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经的教育

字数:1023

饮食到底是不是一门艺术呢?我们可以从食经到底有多像艺评这个侧面摸索。因为我一向相信艺术的定义是掌握在艺评人手中的,当行为艺术刚刚诞生的时候,很多观众觉得它莫名其妙穷极无聊,是艺评人用他们大胆的想象和复杂的语言去教育观众:是的,这是一种艺术。同样的,食经也是一种教育。

如果我们依照食经或任何饮食信息去决定在什么地方吃饭,就一定有失望的时候。因为我们往往发现这道菜做得太咸了,那个包子的皮太厚,完全不像文字上形容的那么美妙。这时候我们就会怀疑文章作者的判断力,甚至猜想那是不是一篇客户提供的广告,还是作者收了好处昧着良心写作。

食经的终极吊诡就在于人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我们又凭什么相信一个人的说法呢?口之于味,人各有异,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有不同的背景环境,有不同的友侪伙伴,这一切都是形成饮食喜好跟习惯的要素。你要怎么说服一个坚持巨无霸是天下至高美味的小伙子,叫他相信他的最爱其实只是垃圾呢?

这就像我们说到艺术时总是强调美是主观的一样,美和美味有没有绝对且普遍的标准,是个永远的争论。艺术还好,离一般人太远,一般人也就格外相信权威。假如乐评人告诉你,你的偶像容祖儿比起Cecilia Bartoli,实在不算艺术家,你或许会干脆承认自己不懂艺术。可要说到吃,大家的经验实在太多了,富裕社会里有谁不是一日三餐,有谁敢说别人吃的不是东西?

现想当初,艺评也有建立权威的问题。但他们有的是工具,比如说艺术史艺术理论,还有无数精雕细琢得只有行内人才弄得清是怎么回事的语言。所以食评家也得发展自己的语言。可是一说到语言,我们就会面对另一个大问题了,那就是怎么用文字去形容舌头上的感觉呢?

形容一幅画,或是一首曲子,都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很难透过文字的组合去重现画面与旋律的印象。然而味觉更难。味觉是如斯肉体如斯实在,却又无比抽象,难怪上好的食经作家往往本身就是十分出色的文字大师。举个文字贫乏的例子,很多人动不动就用“口感”二字,说这个很有“口感”,说那个“口感”很差。这好比一个艺评人说这幅画很有“视觉”,那幅画“视觉”很差一样,纯属废话。吃东西不用口去感觉,难道还用脚指头吗?但是整体来说,我们用来区分味觉的词汇还是太少,一种感觉要是未经命名,它就模糊难辨,甚至不是一种感觉。正如要是没有“靛”这个字,我们就不大可能意识到这种颜色的存在,说不定只会把它看成蓝色。

假如食经可靠,开始成为一种软性的制度,它的教化功能就会出现。我们若是相信食经的介绍,发现自己亲尝的感觉不如食经,或许就会怀疑自己,进而迫使自己再度尝试,不断修正,直到自己吃出了食经所说的妙处为止。口味正如艺术,是可以教育的。想想自己吃奶酪的经验,想想试饮葡萄酒的历程,你要看过多少文章听过多少教诲,又实验过多少次,才终于修成正果。

2006.5.19


第四辑/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舒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