲講解了微電子的運作原理
以及未來的前景
陳雲對江澤民大加讚賞
隨後人民日報就在一篇文章中把江澤民作為典型進行表揚
認為他既有技術,又尊重老一輩
得到了大佬加成的江澤民又碰上了好時候
1985年,上海市的班子要換屆
作為上海市市委書記的陳國棟和市長汪道涵都要退休了
看了前幾期視頻的朋友對汪道涵肯定不陌生
陳國棟我們沒聊過
不過如果看一下陳國棟的履歷
會發現他也是皖東北區的出身
實際上在抗戰期間
陳國棟也曾經因為江上青的推薦
擔任了安徽靈璧縣的縣長
汪道涵當然是力推江澤民
陳國棟也很支持
一二把手都力挺
江澤民入主上海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1985年6月
中共中央決定芮杏文任上海市委書記
江澤民任市委副書記
7月,江澤民又被任命為上海市長
芮杏文是誰呢
我們說了江澤民拜的山頭是保守派的陳雲
芮杏文的大佬則是改革派的胡耀邦和趙紫陽
鄧小平對上海的發展其實是不滿意的
在講上海王陳良宇那期我提過一嘴
改革開放之後習仲勛在廣東搞得有聲有色
但是上海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的慢
1980年到1983年之間上海的經濟增長速度
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方面是因為上海原來是文革的大本營
很多人的思想一時轉變不過來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前面說的
上海是陳雲的勢力範圍
陳雲本人是偏保守派的
所謂的保守不是說什麼改革都不願意干
而是說他們不願意接受突然的大轉變
改革派的芮杏文任上海市委書記
偏保守派的江澤民任市長
其實就是一個派系妥協的結果
而看上去改革派是占上風的
為什麼我說江澤民是一個偏保守的人呢
一到上海江澤民首先是馬不停蹄的到各處考察
考察完之後江澤民沒有先弄好高騖遠的事情
而是首先解決上海人的蔬菜和肉食問題
江澤民規劃了大量的土地種植蔬菜
又通過談判和其他省市敲定了長期的肉食合同
後來這個也成為了大城市爭相模仿的菜籃子工程
這之後江澤民才開始着手改善交通運輸系統
比如說修馬路,建設新火車站
擴建國際機場,修客運碼頭等等
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一直延續到後來陳良宇的任上
很多在陳良宇任上完成的公共建設
其實都是從江澤民時期開始的
在我看來什麼是保守派呢
保守派就是不追求快速的改變,好好的打基礎
基礎打好了再說變不變
當然頑固的保守派那是另外一回事
他們是什麼都不想變
1986年7月
江澤民上報國務院《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
很快就得到了通過
8月,江澤民通過向外商募資
搞到了32億美元
用來實施他的計劃
有人可能會問了
你不是說鄧小平麾下的人馬分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嘛
怎麼就沒人給江澤民上眼藥呢
首先一點是中央沒想到
芮杏文和江澤民到任後
江澤民很快就把芮杏文給架空了
芮杏文是江蘇淮安人
方言跟上海完全不通
而且之前一直在北方工作
江澤民則算地頭蛇
加上原來的上海市委書記以及市長跟江澤民也是一路的
所以黃菊和吳邦國兩位上海副書記
就非常直接的抱了江澤民的大腿
只有一些搞不清楚狀況或者
融入不了上海幫的官員才會投靠芮杏文
其次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爭鋒不在於經濟
無論你是保守還是前衛
錢都是越多越好的
在發展經濟這個問題上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目標是一致的
所以江澤民的這些施政
改革派用不着阻撓
改革派和保守派真正的區別在於對民主的看法
或者說一黨專政的看法
有一些共產黨人
他是真的相信民主,多元能夠給中國帶來益處
1985年12月
上海同濟大學的10名研究生
上書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
呼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進程
這其中就包括如今還活躍在美國積極反共的陳破空
從陳破空的大上海震撼這篇文章可以看到
陳破空等學生開始是不報任何希望的
甚至擔心自己會因言獲罪
結果出乎意料的是
胡耀邦居然指派了兩名中宣部的官員
到上海和學生進行對話
陳破空的原話是會見順利進行
我們向兩位中宣部幹部當面闡述了我們的政見
擴大民主,廣采民意,實施政治體制改革
我們講得激情
兩位幹部聽得認真
我們的結論是
胡耀邦,一位難得的中共開明總書記
中國的政治改革
或許可能從黨內改革派開始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
胡耀邦是比較支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
總書記都支持
學生們還等什麼呢
這之後學生們就開始各種發表文章,搞演講
宣傳政治改革,宣傳民主等等
江澤民做了什麼反應呢
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的5月
江澤民舉辦了一個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
給出的結論是歡迎西方投資
但是同時要抵制西方價值觀
