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僧

字数:1589

【题解】

本篇和卷十一《齐天大圣》均可看到吴承恩《西游记》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见出蒲松龄的文言小说在化用白话小说方面的功力。

就世俗而言,小说表达的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靠;就佛理而言,小说阐述的是禅宗思想,即佛在心中,不假外求。六祖慧能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小说阐明的正是佛教禅宗的道理。

【正文】

西僧自西域来¹,一赴五台²,一卓锡泰山³,其服色言貌⁴,俱与中国殊异。自言:“历火焰山⁵,山重重,气熏腾若炉灶。凡行必于雨后,心凝目注⁶,轻迹步履之⁷,误蹴山石⁸,则飞焰腾灼焉。又经流沙河,河中有水晶山,峭壁插天际,四面莹澈,似无所隔。又有隘⁹,可容单车,二龙交角对口把守之。过者先拜龙,龙许过,则口角自开。龙色白,鳞鬣皆如晶然¹⁰。”僧言:“途中历十八寒暑矣¹¹。离西土者十有二人¹²,至中国仅存其二。西土传中国名山四:一泰山,一华山¹³,一五台,一落伽也¹⁴。相传山上遍地皆黄金,观音、文殊犹生¹⁵。能至其处,则身便是佛,长生不死。”听其所言状,亦犹世人之慕西土也¹⁶。倘有西游人¹⁷,与东渡者中途相值¹⁸,各述所有,当必相视失笑,两免跋涉矣。

【注释】

¹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

²五台:山名。在今山西五台、繁畤县境,山有东南西北中五峰,故称“五台”,又名“清凉山”。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显灵说法道场,自隋唐以来香火极盛。

³卓锡:又称“挂锡”、“挂单”、“挂搭”,指僧人投宿。卓,悬挂。锡,锡杖。泰山:又称“岱山”、“岱宗”,为五岳中的东岳。主峰在山东泰安境内。

⁴服色:指服装的款式。

⁵火焰山:及下文“流沙河”,都是吴承恩著《西游记》中西土地名。但关于火山、弱水的记载,则见于古籍甚早,是火焰山、流沙河的渊源。

⁶心凝目注:思想集中,目力专注。

⁷轻迹步履:轻步通过,意思是既不能乘车马,脚步也不能放重。

⁸蹴(cù):触碰,踢。

⁹隘:险要处。

¹⁰鬣(liè):颈颔上的毛须及脊尾上的短鳍。

¹¹寒暑:冬天和夏天。借指一年。

¹²西土:即上文“西域”。

¹³华山: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历史文化故地陕西渭南境内,在西安以东120公里处。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以奇险著称。

¹⁴落伽:山名。即普陀洛伽山,又名“普陀山”。在浙江普陀,为舟山群岛之一。相传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道场,故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¹⁵观音:佛教菩萨名,即观世音。因在唐代讳太宗名,故去“世”字。佛教把他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另三为文殊、普贤、地藏)。自唐以后,中国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相。文殊:佛教菩萨名,即文殊师利。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¹⁶西土:此指净土宗所说的“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

¹⁷西游人:指向西土礼佛求经的僧人。

¹⁸东渡者:指西土东来的僧人。

【译文】

有两个和尚从西域来到内地,一个直赴五台山,一个投奔到泰山,他们的服饰、相貌和语言,都和中国内地的人完全不一样。那西域和尚自称:“我们从西方来到这里,路过火焰山,那山层层叠叠的,人在山上走,就像在炉灶上被热气熏蒸着一样。所以必须在雨后赶路,走路时还要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步履更是要十分轻盈,否则一旦不慎踢着山石,‘腾’的一下就会窜起火焰被火灼伤。我们还经过了流沙河,河中有水晶山,山上的悬崖峭壁直插天际,四面晶莹透明,隔山看去好像没有什么遮挡似的。山上还有一处要隘,非常狭窄险峻,只能容一辆车通过,守关隘的是两条龙,它们角对着角,口对着口地把守着。行人要打此关经过,必须先向龙行礼。龙允许通过后,它们对合在一起的角和口就自然分开了。那龙是白色的,身上的麟片以及嘴边的龙须就像水晶一样晶莹透明。”西域和尚还说:“我们在旅途上已经辗转旅行十八年了。当初离开西方时是十二个人,到了中国后只剩下我们二人了。西方盛传中国有四大名山,它们是泰山、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相传山上遍地都是黄金,山上的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栩栩如生,跟活人一样。还传说如果谁能到四大名山,就可以立地成佛,长生不死。”听了他们这一番话,才知道西方人羡慕东方,就跟我们羡慕西方世界是一样的。假若东方的西游人与西方的东渡者在中途相遇,各自叙述一番自己的向往,一定会相视失笑的,同时也可以免去双方长途跋涉的辛苦了。


小髻老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