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的焦虑——何谓清新口气?

字数:1240

用美食美酒去灌晕异性,让他堕入情网,在英文里面有个专有词汇,叫做wine and dine。上交友心得论坛和色情网站,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猥琐男十分直接地炫耀:“I wine and dine her!”连文法都顾不得了,其兽性也彰彰,餐桌上的种种礼仪与酒食无非外衣。

其实把一顿饭当作约会的重心,尤其是想要有下文的那种约会,是矛盾重重甚至危机四伏的。首先如果吃得太饱喝得太多,大腹便便,行动起来肚皮砰砰作响,先别管对方,难道自己听了就不会觉得煞风景吗?再来说说酒的作用,人人都以为酒能乱性,不欲糊涂地干了那保证会后悔的事,切忌饮酒。原因自是酒精有松弛神经的奇效,可懈心防。但是医家早有研究,许多报告也都指出男性的性能力很容易被酒精影响,不是越喝越猛,而是越饮越糟,一不小心松弛过度就欲振乏力了。

最后,我们谈点令人尴尬的问题:口臭。“口臭”这事实在太过可怕,以至于不要说闻,就连听到和看见这两个字都会令人受不了。所以现在文明一点的说法都管它叫“口气”,那个“臭”字真是避之犹恐不及。让我们想象一下,一餐饭吃下来,又酒又肉再加甜品咖啡,集合了多种食物的气味与渣滓之后,嘴里会是什么滋味?这时谁想湿吻,我说他是勇士。吃的要是川菜、泰菜或咖喱,或许还可以,因为大家虽然满口辛辣异味,但双方的味觉嗅觉都暂告麻痹失效,不闻其臭。

智利作家阿连德(Isabel Allende)在她那本脍炙人口的《春现膳》里曾经说过:“扑灭欲火,最万无一失是口臭(这种事没法子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古时候,牙齿的毛病都无药可医;十五岁以上的少女或男子,不论多么出身高贵,美名在外,都少不得一口烂牙、牙龈发炎。很多被认为是催情食品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芳香剂、收敛剂或消炎剂。”这个道理就和法兰西古典王朝时期的贵族用香油洒遍地板,以香水喷满全身一样;因为当时的房舍底下总是充满秽物污水,其臭难当,而洗澡又是种偶一为之的非常举动。

其实到了现代,我们对付饭后口气的方法也是应用同样的原理。不是彻底清除它,而是用另一种更强烈但也更怡人的气味来遮盖它。比如说韩国餐馆埋单时随账单附上的口香糖和印度餐厅门口盛载香料的小圆钵,这都是重整口腔内化学作用的方法。

我们还得用一个历史的眼光来看口气的问题。所谓口气的定义和大家对它的接受程度,是随时代而变迁的。古人能够容忍的范围肯定要比现代大得多,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敏感和对羞耻的感知皆不如今人细密严格。关于口气的焦虑其实是种自我的不确定,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口气,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产生口气,更不知道人家闻不闻得到,这一切都在动摇着自信。万一有口气,那肯定是件值得羞耻自卑的事。而所有耻感,皆与人我之界限相关;例如在自己的房里更衣是自然的,但被迫在公共场合脱衣服则是无地自容的丑事。口气的关键正正在于别人是否感觉得到?那条他人与自我的界限是否稳当,无法逾越?

现代人最是注重私隐,关怀自己的私人领域。偏偏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他者,无时无刻地监视着自己,审查着自己的行为得当与否。因此我们极度担心自己的口气是否“清新”,然接受漱口水和口香糖广告的教导,认为那些化工产品带来的气味就叫做“清新香味”,而且它是最合乎规范的,口中唯一应该拥有的气味。要是有一刻口气不“清新”,别人就有可能发现,自己就十分可耻了。所以有那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瘾,无时无刻地嚼着口香糖。他们都忘了,所谓的“清新”并非没有口气,它本身就是一种口气。纯净无味的嘴巴,这个世上并不存在。

2006.7.26


舒服食物专心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