認為這種價值觀會破壞中國制度的穩定
並且會削弱黨的權威
而此時鄧小平還是偏向於支持改革派的
1986年6月
鄧小平在與趙紫陽,余秋里和萬里等人
開會時談到有關「政治改革」的話題
鄧小平說:1980年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
但沒有具體化,現在應該要提到日程上來
你這邊往下放權,他那邊往上收權
必然會阻礙政治體制改革,拖經濟發展的後腿
鄧小平的這些話放出來之後
就不單單是學生們積極了
黨內外的學者們也high了起來
比如說當時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所所長蘇紹智就說
政改要順利進行
首先要保證言論,出版,新聞自由
中科大的副校長方勵之則說
人民要擁有質詢權和彈劾權
而鄧小平沒有禁止這樣的聲音
反而在6月28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上做出了指示
要求中央書記處制定一個計劃
用一年的時間研究政治體制改革
然後做出行動綱領
9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宣布成立
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
11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與合肥市當地
12所高等院校校長召開了有關民主辦學的探討會
問題就發生在這裡
前面說了中科大副校長方勵之的言論
校長都這麼進步了
那學生就更行了
這邊萬里在合肥開會
那邊中科大的學生們已經在學校里
發小字報抵制合肥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選舉了
不但抵制,學生們還打算自薦參加選舉
12月4日,方勵之在中科大自己組織的
人大代表候選人推舉會上表示
民主只有靠大家的覺悟爭取到的才是可靠的
否則得到了是會被收回去的
方勵之可不是什麼黨外的異議人士
他是共產黨員
中科院的學部委員
中科大的副校長
共產黨內的知識分子領袖
中科大跳過了黨組織直接推人大的候選人
當然是不行的
所以學生們搞的候選人推舉直接就被作廢了
當然了,看過我之前做的64視頻的朋友應該知道
學生領袖,還有共產黨里的民主派他也不是傻子
不可能不知道這麼做不會成功
主要目的還是要找個藉口可以鬧
第二天安徽的4000名大學生就上街了
這件事情標誌着86學潮的開啟
安徽的事情和江澤民有什麼關係呢
安徽學潮開啟後的第三天
同濟大學就出現了有關12月5號安徽遊行情況的小字報
然後很快就擴散到了交大,復旦
12月9日,又有5000多名安徽的學生上街
不少共產黨人也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省市的學生也都加入了進來
大字報因為在文革中破壞力過大
已經在1980年被嚴令禁止了
可是在12月10號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大字報又再次出現了
口號也從要民主轉向了要人權
這之後,大字報很快就席捲了上海的所有的高校
並且有向校外蔓延的趨勢
12月18日,上海的學生終於出動了
1000多名學生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口號
開始了街頭遊行
江澤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於同一日前往了交大
與學生們進行交流
我稍微說一下江澤民和學生們的交流內容
學生們提出了很多要求
主要是要要求新聞自由
允許貼牆報進行辯論
允許他們遊行示威
並且要求政府不得對示威者打擊報復
江澤民是怎麼回應的呢
江澤民說,媒體是黨的喉舌
必須報道對大眾有益的事情
其實就是委婉的不同意學生們的新聞自由的要求
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
而有關遊行示威
江澤民的回應則是只要不危害公共利益
就不會對學生們採取行動
這話其實又是一句廢話
看似說不會怎麼樣學生
但是公共利益的解釋權在上海市政府的手上
這一關混過去之後
學生們則開始質疑江澤民不是他們選出來的
江澤民直接又開始忽悠學生
江澤民說
我看到學校里有一個要求建立
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大字報
江澤民還沒說完
一個捧哏的學生就打斷他
你知道這是誰說的嗎
這個恰好就撓到了江澤民的癢處
江澤民回答道
這是1863年11月19日
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在葛底斯堡演講中說的
然後江澤民反將一軍
問學生們誰能夠背誦這篇演講
沒等學生們回答
老江直接開秀
用英語把演講稿給背了一遍
把學生們搞的一愣一愣的
接着江澤民又將中國和美國做了比較
說明了兩國國情的不同
並且得出一個結論
我們的國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價值與傳統
存在着不同的問題
一個人如果只有粗淺的認識
他就不會明白在中國實行美國式的民主會有多麼的危險
最後學生們被江澤民搞到不知道怎麼回嘴
無奈只能不停的喊,民有,民治,民享的口號
最後雙方的會談沒有結果
但是你說江澤民在不在意結果呢
我覺得老江不在乎
學生們要是被摸摸頭就回家
那不就是傻B嗎
江澤民這麼做首先是要塑造
