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

字数:1958

擅长微型小说的阿根廷作家舒亚(Ana Maria Shua)有一则叫做《夜声》的作品,全文如下:“夏天的夜晚,平静而温暖,唯一听得见的声音就是我女儿睡眠中的呼吸,以及冰箱在高温中呼求伴侣的温柔低喃。”

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因为舒亚写出了一个极富诗意的梦幻场面。在她的笔下,冰箱那工业化的噪音变成了肉感的嗓音,平凡的机器则因此转化为一头不知名的异兽。小说家从日常生活的角落里扭出一片奇特的场景,正是在这样的场景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过的日子其实并不自然。

每逢夏季,一般香港家庭到了晚上大概就只剩下两种声音了,一种来自冷气机,另一种来自冰箱。无独有偶,它们皆与制冷相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对冷这么迷恋?难道人到夏天就必定要期盼冰凉吗?

大概是广告的影响吧,大部分人心目中喝啤酒的最佳状况应该是这样的:烈日当空,一个满头大汗的人走过来急忙打开冰箱,取出一瓶瓶身结霜而且挂着清冷水珠的啤酒。他打开瓶盖,让啤酒的气泡涌出沙沙声的欢呼,然后仰首将它灌进喉咙,大口吞咽。最后并且最重要的一刻一定是他那满足的叹息:“啊!”这一声“啊”非常重要,它是整个过程的完美结局,是冰火相汇冷热相聚的自然现象。我们甚至可以说,要是少了这一声“啊”,任何啤酒的饮用都是有缺憾的。而这一声“啊”的前提则是啤酒必须要冷,常温的啤酒不可能激发出这种发自脏腑的呻吟。

这也是早年就回内地公干旅游的香港人会觉得内地真像另一个国度的理由之一,因为那里的同胞居然能喝不凉的啤酒。接下来的二十年,我目睹了全中国逐渐接受冷藏啤酒的过程。直至今日,绝大部分食客都会在点菜的时候向侍应声明“啤酒要凉呀”。仍然不抗拒常温啤酒的,已经不多见了。

啤酒大概有三千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冰冻啤酒的习惯顶多也只不过形成了一百多年,可现代的啤酒饮家肯定想象不了发明啤酒的古埃及人如何能在北非的高温之下畅饮暖和的啤酒。不要扯到古埃及那么遥远,就算到了现在,英国人还是不怕温啤酒。可见啤酒冷喝不是必然的,它真的只是一种很新很年轻甚至很美国的现象。我们之所以觉得啤酒要够冷才对味,是因为温度在我们的味觉里起到了关键的变化,大家的口腔和舌头开始尝出了冷的“味道”,并且愈来愈重视它在夏天带来的冲击。

请你想象这场味觉革命的广度和深度,想象一下从前要在夏天吃雪糕喝冷饮的难度;请想象你家里如果没有那夜夜低鸣的异兽,那会是种怎样的生活?

19世纪,澳洲曾经掀起过一股淘金热。根据当时的一份民意调查,竟然有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打算移民澳洲,加入寻金大军。这股热潮迅速改变了澳洲的形象,一个原本烙上了流放罪犯刻记的旱土,现在变成了改变命运的宝地。许多人真的因此致富,凭着金钱的力量晋身上流社会。就和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一样,一个暴发的国度必然会引入大量舶来奢侈品。而当年进口澳洲最大宗的奢侈品,竟然是北美洲生产的冰块。

想象一下那年头的技术条件,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山上和冰川挖掘冰块,然后装箱储存拖到海港,再由轮船经过半个并不太平的太平洋,一路上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这是段多么不容易又多么漫长的路程呀。为什么那些不惜腰中钱的淘金客要花一大笔银子来买冰块呢?那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炎热干燥的环境底下,出了一身大汗之后,享受到一杯清凉的冷饮或者甜美的雪糕。

从中国到美洲,从宋朝到19世纪,在那冰箱还没面世的时代,冷饮与冰凉的甜品皆是夏日里的珍宝,价格高昂,一般百姓根本无福消受。在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冷冻食品的观念,冰凉只是一种口感。尽管已经有了地下冰库,但冰块的主要作用还是为了增添饮料与甜食的风味。

小时候我在台湾还见到过日治时期留下来的老冰箱,那种冰箱不插电,靠的全是箱体的保温功能与大型冰块的冷冻效果。这种冰箱已经可以用来存放食品了,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需要,因为大家始终不信任冷藏过的食物。

一百多年前,一些有头脑的商人开始试着制造小型冰箱,鼓励店家和主妇用它来存储食物。不过,大部分消费者都早已习惯了天天买菜天天吃完,他们担心冷藏的东西不新鲜,尤其害怕市场上的奸商会拿冰存了好几天的食材当鲜货骗人。这是一整套文化观念和社会习惯的问题,冷藏食物的想法太新奇了,没有人明白我们为什么好端端地要跑去吃冻肉甚至冰存过一季的蔬菜,也没有人晓得我们为什么不愿每天到市场买菜。所以,虽然冰块商人早就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美国的通用电力公司也早在20世纪初发明了电冰箱,可是那些不插电和插电的冰箱始终无法打进家家户户。

如今回顾那个前冷冻时代,我真觉得不可思议,人果然是一种善变的动物。只不过短短一百年,冰箱就已经成为任何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了。我们不再有日日逛市场的必要,大可以一周一次买齐七天所需的肉和菜;我们不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能够买到不属于这个季节与这个地方的食物。每次我在超级市场看到一些美国牛肉、日本吞拿以及菲律宾芒果上贴着“新鲜”的标签,我都不得不反问自己,究竟什么才叫做“新鲜”。现代冷藏技术彻底颠覆了“新鲜”的定义,几近完美地达致食物保存方式的终极阶段。假如古人也有这套技术,也像我们一样依赖冰箱,也许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泡菜、咸鱼甚至罐头了。假如古埃及人懂得使用冰箱,他们不只会首创啤酒冷喝的传统,而且也用不着那么麻烦地制作木乃伊了;于是你去参观金字塔,看见的说不定就是一个大冰箱。

2010.5.14 ; 5.21


保鲜造型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