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字数:570

古者戍军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1)。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2)。

【注释】

(1)古者戍军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意谓古时候服兵役,军人一次服役期满后三年内不会被征调,这说明君主看到了士卒的辛劳。戍军,服兵役;一说征发军赋。李零说:“‘戍军’,《后汉书·马融传》注、《御览》卷三二七引作‘武军’,疑读为‘赋军’,指征集军赋(车马兵甲和军粮),‘武’与‘戍’形近,今本疑误(案:《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提到‘武军’,是积敌尸封土之义,用此不合)。”兴,发动,这里是征调、征兵的意思。《武经七书直解》本、《武经七书汇解》本“兴”作“典”。施子美曰:“遣兵屯戍,皆有期也。传曰:‘瓜时而往,及瓜而代。’是戍兵必有代者也。古者戍兵三年之久,不兴外役者,所以见民之劳也。盖戍兵不过屯于边境以备敌人而已,不可以他复劳也。文王之时,《采薇》以遗戍役,《出车》以劳还师,《杕杜》以勤归,皆所以睹其劳也。”刘寅曰:“古者戍边之兵三年不典,‘典’犹‘籍’也,如‘役不再籍’是也。古者戍兵,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一年即还。三年不验籍而役之,是四人轮番当一戍兵也。三年不典,王者睹民之劳苦也。”朱墉曰:“古者戍军在外边防,至三年一更番。此三年之中,军在外,妻子犹在内。倘更有差徭,不典于戍军之家,正所以恤民之劳,而念其在外之苦也。”

(2)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意谓上下之间如此相互体恤,这说明社会非常和谐。施子美曰:“上以此而施乎下,下以此而报乎上。一施一报,非和之至而何?谓之‘和之至’,言其甚和也。”刘寅曰:“下供上之役,上睹下之劳,上下相报如此者,和之至也。”

【译文】

古时候服兵役,军人一次服役期满后三年内不会被征调,这说明君主看到了士卒的辛劳。上下之间如此相互体恤,这说明社会非常和谐。


十四十六