自己願意面對年輕一代的開明形象
不至於得罪死了改革派
當時人民日報等等代表着中央的媒體一直都保持着沉默
作為地方官員
其實都不知道中央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隔壁台灣不就是突然民主了嘛
然後江澤民又談了中美國情的不同
中國不能走美國的路
這個呼應了鄧小平在1982年9月
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這個其實也是個不太明確的東西
那個時候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什麼
誰也不清楚
就跟馬雲前兩年剛開始鼓吹互聯網+時是一樣的
但是這樣的解釋無疑是給中央的大佬們一些新的思路
而最終與學生們的沒有結果
說明他沒有對學生們進行任何的妥協
這就又回到了江澤民在朝中的基本盤,保守派
一輪下來,江澤民幾乎是各方面都照顧到了
反觀其他的地方官員
大多還是在觀望,什麼都沒有做
談判結束後
學生們該鬧還是要鬧
第二天,5000多名示威學生湧上街頭
到了晚上,學生們包圍了市政府大樓
江澤民又一次和學生們進行了會面
但是依然堅持不做任何的退讓
第三天學生們準備搞西方遊行那一套
癱瘓鬧市區的交通
江澤民果斷下令
派出2000名不帶任何武器的警察
溫和的把學生們帶上公共汽車
然後將他們送回各自的學校
學生們一下車
發現有江澤民給他們準備的食物和水
於是邊吃邊喝
罵罵咧咧的回宿舍了
這個是學生們的第一波攻勢
攻勢暫緩後,江澤民再次表示願意對話
第二天吃飽喝足的學生們再次上街
而且這次還有工人參與了進來
江澤民馬上召集了全上海
超過8000名黨員到上海體育館開會
要求所有黨員行動起來阻止學生的抗議
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後世的中國的拆遷
套用的就是這一套
首先黨員拆到你家你要是敢反抗直接停你的職
黨員的親戚朋友要是敢抗拒拆遷
你也別上班了
你就去你親戚朋友家坐着
8000個黨員,那聯動的就是幾十萬人
很多家長馬上就去示威現場把孩子給揪了回來
工人更好對付
誰敢跟着去鬧,就扣獎金
這個威懾力堪比核武器
畢竟核彈丟下來
那也不一定扣獎金
所以兩天之內
上海就恢復了平靜
學生們都回教室上課了
而江澤民也遵守了自己之前的承諾
沒有對學生們進行追究
學生們從19號開始正式上街
21號左右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只剩下零星的小打小鬧
而其他地區就和上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像什麼北京,天津,深圳,重慶
合肥的學生都還一直在鬧着
一直到12月30號
鄧小平出面
就學潮問題與胡耀邦,趙紫陽等常委開會
會上鄧小平表示
凡是鬧起來的地方
都是因為那裡的領導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
這不是一兩個地方的問題
也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
是幾年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旗幟不鮮明
態度不堅決的結果
我們講民主
但不能搬用資產階級的民主
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
這套邏輯熟悉不熟悉
正是江澤民跟學生們開會時講的
鄧小平內心是支持改革的
但是他又是一個務實的改革派
如果共產黨連權都握不住了
還改個毛的革
當鄧小平正式發話後的第二天
人民日報就發表了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搞好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
警察開始上街逮捕遊行的學生
第三天胡耀邦寫信給鄧小平
承認錯誤,作了自我批評
並且主動辭去總書記的職務
同日,86學潮結束
不過鄧小平沒有過於追責
學生領袖沒有受到處罰
領着學生們上街的共產黨員最多
也只是遭到了撤職或者調任的處分
這個也為後續64事件埋下了伏筆
很多人誤以為江澤民是因為64事件才成為總書記的
其實不是這麼簡單
江澤民代表着保守派里比較開明的那部分人群
或者說中間偏左吧
在86學潮里,江澤民所管理的上海
所產生的動盪是全中國主要城市裡最小的
對學生的傷害也最小
這不但體現了江澤民的能力
也說明了江澤民的這套邏輯是行的通的
通過86學潮,江澤民其實已經進入了鄧小平的視線
只是此時的鄧小平還不想放棄政治改革
還希望能在中國的民主化道路上努努力
學潮結束後
上海市市委書記芮杏文就基本徹底失去了對上海的掌控
素有中國第一區的黃浦區區長樊明章之前在江芮兩人之間搖擺
87年4月,江澤民就直接把他打發到了普陀區當政協主席
提拔了年僅41歲的心腹愛將陳良宇成為黃浦區區長
11月,芮杏文被調往中央書記處
失去了實權
由江澤民接任上海市市委書記
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一方諸侯
下一期咱們就要講講江澤民是如何處理64
登上大位
又是如何與和小平產生衝突
差點被廢的
乌克兰俄占区公投入俄,聊聊中国在俄罗斯身上一共失去了多少土地浅浅的聊一下二十大结果,以及为什么胡锦涛的团派不是习派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