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观周乐

字数:2027

襄公二十九年

每一歌,公子皆出神细听,故能深知其为何国何风。今读者于公子每一评论,亦当逐段逐宇,出神细思,便亦能粗粗想见其为是国是风也。不然,杂杂读之,乃复何益。

吴公子札来聘¹,请观于周乐²。(来鲁也,故乐如周字,避嫌,细笔也。)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³,(使工,使我乐工也。为之,为吴公子也。以下段段不脱“为之”字。)曰:“美哉!始基之矣⁴,(“始”字起,“止”字住,为一篇大局段。)犹未也⁵,然勤而不怨矣⁶。”(逐段逐字细细想,何以《周南》、《召南》却如此评?)为之歌《邶》、《嘟》、《卫》⁷,曰:“美哉!渊乎⁶!忧而不困者也³。(细细想,何以《华》、《鄘》、《卫》如此评?)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¹⁰,是其《卫风》乎!”(添一句,妙!一路或添、或减、或明、或暗,各自入妙!)为之歌《王》¹,曰:“美哉!思而不惧¹²,其周之东乎¹³!”(细细想,何以《王》如此评?)为之歌《郑》¹⁴,曰:“美哉!其细已甚¹⁵,民弗堪也¹⁶。是其先亡乎!”(细细想,何以《郑》如此评?细,烦琐也。)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¹⁷,大风也哉¹⁸!(又一调。)表东海者¹⁹,其太公乎²⁰!国未可量也。”(何以《齐》如此评价?)为之歌《幽》²¹,曰:“美哉!荡乎²²!乐而不淫²³,其周公之东乎!”(细细想,《商》如此评。)为之歌《秦》²⁴,曰:“此之谓夏声²⁵,(又一调。)夫能夏则大²⁶,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²⁷!"(《秦》如此评。)为之歌《魏》²⁸,曰:“美哉!沨沨乎²⁹!大而婉³⁰,险而易行³¹,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又一调。《魏》如此评。)为之歌《唐》³²,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³³!不然,何忧之远也³⁴?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唐》如此评。)为之歌《陈》³⁵,曰:“国无主,其能久乎!”(《陈》如此评。)自《郐》以下无讥焉³⁶。(略之何?微也。)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³⁷,怒而不言³⁸,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先王,纣也。若周德盛,则能荡荡然,不复见其思与怨也。《小雅》如此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³⁹!曲面有直体⁴⁰,其文王之德乎?”(《大雅》如此评。)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⁴¹,曲而不屈⁴²,迩而不偏⁴³,远而不携⁴⁴,迁而不淫⁴⁵,复而不厌⁴⁶,哀而不愁,乐而不荒⁴⁷,用而不既⁴⁸,广而不宜⁴⁹,施而不费⁵⁰,取而不贪⁵¹,处而不底⁵²,行而不流⁵³。五声和⁵⁴,人风平⁵⁵。节有度⁵⁶,守有序⁵⁷,盛德之所同也⁵⁸。”(三代同德,奇理奇语,至理至语。二颂如此评。)

见舞《象箭》、《南簧》者⁵⁹,曰:“美哉!犹有憾。”(恨不致太平。)见舞《大武》者⁶⁰,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失望之辞。)见舞《韶漢》者⁶¹,曰:“圣人之弘也⁶²,犹有惭德⁶³,圣人之难也。”(奇句,能令圣人下泪。)见舞《大夏》者⁶⁴,曰:“美哉!勤而不德⁶⁵,非禹,谁能修之⁶⁶?”(大德,不自以为德也。吾读此语,常欲往视河工。)见舞《韶箭》者⁶⁷,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特也⁶⁸,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⁶⁹,其蔑以加于此矣,(公子眼力如许。)观止矣⁷⁰。(“始”字起,“止”字住,一篇大局段。如此长文,只三字收住。)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戏笔作波。)

