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脑和计算机的差异
我在第1章中提到过,人脑与计算机一样,都具有“保存信息”(记忆)的功能,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点,例如人脑具有与RAM和硬盘类似的存储机制等。
然而,通过狗的学习实验,想必大家应该能发现人脑的性质与计算机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只要通过一次记忆就能完全学会所学内容。只要按一下“保存”键,用计算机写的文章、画的图画、玩的游戏等,就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实验中狗所面临的难题,计算机完全可以轻松完成。比如,通过内置的计算机程序给机器人下达“在屏幕出现圆形时按下按钮”的指令后,机器人马上就可以完成任务,而不需要像狗那样反复摸索尝试。机器人不会出错,它只需要学习一次就能准确地记住正确答案。
接下来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可能会稍微带有一些专业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的脑神经回路和计算机电路间的差异。
我在前文中提到过,计算机会将所有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0和1后再进行处理,它可以保存任何信息。并且,由于计算机可以将所有信息都准确保存下来,所以不论是黑还是白,是○还是×,它都不会搞错。
然而,人脑不仅健忘,而且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答案。看起来,大脑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似乎大不相同。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讲解一下二者各自的运行机制吧。
与计算机相同,在人脑的神经回路中传递的也是电信号,只不过计算机通过电流传递信号,而人脑神经则是通过离子(钠离子)来传递信号的。由于二者都传递数字信号,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从信号源发出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二者的不同之处了。人类的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回路,但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接触。与电路不同,神经回路并不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纤维和纤维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
因此,在纤维上传递的电信号必须通过“换乘”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这就像是我们想要乘坐电车从札幌到博多,但是由于没有直达列车,所以必须要在中途车站换乘一样。
在神经回路中,这个换乘站就是“突触”(synapse)。虽然突触与突触间的间隙很小,只有头发粗细的五千分之一,但这样微小的间隙还是会导致电信号无法传递下去。
电信号在这个间隙中通过乙酰胆碱或谷氨酸等化学物质进行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接。交接之后,如果电信号比较弱,那么就意味着在电信号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化学物质的释放量很少。也就是说,突触传递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
要是人脑也能像计算机那样,通过数字信号0和1机械又如实地传递信号就好了。但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神经突触使用的却是模拟信号。
实际上,人脑之所以与计算机不同,正在于它能够对传递信号的强度进行微妙调整。人脑神经回路中的信息传递不会像接力跑运动员那样,在接到接力棒后只是单纯地把接力棒传递下去,而是可以自由地调整所传递的信息量。这就是“思考”的源泉。
但另一方面,使用模拟信号意味着信息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会变得模糊。
正因为人脑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要想得到正确答案,我们就必须反复摸索尝试。失败之后思考失败的原因,并思考下一次的应对策略,然后再次失败……要如此循环往复多次。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吧?由于人脑通过模拟信号进行记忆,所以比起一次性记住全部信息的方式,人脑更擅长使用“排除法”。数字信号只是呆板、机械地保存信息,而人脑采用的却是排除错误、最终留下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自然环境下,动物永远无法预测接下来等待它们的是什么。面对未知复杂的环境,动物采用模拟式的排除法再合理不过了。
人类的学习也同理。学习有三要素,它们分别是:
不畏失败的毅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乐观的性格。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什么呀,难道结论就是这些?”虽然令人沮丧,但很遗憾,事实的确如此。
不过,现在失望还为时尚早。其实我们有办法可以让狗学习得更快,而这也正是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