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羖大夫

字数:1001

【题解】

本篇反映了科举时代士人热衷功名的侥幸心理。

同样的标题和内容,在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谈异七》中也有记载:“河津人畅体元者,少时梦神人呼为‘五羖大夫’,颇以自负。及流寇之乱,体元为贼掠,囚絷一室。冬夜寒甚,于壁角得五羖皮覆其身,乃悟神语盖戏之耳。后以明经仕为雒南知县。”不过稍显简略,不如蒲松龄和毕载积所记细腻生动。比较“于壁角得五羖皮覆其身”和“暗中摸索,得数羊皮护体,仅不至死。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则昭然分明。

【正文】

河津畅体元¹,字汝玉。为诸生时,梦人呼为“五羖大夫”²,喜为佳兆³。及遇流寇之乱⁴,尽剥其衣,闭置空室。时冬月,寒甚,暗中摸索,得数羊皮护体,仅不至死。质明⁵,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⁶。后以明经授雒南知县⁷。毕载积先生志⁸。

【注释】

¹河津畅体元:河津,县名。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即今山西河津。清代属绛州直隶州。畅体元,河津县人,科贡出身。康熙初年任陕西雒南知县,能缓赋恤民、捐资修学、纂辑邑乘,为县人感念。见《雒南县乡土志》。

²五羖(gǔ)大夫: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傒号。百里傒初仕虞为大夫,后佐秦霸诸侯,号五羖大夫。五羖,五张黑色公羊皮。《史记·秦本纪》:“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由于百里傒始穷终达,所以畅生把梦中有人叫他“五羖大夫”误认为是自己仕途显达的好兆头。

³佳兆:好的征兆。古代占卜,在龟甲兽骨上钻孔,用火灼取裂纹,以观吉凶。预示吉凶的裂纹,叫“兆”。后引申指事物发展的征候、迹象。

⁴流寇:指明末农民起义军。

⁵质明:正明,天色已亮。

⁶哑(è)然:笑声。

⁷明经:明清时代对贡生的敬称。由各省学政主持挑选府、州、县学中成绩优异或资历较深的生员,贡入京师的国子监肄业,称为“贡生”,又叫“贡监”。雒南:县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本洛南县,明改“洛”为“雒”,属商州。清因之,今为洛南,属商洛。

⁸毕载积先生志:稿本此六字偏右小字书写,说明本篇是毕氏所记。毕载积,毕际有字载积。此事又载王渔洋《池北偶谈》。

【译文】

畅体元是山西河津县人,字汝玉。他当秀才的时候,在梦中听见有人叫他“五羖大夫”,畅体元醒来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仕途好兆头。后来,畅体元遭遇流寇之乱,被流寇剥光衣服,又被关进一间空屋子里。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冷得不得了,他在黑暗中摸摸索索,摸到几张羊皮护住身体,因而才不致冻死。天亮了,畅体元起来看看盖在身上的羊皮,正好是五张,畅体元不禁哑然失笑,知道是神在和他开玩笑。后来他以贡生的身份被授予雒南县知县的官职。这个故事是毕载积先生记下的。


李司鉴毛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