【注释】

¹吴公子札:吴王寿萝第四子,亦称季子,因食邑于延陵和州来,又称延陵季子和州来季子。聘: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
²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和舞蹈。鲁国是周公之后,故有周天子之乐。
³歌:指弦歌,即用各国的乐曲伴奏歌唱。《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之
⁴基之:为王业奠定基础。
⁵犹未:还未尽善。
⁶勤:辛劳。
⁷《邳》、《鄘》、《卫》:是《诗经·国风》之一,是卫国境内的民歌。邶: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约三十里。都: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西南约三十里。卫:在今河南省淇县。
⁸渊:深远。
⁹困:窘迫、困顿。
¹⁰卫康叔:周公弟。武公:卫廉叔的九世孙。二人都是卫国的贤君,德化深远。
¹¹《王》:《诗经·国风》之一,是东周锥邑王城一带的民歌。
¹²思而不惧:杜预注:宗周陨灭、故忧思;犹有先王之遗风,故不惧。意即有忧思而不惧怕。
¹³其周之东乎:恐怕是周东迁之后的乐诗吧!
¹⁴《郑》:是《诗经·国风》之一,是郑国的民歌。郑国,在今河南郑州、登封、新郑一带。
¹⁵其细已甚:指郑诗多言男女间的琐事及乐调烦细。已:太。
¹⁶弗堪:不能忍受。
¹⁷泱泱(yǎngyǎng仰仰):宏大的样子。
¹⁸大风:大国之风。
¹⁹表东海者:作为东海一带诸侯的表率者。
²⁰太公:即姜太公,齐国的始祖。
²¹《画》(bīn彬):《诗经·国风》之一,是画国的民歌。画国,在今陕西梅邑县、彬县一带。豳诗次序与今本《诗经》不同,这是由于鲁歌诗次序与今本不同。
²²荡乎:犹荡荡乎,博大的样子。
²³淫:过分。
²⁴《秦》:《诗经·国风》之一,是秦国的民歌。秦国,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一带。
²⁵夏声:即大雅、小雅,西周的声调。夏:同“雅”。一说夏声为西方之声。古指西方为夏。
²⁶能夏则大:能发出夏声,自然声音就宏大。
²⁷其周之旧乎:大概是周的旧地吧!因秦国是西周故地。
²⁸《魏》:《诗经·国风》之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在今山西芮城县北一带。
²⁹沨沨(fēngfēng风风):形容乐声婉转悠扬。
³⁰大:粗犷。婉:婉转。
³¹险:艰难。
³²《唐》:《诗经·国风》之一,是唐园的民歌。唐国,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³³陶(yáo姚)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尧本封陶,后徒于唐,所以唐旧为尧都,故言有陶唐氏之遗民。
³⁴远:深远。
³⁵《陈》:《诗经·国风》之一,是陈国的民歌。陈国在今河南开封市以东,安徽毫县以北。
³⁶《邻》:亦作“桧”,《诗经·国风》之一,是邻国的民歌。邻国,在今河南郑州市南。讥:评论。
³⁷思而不贰:哀思而不生二心
³⁸怨而不言:怨恨而不敢尽情倾吐。
³⁹熙熙:乐曲和乐的样子。
⁴⁰曲而有直体:指乐曲有抑扬顿挫高下之妙,而本体劲直刚健。
⁴¹倨:倨敖。
⁴²曲:委曲。屈:屈折、卑下。
⁴³迩:近。僵:同“逼”,侵迫。
⁴⁴携:离异。
⁴⁵迁而不淫:流放而不邪乱。
⁴⁶复:反复往来。厌:厌倦。
⁴⁷不荒:意即节之以礼。荒:荒淫。
⁴⁸匮:乏、竭。
⁴⁹宣:显露。
⁵⁰施:施患。费:损耗。
⁵¹取而不贪:收取而不贪婪。意即“义然后取”。
⁵²处而不底:静止而不停滞。
⁵³行:行进。流:流荡往来不定。
⁵⁴五声:指宫、商、角、徽、羽。
⁵⁵八风:八方之风。见《吕氏春秋·有始篇》、《淮南子·地形训》和《说文》,名目各异。一说八风即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平:协调。
⁵⁶节:节奏、节拍。度:尺度。
⁵⁷守有序:指乐器都按次序。
⁵⁸盛德之所同:指周颂、魯颂、商颂都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所以说这是盛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
⁵⁹《象箾》(shuò朔):武舞名,即一种技竿而舞,好像战争时用干戈击刺一样的舞蹈。箭:武舞时所执的竿。《南篱》(yuè越):文舞名,即以籥伴奏南乐而舞的一种舞蹈。籥:形似笛的乐器。
⁶⁰《大武》:周武王之乐。
⁶¹《解薄》(hù护):亦名大薄,歌颂殷汤的乐舞。一说是舜乐和汤乐。
⁶²弘:伟大。
⁶³惭德:指行事有缺点而内愧于心。季札认为商汤伐桀,是以下犯上,故言“犹有惭德”。
⁶⁴《大夏》:歌颂夏禹的乐舞。
⁶⁵不德:不自以为有德。
⁶⁶修之:指创此乐舞。
⁶⁷《韶箭》:亦作“箫韶”,相传为虞舜的乐舞。
⁶⁸帱(dào悼):覆盖。
⁶⁹虽:同唯。甚:极。
⁷⁰观止:指聆听观赏的乐舞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无以复加,故观赏到这里为止。


晏子不死君难子产坏晋馆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