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下才子必读书 - 金圣叹选批 >
- 卷二 左传
晏子论梁丘据
昭公二十年
至理至论不论,论其笔端,一何清峭疏远。
齐侯至自田¹,晏子侍于遄台²,子犹(梁丘据。)驰而造焉³。公曰:“唯据和我和夫⁴!”晏子对曰:“据,(句。)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空中生出文字。)和如羹焉,(实论羹,非以羹喻也。)水、火、(不同性。)醯、醢、盐、梅⁵,(不同味。)以烹鱼肉,蝉之以薪⁶,(人不知味,谓火在釜下。岂知只薪在釜下,火固在。釜中哉!)宰夫和之⁷,齐之以味⁸,济其不及⁹,以泄其过¹⁰,以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至理至论。)君臣亦然。(陡地过笔。)君所谓可,(妙!)而有否焉¹¹,(妙!)臣献其否¹²(妙!)以成其可;(妙!)君所谓否,(妙!)而有可焉,(妙!)臣献其可(妙!)以去其否¹³,(妙!)是以政平而不干¹⁴,民无争心。(至理至论。)故《诗》曰:“亦有和焚¹⁵,既戒既平¹⁶。鬷嘏无言¹⁷,时靡有争¹⁸。(引诗谀甚。)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¹⁹,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在今人手,即一喻一正便半。否则两喻都在前,今看其方作过接,再起。)声亦如味,(实论声,非再以声喻也。)一气²⁰,二体²¹,三类²²,四物²³,五声,六律²⁴,七音²⁵,八风²⁶,九歌²⁷,(乐以人气为主,一也;文武,二也;风、雅、頌,三也;方物,四也;官、商、角、徽、羽,五也;阳律、阴律,六也;五音加变官、变羽,七也;八方八卦之风,八也;六府三事,九也。)以相成也;清浊、(不同。)小大、(不同。)、短长、(不同。)疾徐、(不同。)哀乐、(不同)刚柔、(不同。)迟速、(不同。)高下、(不同。)出人、(不同。)周疏²⁸,(不同。)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至理至论。)故《诗》曰:德音不瑕²⁹。(引诗谀甚。章法变化如此。)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此是喻,收前。)若琴瑟之专壹³⁰,谁能听之?(此是喻,收后)同之不可也如是。”(总收。)
饮酒乐。(另文。)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只作闲闲冷语,却又是至理至论。)昔爽鸠氏始居此地³¹,(少昊司寇,今何在?)季荝因之³²,(虞夏诸侯,今何在?)有逢伯陵因之³³,(商诸侯,今何在?)蒲姑氏因之³⁴,(商周间诸侯,今何在?)而后太公因之³⁵,(太公,亦何在?)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³⁶。(不说太公,偏说爽鸠,妙!)
【注释】
¹齐侯:指齐景公。田:畋猎。
²遄(chuǎn喘)台:在今山东省临淄附近,又名歇马亭。
³子犹:即梁丘据。齐景公的嬖大夫。造:往。
⁴和:指能知其心而应其志。
⁵醯(xī希);醋。醢(hǎi海);肉酱。
⁶烊(chǎn谄):炊煮。
⁷宰夫:厨夫。和:指调和其味。
⁸齐之:即使酸咸适中。齐:同“剂”,调剂。
⁹济:增加。
¹⁰泄:减少。
¹¹而有否焉:而其中有不行的。
¹²献:进言,意谓指出并纠正之。此句与下旬是说指出它的不行部分,而使行的部分更加完备。
¹³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为臣下建议加强政治措施中可行的部分面去掉它的不好方面。
¹⁴不干:指上下不相犯。干:犯。
¹⁵亦有和羹:见《诗经·商颂·烈祖》篇。和羹:调和之羹汤。
¹⁶既戒既平:指五味具备,浓度适中。戒:备。
¹⁷鬷(zōng宗):通“奏”。嘏(jiǎ甲);通“假”,今本《诗经》作“假”。醙嘏:即奏假。《礼记·中庸》正引作“奏假”。奏,献羹。假,通“格”,神至。此句意为献上羹汤,神灵来享,无所指贵。
¹⁸时靡有争:意为没有争讼,心气和平。以上引诗,结束和羹之论。以下转入和五声。
¹⁹五味:指辛、酸、咸、苦、甘。五声:指害、商、角、徵、羽。
²⁰一气:言乐需气来发动,故当专一。
²¹二体:言乐舞有文、武二体,文舞执羽答,武舞执干戚。
²²三类:吉《诗经》有风、雅、颂三类。
²³四物:言乐器由金、石、丝、竹等四方出产的物品制成。
²⁴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²⁵七音:即五声加变官、变徽谓之七音。
²⁶八风:八方之风。
²⁷九歌:歌九功之德,即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
²⁸周:密。
²⁹德音不暇:见《诗经·豳风·狼跋》篇。杜预注;“义取心平则德音无瑕阙。”意即好的声誉没有瑕疵。
³⁰专壹:指瑟,瑟只有一声,不能成乐。
³¹爽鸠氏:相传为少皞氏的司寇,最早在齐地居住。
³²季前(cé册):相传为虞、夏时的诸侯。因之:继起,即代爽鸠氏。
³³有逢伯陵:即逢伯陵,殷时诸侯,姜姓。有,是名词词头。
³⁴蒲姑氏:殷、周之际诸侯。薄姑故城在今山东临淄西北五十里。
³⁵太公:即姜太公。
³⁶非君所愿:连上句是说古如无死,那么今日之乐为爽鸠氏之乐,恐非齐景公所愿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