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又要提起“舒哥”舒国治了。几个月前在台北访问他,有一段话他说得极好:“我最怕‘美食’这两个字了。现在人人都在讲什么‘美食’、‘美食家’,连最简单的一碗面、一个馒头也要说成是什么很了不起的‘美食’。其实馒头这种东西很简单,规规矩矩去做便是最好。只要老实用心,张家和李家的东西根本差不了多少,你能说谁的出品就一定好过其他人很多吗?”
回想起来,我年轻时也曾经试过为了一碗传说中的鱼蛋粉,先搭车,后乘船,来回花上三数小时专程跑去某个离岛。结果除了满足自己那种追求美食不计代价的虚荣心,以及替小女友营造出一股虚幻的浪漫之外,根本什么味道也不记得。那碗鱼蛋粉真有那么好吗?真值得为了它如此舟车劳顿吗?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大部分人的味蕾根本没有敏感到可以区别一般生抽与顶级头抽的地步;他们特别费劲跑去某个藏在山边的神秘私房菜,原理其实和买一件钉了名牌的狗毛衣差不多,用的是心理感觉。
美食家就跟“时尚达人”、“潮流教母”一样,金指一点,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再偏僻遥远的地方也都能染上一圈美食的光晕。这是个美食家、美食书与美食节目的年代,因此也是一个盛产美食的年代,再日常的东西也能被“美食化”。
年纪愈大,我便愈怀疑千山万水寻美食的必要。食物能够维续生命,健康而营养的食物可以让人活得滋润,美好的饮食经验则替人生开启了不一般的精神面向。但是生命也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犹如理财,一个人把赚来的钱全花在置装,不仅不智,并且奢靡浪费。我们要是为了一碗粥一张饼而长途跋涉,同样也是不精明的失衡行为。尽管食欲是这个时代最能在道德上合法放纵的欲望,尽管为了口腹之欲一掷千金耗费光阴的美食家是这个社会的英雄;但我依然以为人生不以美食为目的,正如衣服存在的理由是人,人却不能为了穿衣而活。
扪心自问,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去吃一串“全港最强咖喱鱼蛋”,一钵“史上最爆钵仔糕”;到底是它们真的那么好,还是美食的传说令你相信它们果然无敌至上呢?
假如那些传说全是真的,那么我们的日子才真叫可悲呢。细看那些美食推介,绝大部分号称全港第一的粥粉面饭都只不过是按照老办法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东西而已,为什么今天却变成凤毛麟角?当美食文化扩展到了油炸鬼、煎酿三宝,甚至“捞一丁”,这就表示我们的日常饮食已经衰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切都不应远图,都该是我家附近几步路就能找到的风味,为什么我要搭趟长途车赶去一条陌生的街头,还得排上半小时队活受气呢?
香港号称“美食之都”,真相却是只有花得起时间花得起钱才能享受到“美食之都”的浮华。有钱,你可以在国金轩吃到老派炒肚尖;有时间,你可以根据流言寻觅鹿颈村外的一档豆腐花。如果两样都没有,你就只能“耳食”美食节目和美食杂志了。说真的,我宁愿香港不是“美食之都”,我宁愿这个地方没有三星级的Caprice,我只希望住处附近任何一家普通菜馆的干炒牛河都有“正斗”的七成水平。既然这个愿望不切实际,我就认命,心甘情愿待在家。生命何其珍贵,不值得为了本来平凡的事物浪费它。
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